[摘要] 原著類雙語教學是當前高校雙語教學中較為主要的課程類型,但部分教師占有性思維范式傾向嚴重,缺乏批判性與創造性,過于關注自我利益與世俗生活。缺乏提高自身外語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素養的意識、課前準備工作不認真、“以譯代講”、“為了知識而知識”等問題突出。從哲學層面來看,高校教師批判精神的缺席、培養模式“單向度”以及以及缺乏對學生的責任意識等是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因素。對原著類雙語教學中高校教師占有性生存方式的哲學批判,是規避其應然與實然的落差的邏輯前提。這一批判具有積極輻射作用,有助于推動高校教師自身、高校體系、廣大受教學生,甚至社會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 原著類雙語教學 高校教師 占有性生存方式 哲學批判
200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在3年內,開出5%~10%的雙語課程。原著類雙語教學是其中較為主要的課程類型,其對高校教師的要求較高,除要求主講教師能夠對原著思想準確把握,還要具備過硬的外語水平。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占有性生存方式問題卻越來越突出,這表現為教師不注重自身外語與專業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學生以灌輸為主等諸多方面。高校教師這種應然與實然的落差,不僅僅是簡單的心理或者職業道德問題,在哲學層面上尋求其產生的根源是規避這種落差的邏輯前提。
一
雙語教學是指學校采用第一語言或外語教授主課,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一般來講,原著類雙語課程主要是指大量運用外語對原著細讀、精讀,深刻體會作者的原意,從而更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
“占有性”一詞是由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哲學家弗洛姆首次提出的,在《占有還是生存》中剖析了現代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弗洛姆指出,要揚棄現代人的這種異化的心理機制,根本的出路在于確立“積極自由”的生存狀態,而“獲得這種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實現,是發揮自己的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占有性就是缺乏創造性,而超越性和創造性恰恰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明顯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失去了人的本質規定性。占有性生存方式在本質上是指滿足于生存現狀,缺乏批判性,關注自我利益與世俗生活的一種思維范式、價值觀念與生存狀態。所謂高校教師占有性生存方式本質上是指在高校教師進行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缺乏批判性與創造性,過于關注自我利益與世俗生活的一種思維模式與生存狀態。
二
與一般的專業課雙語教學相比,原著類雙語課程的學習需要教師做更多的課前準備工作。一般的專業雙語課,如果教師的外語基礎較好,在課前僅預習特定的專業用語,對課本粗略的閱讀一遍,也可以取得較好的授課效果。但原著類的雙語課程,其授課內容就是原著本身。一般經典的文獻都具會體現出作者思維范式的獨特性,而且在用語習慣上都與我們的母語不同。即使課前對原著進行了仔仔細細的閱讀,查閱所有不認識的單詞,但上課時可能還是會覺得非常拗口。這就需要教師對原著精讀、細讀,至少讀兩至三遍。但部分高校教師卻不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存在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甚至存在課堂上借助詞典查閱文獻、不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情況。
部分教師還存在“以譯代講”的情況。要理解好經典原著,不僅要考察其作者整體的思想體系、具體原著在這個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還要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及其個人學習背景有所了解,更要通曉作者思想與同時代其他學者思想的同異之處以及作者對以往相關思想的繼承與突破之處。承擔原著類雙語教學任務的教師除了要精讀原著本身之外,還要閱讀大量的輔助材料。部分教師出于躲避大量工作任務的考量,在原著類雙語教學中把重點放在限定內容上,疏于厘清學生對作者思想的理解。
此外,“為了知識而知識”也是現代高校教育的一大弊病。不同于其他層次的教育者,高校教師應該承擔起研究者、教育者和社會批判者的總體角色,要切實擔負起作為社會的文化精英而肩負的文化批判、文化建構和文化現代化的歷史使命。這是高校教師不同于其他職業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應然的生存方式。但是在現實語境中,高校教師更關注的是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職能,教育學生的過程退化為對知識的外在“占有”,例如注重知識的記憶、累積和實用等表層功能,而不注重知識的內化。
三
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卻沉淪于經驗性實存與功利主義之中,凸現出占有性的生存方式,主要體現在其批判精神缺席、“單向度”的培養模式以及缺乏對學生的責任意識等。
高校教育應具有超越性、前瞻性和批判性,作為文化精英,高校教師的批判精神可以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引領社會發展。然而,當前原著類雙語教學教師過分注重“象牙塔”式的學術研究,培養學生的方式是盡量讓學生能夠把作者的主要思想復述出來。占有性生存方式下原著類雙語教學具體化為“單向度”的培養模式。“單向度”是馬爾庫塞用來分析批判發達工業社會和現代人生存狀態的一個專用名詞。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人,被現代社會所標準化、范式化,喪失了批判與否定的能力。部分原著類雙語教學教師,過分關注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甚至把這類課程視為外語四、六級考試的預習課。高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道德素養,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原著類課程是一種讓學生能夠站在思想家的肩上反思世界、反思人生的途徑,但是占有性生存方式之下的教師卻疏于教導學生對知識的反思精神,疏于培養學生主動探尋真理的進取精神,而將教學視為被動、僵硬的知識傳授的過程。
原著類雙語教學教師應該遵循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而占有性生存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可能會忽視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反思。對占有性生存方式的哲學批判是適用于所有高校教師的。高校教師這一職業不僅關涉自身、高校,更關涉廣大學生,甚至影響社會的長遠發展。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正是在大學學習期間,其所受到的熏陶勢必直接影響著未來生存方式的塑造。窺一斑而見全豹,高校教師應時刻謹記自身文化精英的身份,以獨立的姿態追求真理,維護正義,承擔教化學生并進一步啟蒙大眾、推進社會進步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弗洛姆.陳學明,譯.逃避自由[M].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133.
基金項目:1.黑龍江省高等研究學會十一五規劃課題“高校教師占有性生存方式的批判性研究”(115E-073)。
2.東北石油大學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討論教室教學方法(Seminar)在原著類雙語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