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師生關系作為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活躍的人際關系系統,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為個案,采用問卷調查法,結合隨機訪談法,對學生視角下大學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經數據分析,得出學生視角下的師生關系雖不十分緊張,但是總體上卻陷入一種疏遠、淡漠以及被動的營養不良狀態等結果。
[關鍵詞] 本科課堂教學 師生關系 和諧狀況 影響因素
一、問題提出
1.選題背景
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大學師生關系作為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活躍的人際關系系統,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甚至認為,教育的最終成果就是和諧師生關系的生成。和諧的大學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大學本身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是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創造性的發展的重要前提。
然而,遺憾的是,目前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案咝熒P系有點冷”的評論充斥著各類媒體。大學師生關系發生了某些變異,教師“現身”于課堂而“隱身”于課外,課堂是師生、課外是路人的現象也已經不是個案。師生關系功利化、感情淡漠化、交流被動化越來越明顯。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大學師生關系的和諧狀況進行調查,考查學生視角下的本科課堂教學大學師生關系的和諧狀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對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學生三個不同主體分別提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針對性建議,進而促進大學校園里師生之間真誠友善、互相尊重、民主平等雙向關系的建立,促進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
2.理論基礎
大學師生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特殊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其關系的最終養成可以用下面信息流程圖表示:
二、研究設計
1.研究被試
本調查研究的總體是北京師范大學從大一到大三的所有本科生。而抽取的樣本被試分別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數學學院、藝術學院等7個院系,運用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408份,有效問卷35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4.5%。被試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個案訪談則根據數據分析初步結果共抽取受過問卷調查的學生11名,教師3名。
2.研究變量
研究的自變量:學生的年級、性別、專業類型、生源地;自變量的操作定義:性別——男女兩種水平;年級——本科一年級至本科三年級三種水平;專業類型——文史、理工和藝術三種水平;生源地——城市、小城鎮、農村三種水平。
因變量:大學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大學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問卷得分結果。
3.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的方法——量的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量表式問卷調查法和個案深入訪談法。
4.研究工具
(1)調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學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問卷(學生視角)。
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問卷是在對王耘等人修訂的Piana師生關系量表再次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對問卷進行修改、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的基礎上,修訂后的問卷包含21個項目,四個維度(正向維度:親密性、支持性和滿意性;負向維度:沖突性);問卷采用五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被試在親密性、支持性和滿意性三個維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大學師生關系越趨向于正向、和諧;在沖突性維度上的得分越高,則表明師生關系越趨向于負向、敵對。
(2)訪談工具
根據數據分析的初步結果,借鑒相關研究人員的訪談提綱,自制學生和教師兩份個案訪談提綱。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學生視角下大學生師生關系和諧狀況整體特點
所有被試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有被試在滿意性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支持性維度上的得分,再次是親密性維度;而被試在沖突性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數據結果表明,當前大學師生關系并不是處于嚴重緊張敵對的狀態,但是也沒有形成理想中的和諧、親密、互助的雙向關系——師生關系呈現一種淡漠化、貧乏化,營養不良的狀態。
2.研究的結論
(1)學生視角下的師生關系雖不十分緊張,但是卻陷入另一種冷淡、疏遠、淡漠以及被動的營養不良狀態;
(2)男生在沖突性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說明與女生相比,男生在師生關系中面臨的與教師的沖突情境可能更多、雙方起沖突的可能性也更高;
(3)高年級的學生在沖突性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低年級學生,這說明高年級學生在師生關系中面臨的與教師的沖突情境可能更多、雙方起沖突的可能性也更高;
(4)理工科學生在沖突性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人文社科和藝術類的學生,這說明理工科學生與教師發生沖突的可能性都要比其他兩類專業的學生要低。
3.研究的展望
由于時間、精力和學識的有限,本研究只對個別教師進行了訪談,只是從學生視角來考察大學師生關系的和諧狀況,沒有將師生關系的另一主體教師納入到研究被試的范圍內。接下來,將進一步從教師視角來考察大學師生關系,并將兩者相結合,更全面地分析大學師生關系和諧狀況。同時,學生被試的樣本數比較小,北師大作為重點大學應該具有典型性,但是與地方院校、藝術學校等的同質性則有待進一步調查。如有機會,將進一步擴大樣本數、抽取不同類型的大學,進行更有代表性的師生關系和諧狀況研究。
參考文獻:
[1]鄭全全.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興貴,鄭雪.青少年人格現代性的城鄉差異比較[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3):6-11.
[3]單振聲.交往理論視域中的高校師生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高明書.教師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