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班級是高校最基層的單位,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服務活動最基層的組織。班級建設在高校教育與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高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基礎。但調查顯示,班級建設在社會大環境、高校小環境的影響下,班級建設現狀不容樂觀,有必要出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硬件條件、師資配比、管理方式、班級活動、黨團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引導班級建設健康發展。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班級建設
中央16號文件指出:“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教師以班級為基本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習和課外活動。班級在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班級建設的現實意義
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班級就是最好的參照物。班風體現學風,良好的班級建設不僅僅是關系一個班級的小問題,更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班級建設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正在成熟的大學生來講,班級的熏陶是學生形成優良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呈現出“羊群效應”。一方面,先進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帶動身邊的同學,形成感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則可能滋長班級歪風邪氣,導致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渙散。如果選好“領頭羊”,建設良好班風,抑制消極影響,則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加強班級建設的目的就在于形成良好的班級環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班級建設關系到校風、學風的好與壞
校風、學風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顯著標志,班級是學風、校風建設的最基本單位。良好的班級建設是形成良好學風、校風的基本條件之一;反過來,校風、學風的建設又為班級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進班級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班級、學風、校風建設三者密切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統一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優良學風、校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體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班風既是學校校風的具體體現,又是一個學校校風的基礎。所以要形成優良的學風、校風,必須從加強班級建設入手。
3.班級建設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
班級建設可以為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很好的舞臺,良好的班級建設可以為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與班級制度建設、班級文化營造、班級活動策劃、班級成員互動,行使班級“主人翁”角色,在全面實踐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班級建設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為掌握班級建設狀況,筆者在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五校進行了問卷調查,但反映出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對五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500名本科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68.9%的受訪者認為,相比高中階段的班級,現在的“班級”概念要“弱得多”;而認為班級對自身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起促進作用的受訪者僅占27.8%;在對班級組織集體活動的調查中,有24.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班級“幾乎沒有組織班級活動”,等等。
應該說,班級建設得好壞,既有大環境的因素(社會綜合因素),也有各高校管理制度的約束,還有內部制約因素(班級自身)的作用。社會影響和高等教育體制因素是班級建設的外部環境或條件,催化了班級建設各種狀況的發生。內部因素是班級建設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綜合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綜合因素分析
從20世紀末開始,社會大環境到高等教育領域小環境無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都是高校班級管理所處的環境,對高校班級管理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網絡虛擬技術對班級建設的全方位滲透
互聯網在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沖擊著班級建設。班級網站、BBS、QQ群等網絡技術在帶來班級管理新平臺和交流載體的同時,也以其虛擬技術的固有缺陷植根于班級建設。虛擬交流主觀意識強,發言隨意,交流時段片段化,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調查發現,班級生活中的網絡投票、BBS和QQ群討論、短信投票曲高和寡,推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網游和虛擬交流讓一部分學生找到了班級以外的集體認同,沖擊了班級建設。問卷數據反應出,36.7%的受訪者認為“網絡等虛擬技術嚴重影響了班級建設”,而認為對班級建設影響不大的受訪者僅占10%。
2.成員個性發展的影響
調查顯示,現在高校班級成員80%以上是獨生子女,盡管“鳥巢一代”展現出了他們負責任的一面,但越來越突出的個性發展需求卻對班集體建設造成窒礙。他們比上一代更早地接觸到了社會教育和良好家庭愿景的影響,很多同學入學時就確立了大學發展目標,并有計劃地實施對自己的“目標管理”,有意或無意地回避了班級建設的參與。高校學生中,“考族”、“游族”、“玩族”等適應著學生各自的需求。此外,“社團族”、“戀愛族”都是在個性發展中出現的集體,這些“族”的認同和班級建設出現價值背離。有42.2%的受訪者認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取決于“個人”,38.9%認為取決于“家長和老師”,僅有10%的受訪者認為取決于“班集體的影響”。
3.高校擴招導致硬件條件不足
高校擴張后,班級的數量和規模也急劇擴大。教室和宿舍是建設的重要場所和必要載體,但現實條件沒有隨辦學規模擴大進行匹配改善。同一專業少則一兩個班,多則五六個班;有的班級人數高達百余人。以教室為例,在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中,2007年有31所教室面積尚未達到“辦學條件標準”,占直屬高校總數的41%。受訪者反映,低年級學生的基礎課普遍采用大合班課,課堂規模甚至超過200人;高年級學生的專業教室得不到保障,導致專業教室共同進步轉變為個人探索,教室(專業教室)環節轉變為宿舍環節或“茶吧環節”(在茶吧開展小組學習)。有55.5%的受訪者坦誠“缺少教師環節的班級成員交流”,導致班級概念不顯著。
如果以“宿舍”來考量,同期有53所,占比71%的高校未達標。住宿條件的限制導致宿舍調整捉襟見肘,部分高校出現了同一班級成員分住校內校外,甚至校外多個宿舍區的現象。甚至因條件限制,學校有條件地同意學生自行租房。這些狀況,打破了傳統以班級聚集安排宿舍的原則,在喪失“教室”這一陣地之后,又嚴重削弱了“宿舍”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有31.1%的受訪者認為“宿舍分散”導致班級概念不強。
(二)高校制度因素的影響
1.學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的影響
學分制的實施,使班級學生課程選擇發生了巨大差異,學生按個人選課對照課表上課,一個教室內聽課的可能是跨班級、跨專業、跨年級的學生,北京市學院路教學共同體經過10年發展,使跨校學習成為很多同學的選擇;班級成員按照個人發展意志和興趣選擇選修課,專業必修課也因師資和場地限制,出現大合班課。除了選課,以“二課堂素質認證體系”為代表的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辦法,使班級成員課外活動選擇呈現個性化。這些共同導致班級成員共處時間減少,離散性增大,給建設帶來制度性障礙。受訪者中,有35.5%認為各種合班課和選課制使班級成員互動減少。
2.管理服務措施滯后于時代
輔導員、班主任隊伍未能隨著學生數量增加,導致一個班主任負責幾個班,一些高校甚至取消班主任,由輔導員負責一個年級或一個專業的做法,弱化了班級概念。甚至在選擇班主任(輔導員)過程中,不加甄別地使用,致使部分班主任(輔導員)不能做到盡職盡責;部分班主任(輔導員)缺乏理論學習和研究,管理方式粗糙;更有部分班主任(輔導員)樂于走上層路線,難于深入開展學生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不加調查和研究,運用傳統方法對班級進行管理,造成傳統手段的強制性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尖銳矛盾,使部分學生對班級產生強烈的批判情緒和叛離心理。此外,班級管理制度滯后于時代,或是不能選好配強班級干部,造成班級官僚主義,致使班級組織機構渙散,也是班級建設危機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64.4%的受訪者認為班主任和班干部對班級建設作用突出。
(三)班級自身建設影響
1.班級活動缺乏的影響
班級集體活動是加強成員交流,增進成員感情,加強班級建設的重要途徑。67.8%的受訪者認為班級活動對班級建設作用“非常顯著”,74.4%的受訪者認為“班級”概念應通過班集體活動來強化。現實情況是,部分高校出于對學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不提倡,甚至不允許班級利用周末、節假日組織外出的集體活動,丟掉了班級建設的有效載體,管理者則喪失了班級建設的重要陣地。調查顯示,在校園內開展的文體活動中,班級概念也在逐漸弱化。各種體育活動,如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由傳統的“班級組隊”變成了“專業組隊”、“年級組隊”、“哥們組隊”,甚至“俱樂部”運作;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社團熱”逐漸升溫,社團活動取代了班級活動。
2.班級文化缺失的影響
班級文化是一種以價值、心理等為特征,對班級特定的教書育人目標產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戰略管理手段。54.4%的受訪者認為“班級”概念應通過“班級文化”體現出來。班級文化不僅體現在班級制度建設,開展文體活動,融洽的成員關系,還通過班級亞文化來增強。如班級群體文化、寢室文化、網絡文化等,通過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的一致性體現出的小群體文化成為班級主文化的補充;以寢室價值觀念為核心體現出來的寢室文化,成為班級主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班級網絡文化則成為了解學生思想,掌握學生動態,促進師生與學生間的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渠道,網絡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強大推動力量。鼓勵和引導學生利用班級博客或信息群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為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個性特長提供展示的空間和舞臺,實現共同創造求實和諧、進取創新的班集體文化,使之成為班級凝聚力建設的紐帶。
三、引導班級建設的管理對策思考
探索班級建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對班級的管理和發展、學生成才以及國家人才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是解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重要基礎課題。根據調研反饋的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分別進行:
1.改善辦學硬件條件和師資配比
和時代特征配套、符合實際需求的辦學硬件條件是班級建設的重要基礎。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班級需要的教室和宿舍等住宿生活場所的需要,按學科、專業不同滿足教室場地需求;住宿上嚴格控制按經濟條件和生源地分區住宿和自行租住,要按照班級集中的原則進行區劃。加快學生文體活動場地建設,努力保障學生從事體育競技、文藝活動、學術交流、二課堂素質教育的場地要求。逐步按照師資比的要求擴充師資隊伍,適當降低課堂學生規模,創造課堂學生交流的條件。
2.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好管理隊伍
建立寬嚴有度、獎罰分明、有利于學生成才的班級管理制度和嚴密的組織機構是班級良好運轉的重要保證和前提。對班級建設的有效載體反饋,有24.4%的受訪者認為應包括“班級管理制度”,33.3%的受訪者認為應包括“選好配強班主任(輔導員)和班干部隊伍”。各高校應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制定適合各自特點的管理制度。班級管理者要在公開、公正、民主的基礎上進行班級干部選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干部職務。班主任(輔導員)的選擇聘任必須堅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標準,從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中選聘。要創造班主任(輔導員)和班級學生干部培養和使用的條件,使他們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工作有條件。
3.開展班級活動增強成員互動
開展班級活動是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級建設的重要載體。班主任(輔導員)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深入了解班級成員需求,圍繞學校主體活動設置班級活動議題,找準班級成員興趣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集體活動,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使班級成員獲得充實愉悅的體驗。通過集體活動,促進班級成員互動,增進班級成員彼此了解、理解,構建成員間的友誼網絡,密切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聯系,逐漸形成團隊觀念,促進成員在合作中享受班集體溫暖,提升班級情感,以加強班級建設。
4.加強班級黨團建設和交流展示
充分發揮黨員和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班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5.5%的受訪者認為“班級”概念能通過評優表彰活動得到加強。學校除了每年例行的優秀班集體表彰,還可以適時推出各種主題評選和班級展示,如精心策劃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的評比,引入答辯和展示環節等。充分利用宿舍這一學分制背景下班級管理的重要補充方式,通過宿舍黨員掛牌制度、黨團組織進公寓、文明宿舍評選、公寓文化節等,構建宿舍文化,做好團隊輔導,加強宿舍間交流,共同促進班級建設。各班級還可根據情況在上級組織的幫助下,設立班級黨支部、黨小組,通過指導學習、競賽、專題討論、實地考察等形式,組織契合班級文化的活動提高黨、團組織的吸引力和活動感召力,通過開展“我身邊的榜樣”的學習,使班級成員感受到班級是一個攜手奮進的大家庭。
當然,高校班級建設的方法和策略遠不僅如此,在開放的辦學環境下,班級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而又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對班級管理認識、機制的轉變以及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的聯合行動。摸清高校班級建設的現狀,探討班級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既有時代意義,也有時代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
[2]廖愛軍.高校學生班級認同危機及對策分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40-42.
[3]陳璐.羊群效應與高校班級建設管理[J].法制與社會,2009,(6):51-52.
[4]胡曉毅.普通高校學生班級建設芻議[J].文教資料,2008,(35):186-187.
[5]邵麗麗.當前高校班級管理研究現狀述評[J].科學大眾,2008,(10):63-64.
[6]余妍霞.高校班級文化的多層次建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33-36.
[7]翁禮成,高岳侖.關于高校和諧班級構建的調查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上半月):66-67.
[8]杜杰,張英,陳志剛.高等學校班級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3-45.
[9]許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級特色文化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7,(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