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國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標志和體現。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則承擔著其有效運作的任務。本文以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為對象,通過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現狀的分析,根據其所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完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資助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資助方式 資助力度 資助管理
一、引言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狀態和文明素質,是國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標志和體現,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深化和拓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質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創新,而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科研資助體系建設則是其重要保障。
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在經歷了“文革”前的曲折發展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轉型,研究機構增多,科研教育隊伍壯大,國內外學術交流頻繁。在這發展過程中,我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科研資助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機構眾多,資助力度逐步加大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經費資助來自于各種渠道,其研究資助機構包括國家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國際基金及合作組織等。從目前來看,盡管強調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促進資助來源多元化,但由于整個資助體系尚不完善,短期內財政撥款仍是社會科學研究經費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來源。
根據《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近年來,國家大幅度增加了對社會科學事業的投入。以中國社科院獲得的資助為例,據統計,2000-2006年中國社科院共立項各類重大項目651項,資助總額為13359.93萬元,平均每項項目資助20.52萬元,為“九五”期間院級項目平均資助額(3.24萬元)的6.3倍。2000-2006年,全院共立項A類重大項目282項,資助總額為10874.03萬元,平均每項項目資助38.56萬元,約為“九五”期間院級項目平均資助額(3.24萬元)的12倍。
2.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方式多元化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的方式多種多樣,目前主要采用了機構式資助和項目式資助兩種方式。
(1)機構式資助
機構式資助的目的在于保證科研機構的日常運行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在我國,機構式資助對象是學術研究機構,主要包括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究機構。
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包括各級社會科學院和一些專門性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直屬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下設30多個直屬研究所(中心),承擔著大量科研任務。地方各級社會科學院是各級地方性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另外,高等院校,扮演著學術科研的重要角色,特別是研究型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以及部分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領域具備很強的比較優勢。有些發達國家的政府研發經費近50%投入到了大學系統中。2002年日本達到48.45%,美國為37.21%,2001年英國為46.79%,德國為44.24%。
近幾年來我國對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資助也不斷增加,如國家教育部、各省市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教育廳等也紛紛在高校設立了重點研究基地,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
(2)項目式資助
項目式資助是指在特定的計劃框架內,研究執行者向研究資助機構(如研究委員會)申請而獲得的競爭性項目經費。從行政隸屬的角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分為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縱向項目主要包括國家項目、教育部及其他部委項目、省市項目、高校、研究機構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橫向項目大多數為高校與企業合作、或者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等。從項目類別的角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般分為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自籌經費項目(或學科共建項目)和專項類項目等類型。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設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設立重大項目(一般通過招標方式立項)、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等類型,2007年,共立項1431項,其中重大攻關項目39項,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65項,后期資助項目54項,一般項目1073項。科研立項經費創歷年新高。
(3)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同類型的資助管理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既統一又有區別的各個層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管理制度。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科技部《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科技經費管理的思路和原則。根據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的意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主要分為五類,包括國家科技計劃(基金等)、科研機構運行經費、基本科研業務費、公益性行業科研經費和科研條件建設經費,明確各類經費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管理。
另外,在此基礎上,不同的科研立項機構根據其自身特點出臺了不同的經費管理辦法,例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從項目經費開支范圍,項目經費預算編制、審批和執行,項目經費管理與監督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費管理做出了規定。教育部經過修訂印發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類別與項目申報、項目評審與立項、項目過程管理、項目經費與使用、項目驗收與成果轉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還有各地方職能部門也規定了適應地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資助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管理辦法》、《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管理辦法》和其他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管理辦法,對資助經費來源、資助對象、經費管理和使用有詳細的規定。
三、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具有我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已基本形成,但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要求相比,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總量不足,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
如前所述,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資助力度逐步加大,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總量所占比重小。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從投入情況看,2003年教育部直屬高校人文社科人員共51469人,人文社會科研經費共825.25百萬,而自然科技人員共134605人,是社科人員的2.62倍,自然科研經費為13082.4百萬(不含科研人員工資),是人文社會科研經費的15.9倍。從產出看,2003年教育部直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數為21362項,而自然科學研究項目數為50682項,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數的2.37倍,教育部直屬高校自然科學研究獲國家級獎項94項,獲省部級獎1253項,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獲國家級獎0項,獲省部級獎741項(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2003),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對基礎研究資助不足。基礎研究的資金應主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供給、鼓勵其他主體從事研究以及創新適合于基礎研究的制度環境。然而,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占研發總支出的比例長期以來在5%左右徘徊,而投入到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更少。2000年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項目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這兩個領域,投入項目資金和政府資金分別占全國的87%和88%,投向這兩個領域項目的人員占全國的65%。
同時,由于財政科技投入中,項目式資助發展迅速,機構式資助如條件建設經費比重偏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要采用項目式資助形式,發揮團隊作用。但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其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更多地需要學者個人潛心積累,自由探索。現行項目制度在推進此方面研究的努力,并不非常有效。
2.資助方式缺乏協調性,呈現出多頭資助、分散管理格局
我國雖已形成多樣化的哲學社會科學資助方式,但存在有一些機構重復設置、交叉布局、自我封閉,這種多頭、分散管理的狀況,導致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投入難以進行總體調控,項目設置的低水平重復,降低了資金投入的效率。
從總體上看,科研經費的增長和多元化投入格局有利于科研事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多渠道投入體制和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項目立項存在重復。從某種意義上,適當重復是難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支持不同的專家研究同一項目能夠促進競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但若一些熱點問題的項目設置過濫,或同一申請人或申請團隊通過不同途徑申報相同或類似的項目,在不同部門立項獲得科研資金,就造成財政的重復投入,同一論文或專著標注為多個部門資助的現象比較普遍。
3.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過程不完善
各級各類部門在對哲學社會科學資助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來許多的問題。
(1)各級各類縱向項目,在立項時評選機制過于單一
絕大多數都采取同行專家評議的制度,這種方式有其自身優勢,但也有其先天的不足。例如,采取同行評議的方式,難以絕對避免拉關系、套人情的問題,難以避免“馬太效應”;同行評議專家庫,每年參加項目評審的,往往是少數同一批專家,表面上客觀公正,事實上是瓜分了有限的資源。單一的同行評議,也難以做到鼓勵項目申報的同時限制數量申報,導致近年來項目申報數大幅度增長。
(2)項目立項部門熱衷追求項目研究短平快
大量的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為短小型研究項目,分散了資源配置,難有大的產出。例如,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額度僅為1.5萬元左右,研究期限為2年左右,成果一般為系列論文或專著;省級社會科學聯合會研究項目,一般經費為2千至5千元,研究期限為2年左右,成果要求為論文或著作。這種短平快的小項目與自然科學項目或高新技術項目動輒幾萬、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投入相比,差距甚遠。這樣的項目主要是滿足了職稱評定的需要,就項目本身來說,有很多如果不另覓渠道獲取經費是難以順利實施的。
(3)成果轉化率低
大量的哲學社會科學類的項目評審立項時,過于注重申請材料的論證是否嚴密,而疏于考慮最終成果的實際應用。立項后,立項部門往往要求項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而對項目實施過程卻疏于監督。在項目結題時,一般通過論文是否標注成果資助部門、著作是否出版、研究報告是否通過專家會議評審、通訊評審或是否有相關部門的采納證明等方法來評價研究是否達到預期目的,而并不注重項目成果的質量、發行數量和實際的應用情況,這種體制就造成了成果流于形式,未從根本上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造成了智力和財力的浪費。
四、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的建議
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體系必須以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為目標。在當前,完善這一體系,主要包括:
1.以政策傾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資助體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資助途徑
以政策為導向,實現資助渠道的多元化。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高校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項目、經費、成果、獲獎這些方面,已經穩居全國總量的85%以上,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名副其實的主力軍。各級政府部門以政策傾斜的方式,鼓勵高校、研究機構等成為政府部門的智囊和參謀。同時,在應用研究和對策類研究領域,政府在自身予以資助的基礎上,還要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研究基金、咨詢機構等實體,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行資助,形成多元化、大規模、高效率的資助渠道,改善哲學社會科學的資助結構。一方面,能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哲學社會科學需求;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幫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科研經費籌措渠道,加大成果的產出。
2.強化政府哲學社會科學資助的統籌協調機制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資助的統籌規劃工作。合理配置財政科研經費,明確各類經費的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管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避免因重復研究、重復購置科研設備等現象而存在著資源浪費的現象。
加強資助機構間的協調與合作,構筑信息互通平臺。建立全國統一的科研項目數據庫和統一的覆蓋全國的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在符合國家保密規定的條件下,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從申報、評審、立項、執行到驗收等信息必須全部納入數據庫,避免或減少重復申報、重復立項等現象;同時,建立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可以方便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了解全國科研項目的信息,并供各計劃決策部門對項目申報、立項情況進行查詢、跟蹤,以克服因條塊分割帶來的軍與民、中央與地方、部門等相互之間的信息閉塞。通過項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嚴堵多頭申請、交叉和重復立項,這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宏觀管理,建立一個有效協調、高效運轉的科研資源配置模式。
3.推動項目資助部門的改革,將項目評選與成果評價相分離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項目的各級資助渠道,普遍存在著立項、結題、評獎、成果轉化由同一部門完成的現象。項目資助部門既承擔著資金的使用,又承擔著成果的評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和權力的自我監督。將項目的收集和遴選工作,與成果的評價和轉化工作相分離,分由不同的部門來完成,由后者公布前者的資金使用效率,由前者使用后者的項目成果和負責人信用的評價結果,有助于更合理地選擇合適的承擔人,實現公權力的透明化,做到公平和公正。同時,由專門的部門對成果進行推廣,也有助于實現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金泓.建立符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特點的項目資助制度——關于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制度的思考[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7.
[2]康小明,薛瀾.發達國家科研資助體系及其借鑒[J].中國高等教育.2008.5.
[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體系日臻完善.
[4]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
[6]陸根書,劉蕾.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效率及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06.12.
[7]程瑤.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現狀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
基金項目: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構建基于公共財政的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體系研究,項目號:C08Y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