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公寓文化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文化。研究和探索大學生公寓文化,對推動學生工作的進步,和諧校園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分析了大學生公寓文化的功能、公寓文化的創建及其創新的重要性,并以大學生校園“鄰居節”的實踐性活動為例,對加強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實效性、高效性、保障性、長效性、創新性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公寓文化 創新 校園“鄰居節”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學生公寓不僅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還是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生公寓文化成為了迅速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
一、大學生公寓文化及其功能
大學生公寓文化是一種以學生公寓為主要載體,以學生群體為主體,以物質、意識、行為及制度等為內容,以公寓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屬于校園文化范疇,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規范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強化大學生的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校園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文化形態,大學生公寓文化有著其獨特的功能。
1.導向功能
公寓文化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同校園文化、社會文化一樣,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公寓文化所營造的優美環境、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選擇等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2.規范功能
健康和諧的公寓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約束力。積極向上、獨具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動,學生認同感強、參與面廣,約束力大,如果在活動過程中加以正確的引導,通過對學生的陶冶和感染,可使其行為由不規范變得規范。而如果個體行為與共同行為準則發生沖突,不符合公寓文化要求時,個體行為就不會得到承認和贊揚,那么個體行為就會受到公寓文化的必要約束,同樣也起到規范行為的作用。公寓文化的規范功能,有利于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3.激勵功能
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圍能調動每位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良好的文化環境也可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食糧和創造的空間。公寓文化的形成,使大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獲得內在的驅動力量和激勵,將會產生更大的興趣并維持積極行為的動機,從而達到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作用。
4.情感互動功能
公寓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性格表現的大學生,良好的公寓文化能增強他們的凝聚力,樹立集體觀念和“家”的意識。公寓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和諧共處,能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而大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也能成為其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有力支持。
二、大學生公寓文化的構建及創新的重要性
大學生公寓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休息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健康、積極的公寓文化將與學校的教學活動構成最佳的教書育人環境,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集體凝聚力,對促進良好的校風、學風的形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構建大學生公寓文化,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隨著高校學分制的普遍實施,班級概念弱化,傳統的以班級為載體衍生的各種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方法和手段受到了挑戰。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相對固定的生活空間,成為學校各項管理活動的基本載體與落腳點。大學生由于處于一個全新的和相對寬松自主的環境中,心理、習慣上存在著很多不適應,也由此會帶來一些矛盾和思想問題。因此,需要針對大學生公寓這一獨特的空間,加強和諧文化建設,以加強對大學生的指導和服務。
構建大學生公寓文化,也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熟、成才的需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指出的“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明確了方向。增強大學生的“四種能力”的關鍵,在于形成和培育有利于大學生四種能力形成的空間與氛圍。大學生公寓既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又是大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場所。構建和諧的大學生公寓文化就是要培育精神文化,構建加強理論學習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培育行為文化,構建完善人格品質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培育環境文化,構建提升人文素質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制度文化,構建自我管理和依法辦事的平臺,努力形成以“精神、行為、環境、制度”育人的公寓文化,促使大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熟,穩健成才。
由于高等教育的擴招和發展主要集中在近幾年,很多高校都是近幾年才把教學區和生活區分離,形成了學生的公寓園區。相對來說,公寓文化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在其不斷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文化底蘊不足,認同度不高
作為新興文化,大學生公寓文化缺少了校園文化所特有的長期積累下來的文化氛圍和人文底蘊,無論從規模還是影響力來說,都不及校園文化。在大多數人眼里,公寓文化相對來說,往往檔次較低,內容深度較淺,對追求新奇和時尚的當代大學生來說也缺乏吸引力。學生自律組織和公寓管理部門的寢室衛生檢查等常規手段,也易使大學生產生些許逆反心理和固定思維,對公寓文化的認同度降低,使其只能成為校園文化的補充和延伸。
2.活動形式單一,重復性頻繁
由于學校公寓文化設施相對來說較缺乏,活動場地資源也有限,即使有一些學校建立了黨團活動室、社團活動室,但因為所設區域往往由于如女生樓男生不方便進等因素而產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學生公寓文化活動的開展,容易局限于“蹦蹦跳跳,寫寫畫畫”的層面,活動形式單一和重復,僅起到了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的作用。
3.參與群體受限,涉及面較窄
公寓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大部分時間,還是以個人或者班級群體作為參與對象居多,以寢室作為參與群體的較少,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公寓文化的特殊性體現。另外,公寓文化活動的組織,如生活小貼士等的信息類、“優良學風寢室”評比的考核管理類的涉及較多,而情感類、實踐類的活動涉及較少。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設意見中指出:“當代大學生在成長的環境、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要根據這些新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在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公寓文化的現狀和不足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公寓文化的創新開展非常必要。
三、大學生校園“鄰居節”活動的開展及成效
大學生校園“鄰居節”活動是浙江理工大學材料與紡織學院開展的一項公寓文化活動。
在學校的“四室進公寓”、各學院在社區加大進行“社區文化節”活動力度的基礎上,如何增強公寓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們的吸引力,挖掘公寓文化的內涵,提升活動的層次和水平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全國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標。鄰里之間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幫。創建文明和睦的鄰里關系,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杭州市創辦了國內首屆城市“鄰居節”,設計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主題活動和鄰里交流活動,有效促進了鄰里和諧、人際和諧、社會和諧、促進了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
城市鄰里之間,人與人的交流變少,感情變淡。對大學生們來說,在公寓生活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隨著網絡的發達,聯絡工具的便利,再加上大學學分制的推行,即使是同班同學,或者隔壁和對門的同學,都有可能不認識。再加上廣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不多,與社會的聯系形式較為單一等各種原因也使得他們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如何加強同學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其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提升,增強公寓特色文化活動的執行力呢?在進行了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受到廣大同學期待和具有強烈參與意愿的大學生校園“鄰居節”應運而生。
第一屆校園“鄰居節”由“敲門日”、“交友日”、“志愿服務日”等以主題日命名的活動組成。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及經驗的積累,之后的校園“鄰居節”將好的活動項目成熟化,并根據需要,增加了“寢室全家福”、“寢室設計大賽”等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同時,在做好校園同學參與的“鄰居節”的基礎上,還引導大學生們來到學校周邊的社區,將鄰居節的理念與活動帶給社區街道的居民們,在社區里積極倡導“相親相愛一家人”的主旨,開展了“親子運動會”、“共拍全家福”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校園“鄰居節”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公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加大了公寓文化特色性的體現,在增強公寓文化建設的力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1.以廣泛性參與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校園“鄰居節”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別致的活動,極大地吸引了廣大同學的眼球,也促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自己感興趣和覺得有意義的活動中來。尤其是像“敲門日”活動使原先缺少主動認識和交流的同學們走出寢室的局限,走到身邊的同學中間,進一步加強了溝通,也有效增強了同學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寢室全家福”活動,則有效凝聚了寢室間成員之間的默契和融洽,也進一步強化了寢室的特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而這也對寢室成員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活動的開展,幾乎是全體性的參與,使加強公寓文化建設深化和深入,具有一定的實效性。
2.以豐富性內涵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高效性
校園“鄰居節”突破了公寓文化活動以文藝類、體育類等形式居多的原有方式,在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挖掘內涵,創新活動載體,提升活動層次。“敲門日”、互贈“鄰里交友卡”等形式,捅破了大學生之間在心理上阻隔起的“窗紙”,大家敞開心扉,認識了新的朋友,促進了交流;與社區街道的交流實踐,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提高了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寢室全家福”不僅僅是寢室成員的照片展示,通過對全家福的拍攝以及對照片進行主題性、特色性的描述和展示,都是寢室成員全體智慧的結晶,在全家福的拍攝和制作過程中,也是寢室氛圍、寢室凝聚力的提升,也使寢室及其成員成為大學生們情感上的有力的社會支持。因此,校園“鄰居節”使得公寓文化活動以“個人——寢室——社會”的三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在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情感依托等各方面內容在內的個人素質的提升,效果明顯。
3.以體系化管理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保障性
大學生公寓建設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發揚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我校把學生公寓作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陣地,在學生中建立了一支社區管理隊伍——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這支隊伍在開展校園“鄰居節”活動中從活動的策劃到執行以及上傳下達的功能發揮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校園“鄰居節”能夠有序有效開展。作為入住公寓的輔導員,在活動過程中起到了引導和指導的作用。同時,為更好地加強活動的執行力,生活委員、寢室長也發揮著帶頭作用。因此,以輔導員為指導,“社區管理委員會——班級生活委員——樓層長——寢室長”共同發揮作用的“四位一體”的學生公寓組織體系,成為公寓文化建設的保障性力量。
4.以品牌化打造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長效性
公寓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堅持不懈的工作。校園“鄰居節”要想在公寓文化建設上持續發揮作用,品牌化的打造是一個重要任務。只有本著“品牌化”的目標去努力,才有可能使活動開展更規范、更具特色、層次豐富、學生樂于參與,也更能發揮其的功能和作用,從而達到用文化熏陶和引導學生、營造學生公寓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是學生公寓能夠成為集“思想教育、行為指導、學習引導、生活服務、文化活動”等為一體的教育載體。因此,每屆校園“鄰居節”的開展,都是在不斷經驗積累過程中去進行新的突破,不斷探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主題,使其在促進公寓文化建設上成為一個重要的依托手段。
5.以探索性研究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創新性
當然,加強公寓文化建設,僅憑一個校園“鄰居節”是遠遠不夠的。開展校園“鄰居節”,只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的一個探索。但是,從對校園“鄰居節”的舉辦過程以及成效、意義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找出要領、抓住關鍵、分析到位、組織有序,就能夠了解在加強公寓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這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校園“鄰居節”還有很多新的內容可以挖掘。比如,如何針對90后大學生特點,在公寓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如何將網絡這一傳播媒介的作用合理融入和發揮等。相信由校園“鄰居節”而引出的課題,還有很多要去思考和探索的。
參考文獻:
[1]劉景偉,苗術文.高校大學生公寓文化的基本功能及構建[J].職業教育技術研究,2005,(4):54.
[2]孫軍.高校公寓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2):179-183.
[3]王承海,李傳亭.淺談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及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J].山東農業教育,2006,(3):44-47.
[4]貝靜紅.高校學生公寓和諧文化建設的著力點[J].當代青年研究,2008,(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