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院校應加快實踐性教學改革,從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的角度出發,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培養的新模式,以適應人才市場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關鍵詞] 高職 會計專業 實踐性教學
當今社會,會計已成為知識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不但要具備相當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與職業判斷能力。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初中級會計人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適時地對已有的教學模式加以調整,由原來傳統的重理論、重體系的學科教學模式向重實踐、重技能的模塊教學模式轉變。
一、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現狀
1.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施的以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環節組成的課程體系,仍然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沒有擺脫學科教學模式的束縛,仍然受知識系統性、學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約。雖然加大了實習實訓教學的力度,但由于受學科教育的影響,不能按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實習實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賬務處理,其實是準則、制度講解的繼續,是將平時做在作業紙上的作業改做在賬冊、憑證上而已。
2.教學環節
雖然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但教學重心沒有真正向實踐技能訓練方面轉移,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縛,仍然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缺乏針對性,沒有以理論夠用為度,導致實踐教學環節效果弱化;教學內容注重于準則、制度的講解,過分強調會計核算內容;教材內容陳舊老化、交叉重復、內容偏多、理論偏深,造成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實踐教學的安排;由于缺乏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認識和調查研究,沒有按照會計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組織教學,使實踐課內容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3.成績考評方面
學生成績考評基本上沿用傳統的閉卷、筆試形式的期末考試評價方式,僅以一次成績作為成績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忽略了實踐能力的測試。這種“紙上談兵”式的應試教育,造成校方認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卻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呈現出嚴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評價標準脫節現象。
4.師資隊伍方面
教師沒有實際會計、審計工作經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在教學中照本宣科,鸚鵡學舌,傳授的“技能”猶如空中樓閣,學生不能適應就業的需要。師資短缺,整體素質偏低,“雙師、素質型”教師嚴重不足。
二、完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構想
1.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會計系統作為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部分組成的整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通過會計實踐教學的總體設計,明確每一實踐環節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使不同環節相互聯系、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使學生通過系列實訓,提高專業技能,具備會計崗位工作能力。
為此,結合會計專業教學的內容、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導向形成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2.做好實訓基地的開發與利用
校內實訓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實現課堂無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規范的模擬實際會計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操作訓練,如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模擬結算中心”“模擬稅務中心”“模擬銀行”等。通過這些訓練,能夠使學生學到實際會計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為今后的實際會計工作打下基礎。當然,要達到理想的訓練目的,校內實訓基地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按照未來會計崗位工作對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進行訓練,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第二,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現代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必須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先進的會計核算技術的實踐。學生在實訓中不僅僅是學到傳統的手工會計處理方法,而且要能運用現代化的手段處理復雜的會計問題,如會計核算系統與采購系統、生產系統、銷售系統以及管理系統的數據鏈接,供產銷各項指標的動態反映等。
第三,做好軟件建設。一方面,要配備好充實的資料、優秀的案例;另一方面,選擇優秀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訓指導教師,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成立屬于學校自己的財稅咨詢公司。財稅咨詢公司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單位、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有自己的組織機構,有自己的業務范圍。它的功能,對外是開展代理記賬、財稅咨詢、審計等業務。對內是訓練學生會計職業經驗的操練場,具備會計人員的教育職能。二是聯合辦學,與企業或其他院校資源共享。校外實訓基地無償或優惠提供實訓設備及實訓材料,可有效解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所需經費不足的矛盾;無償提供實訓場所,提供兼職教師共同參與、聯合指導學生的理論、技能學習,可緩解校內實訓教學安排上的壓力。
3.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偏低。“雙師型”教師培訓是當務之急。為此,可以采用“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如利用網絡技術參加遠程教育等。在其會計知識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的基礎上,再定期安排集中到培訓單位完成實訓任務,提高教師的動手實踐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將校外實訓基地的會計師、會計主管請到學校作兼職實訓教師或客座教授,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把企業會計一線的信息帶到學校,豐富教學內容。
4.加大推進“雙證書”教育的力度
針對目前大多數單位都很務實,要求畢業生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現狀,高職院校組織學生利用每一個寒暑假進行實習、實訓。這樣做,可使學生全面、系統、快速地熟悉會計專業的工作流程,掌握賬務處理和報表編制以及審計工作的基本技能,實實在在地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同時,高職院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會計電算化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培訓和考試、全國助理會計師資格培訓和考試,爭取畢業前拿到相應的專業技能證書,為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5.加強會計實踐性教學的考評
根據會計實踐性教學的不同環節,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監控體系,加強對教學過程和校內外實踐教學的監控和管理。同時,針對各實踐環節的特點,制定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評估指標體系。
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加大和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每個會計專業教師都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注重實踐性教學,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強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彬.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初探[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4,(3).
[2]卞芙蕖,龐莉.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思考[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8).
[3]史建梁.淺談如何加強會計實踐教學[J].煤炭經濟研究,2004.
[4]張淑萍,余謙.談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問題的認識[J].教育與職業,2006,(23).
[5]郭蘭英.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