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英語教學研究領域中,非言語交際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受到了學者和教師的重視。但是對于非言語交際在學齡前兒童的英語教學中的狀況卻關注較少,焦慮是妨礙英語學習的最大不利因素之一。本文通過對非言語交際和焦慮情緒相關理論的系統闡述,聯系教學實際,探討非言語交際教學法針對學齡前兒童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尤其在緩解學習者焦慮情緒上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 非言語交際 焦慮情緒 學齡前兒童 英語教學
一、非言語交際
與言語交際中以有聲語言和文字為主要表達方式不同,非言語交際是交際者運用動作、表情等向對方傳遞信息、傳達思想、表達感情。研究發現,日常交際中,67%的交際依靠非言語交際,而只有33%才是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對教學起著獨特的輔助作用。這些作用歸結為:師生的行為表現;對規章制度的執行和要求;回應與強調;態度與感情;對學生對話的引導和控制;課堂控制。合理地使用非言語交際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二、焦慮情緒
焦慮作為一種心理反應和活動,又稱心理異常。一般認為焦慮是個人由于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現實,使得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焦慮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的情緒特征一般為不安、緊張。就焦慮對學習者語言學習的影響大致有三條:焦慮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焦慮對學生運用已學習的知識造成障礙;焦慮對于學生在語言測試中的行為有影響。
學齡前兒童的英語課堂上,焦慮情緒通常會在如下情況中較為明顯:
第一,進行新單詞學習時,如果無法準確發音,教師糾正多遍后,出現焦慮情緒,具體表現為聲音變小甚至拒絕發音。
第二,當所學的英語與漢語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由于不明白這兩者的差異從而產生了焦慮情緒。
第三,當教師多次糾正學習者發音或者家長對于學習者有過多斥責的時候,學習者的焦慮情緒也很明顯。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甚至哭泣。
三、課堂中非言語交際的運用
1.眼神語言的運用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眼神可以表示肯定、否定、鼓勵和期待等意義。在教學中,教師的目光是課堂的中心。上課時,教師運用眼神與學生進行著獨特的交流,鼓勵或者勸阻學生的課堂行為,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眼神進行教學調節,如果從學生的眼中看到困惑、不解,那么教師應該及時調節進度,而不是拘泥于教案,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面部表情的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微笑是教師最有效地非言語交際。通過微笑,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待、熱情和鼓勵;通過微笑,學生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贊揚,從而大大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面部表情的另一個運用是在內容教學上。例如,隨著所講內容的需要,教師可以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通過教師的面部表情,學生可以更加深切的體會課文意義,也使得課堂更加的生動活潑。
3.身勢語的運用
課堂上的身勢語運用主要包括手勢語的運用和空間上的移動。另外,教師的空間移動對于學習者的情緒或者學習效果也有一些影響。
四、非言語交際在課堂英語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非言語交際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學齡前兒童的英語課堂中,非言語交際在緩解學習者焦慮情緒方面的積極意義:
1.舒緩學習者的壓力和緊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非言語交際可以表達出言語無法表達的深層含義。例如,在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課堂上,當學習者因為不會發音而焦慮的時候,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張笑臉可以很好的緩解學習者的緊張情緒,使其在壓力較小的狀態下大膽發音。
2.激發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不少學齡前兒童在剛剛接觸英語時,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中英文的語言差異,會產生對英語的恐懼感。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消除這種恐懼感,將會導致幼兒學習者因為焦慮情緒而放棄英語學習,甚至會對其將來的英語學習造成消極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非言語交際的方法來闡明用言語無法讓幼兒學習者理解的英語含義;或者運用眼神、面部表情和身勢語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以及表達教師對學習者的贊許、鼓勵和期待,讓學習者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熱心和愛心和英語語言本身的樂趣,使其開始變被動為主動,慢慢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
3.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非言語交際的效果不是單向的,恰當合理地運用非言語交際,可以幫助教師增加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有助于教師角色的成功實現。對于幼兒學習者來說,他們課堂的概念不是很明確,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是否喜歡授課教師、是否喜歡課堂內容才是主導他們注意力的關鍵。運用非言語交際教學法的教師,容易使學習者產生親切感。通過教師身勢語或者面部表情的引導,學習者也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從而達到緩解其面對英語產生的焦慮情緒。
五、結語
非言語交際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手段,與言語交際手段同樣重要。在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中,通過非言語交際,可以很好的緩解學習者的焦慮情緒從而達到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要注意的是,非言語交際教學手段的運用要合理、恰當,不能一味的依賴此教學手段。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才能取得積極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Foster-Cohen, S.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Samovar.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Belmont:Wadsworth,1981.
[3] Slavin,R.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4]郝現文.非言語交際手段對英語教學的積極意義[J].考試周刊,2009,(6):82-83.
[5] 李群英,趙彥榮.教師非言語交際行為與課堂教學[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7): 113-115.
[6]李延林.論“焦慮”的心理學意義和語言學習意義[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5: (1):66-71.
[7]馬駿.簡述學齡前兒童在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情緒 [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增刊):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