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討健美操課全面發展學生的教學方法。通過和諧快樂的健美操教學活動,創建一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技能、體驗樂趣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它有助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和“終生體育”的健身觀念,培養學生體育素養和創新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和諧 快樂 教學 健美操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一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留出了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樂和學習”教學模式是在快樂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得到快樂心理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能力、創造力,以教師“樂教”和學生“樂學”為中介,達到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快樂學習、獨立思考和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健美操是一項以有氧運動為基礎,以健、力、美為特征,融體操、舞蹈、音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本研究試圖運用快樂體育的教學思想與理論方法,結合健美操本體價值,在實踐中研究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跟學練習、基本動作及套路結合游戲、舞蹈、瑜伽放松等一套在健美操教學貫徹實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兩個年級四個健美操選項班的學生,共140人,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70人。從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進行對比的教育實驗。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理論,參考中外文獻資料,結合對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對學生心理因素變化、體育能力等體育教學效果分析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樂和學習”教學的原則
2.1.1教師以平和歡愉情感和博大的愛心進入課堂
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其情感與心態決定了,課堂能否成為學生快樂大本營的關鍵,教師平和歡愉情感和博大的愛心是營造誠信友愛、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和諧相處的首要條件。
2.1.2從趣味性的熱身開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而興趣是學生快樂學習最好的導師。趣味性的跟學練習作為熱身開始,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
2.1.3從音樂的選配、教學內容優化到合理教學組織,營造和諧快樂的教學氛圍
“音樂是健美操的靈魂”,主題健康、主旋律鮮明的音樂與健美操動作和諧配合,音樂的藝術情趣感染,加深生命體驗和真善美的感受;教學內容橫向組織(健美操教學內容之間技術結構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與縱向組織(各單元學段的縱向關系)的優化設置,兩者是營造和諧快樂教學氛圍的重要因素。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內容選擇具有趣味性外,從準備活動的熱身、基本部分到結束部分的放松,與其動作配合的音樂均要精挑細選,以達到最佳情景配合,創設和諧愉悅歡快的氣氛。
2.1.4教師以賞識和寬容的心態進行問題式教學
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的空間,把問題作為引導,自由組合小組培養合作精神,營造和諧生生關系,教師以賞識和寬容的心態,在趣味跟學和精講示范之后,解答疑難、誘導互練、互糾、互評、教師巡回指導,贊賞與肯定小組學習與表演成效。
2.1.5在教學評價設計,讓學生體會自我努力的快樂
教學評價結果與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后續學習與培養終生體育習慣。在教學評價設計,建立體育文化價值觀念,參照體育運動哲學“人人參與,贏得榮譽,創造歷史,提倡體學兼優”和“榮譽、快樂、運氣”(哈佛大學的運動哲學和體育精神);與“增強體質,強健體格”和“快樂、集體榮譽、體育道德、體育友誼”(廣州大學城的運動哲學和體育精神),融入教學評價,實行教學比賽名次加分,培養團結合作、公平競爭的精神。
2.2“樂和學習”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
2.2.1根據教學大綱內容與目標關系篩選教學內容
依據毛振明先生對體育教學內容層次劃分方法,將健美操教學內容分為:精學類內容、粗學類內容、介紹類內容和鍛煉類內容。精學類內容——以掌握技能為主,兼顧其它領域目標。其特點是運動技能的可操作性比較強,利于學生掌握滿足學生的“成功感”,例如基本姿態、基本動作和技術、大眾健美操等級動作等。粗學類內容——掌握運動技能身心全面發展學習這類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學有所得,在以后的體育鍛煉中能夠學以致用。在達成“運動技能”目標的同時,重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目標的實現。例如基本舞步、搏擊或瑜伽風格的健美操等。介紹類內容——主要介紹健美操運動文化和項目知識,采用理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向學生介紹更多的內容。例如形體健美專題講座、競技健美操比賽欣賞中學習規則與裁判法及健美操創編等。即增長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深刻地認識健美操運動的實質。有利于完成“運動參與”與“社會適應”的目標。鍛煉類內容——以提高身體素質為主。主要發展學生力量、靈敏、柔韌等專項素質與基本體能,為學生更好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目標服務。例如,游戲型體能訓練與瑜伽放松。“樂和學習”教學模式學習后,健美操學習鍛煉心理因素變化效果調查顯示:94.29%的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增強;74.29%的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增強;60%的學生情感自制力增強;68.57%的學生自信心增強;80%的表現力增強;71.43%的學生意志堅持性增強。
2.2.2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與單元目標對應
放眼幾年、幾十年后的健美操學習效應,著眼課堂、單元、學期的教學任務。分階段、分層次地制定身體素質目標、心理素質目標、能力目標,把整個健美操教學劃分成六個單元,在全面鍛煉基礎上有針對性提高,通過單元目標任務完成實現教學目標。
“樂和學習”教學單元目標、體育能力培養與教學手段的設計:第一單元:明確健美操意義目標;激發參加健美操鍛煉的興趣;身體各部位基本姿態的規范化;柔韌性的重要性認識;分組表演健美操基本動作組合。第二單元:設計自己的柔韌素質鍛煉計劃;柔韌素質的健身目標完成;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熟練而優美地表演形體健美操。第三單元:心血管系統健身處方制定與應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意志提高學生自信心;良好形體姿態與提高表現力;以優美姿態完成有氧操;分組進行教學表演比賽。第四單元:力量和耐力的重要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根據編排原則,分析成套動作;保持良好形體姿態完成器械健美操。結果表明,經過兩輪教學實驗對比,對實驗組學生的體育興趣與能力自我感受與評價通過調查表進行調查統計,合作與互助能力提高93.51%;組織與編排能力89.15%;自學能力73.24%;欣賞與審美能力90.25%;體育項目技術技能提高95.28%。
2.3“樂和學習”教學內容的組織
宣布任務——趣味性跟學練習自編自練——新操快速學習——教學提示——單個動作——分組練習與示范——聯合動作分組練習——討論教師解疑錯誤動作糾正——表演競賽與評價——趣味性或游戲性素質練習——激興發揮或舞步或瑜珈放松——結束小結。
在課堂上多采用表演法、競賽法、游戲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通過情景的感染和體現,采用討論、溝通、心理陳述、自我調節情感、提醒、暗示、表演、游戲等多種形象生動的活動形式,創設和諧快樂師生交流的教學情景氛圍。分單元、分階段、分層次地給學生反饋信息和跟蹤指導,促進任務的完成。此外,采用分小組學習、編排、訓練的方法,發揮骨干幫帶、互教互學的作用,并通過經常性的小組觀摩評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團結拼搏,力爭上游的集體主義精神,把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教學效果得到充分保證。解脫學生的心理壓力與精神負擔,達到真正“樂學、樂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運動的樂趣,使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
2.4“樂和學習”教學的多元化評價
“樂和學習”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的評價。動作協調,主要評定其幅度、力度、規范、準確;動作與音樂,主要評定其節奏感、動作與音樂的配合、融洽;整體印象:主要評定完成動作的韻律、熟練、表現力、美感。檢查評定掌握情況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學生自由組合方式為小組,由創編隊形到創編一套不少于3分鐘,隊形變化不少于5次的健美操,采用教學比賽、裁判評定的方式,結合平時的形成性評價作為效果評價,教學評定從單一的終結性評定到階段性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評語與等級評定相結合的多元評定,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讓學生體會自我努力的快樂。
3 結論
結合健美操的本體價值,貫徹“和諧快樂”體育哲學與體育精神,學生在體育文化核心層面,認識健美操運動價值,引導學生從意識與情感層面建立快樂體育思想,在樂學、樂做的氛圍中,學生體驗健身、健心、健美的價值,提高運動技能和創編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
和諧的音樂選配和教學內容橫向與縱向的優化組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讓學生體會自我努力的快樂。通過形成性的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引導學生體驗在探索學習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創造的樂趣中,塑造形體美,確立表現意識,提高自信心,發展柔韌、力量和耐力素質等,情感可以成為意志動力,使學生自制力加強。還在于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統一。
為了保證“樂和學習”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藝術,提高教育思想高度和思維能力,同時具有擁有廣闊的心胸、博大的愛心、賞識和寬容的心態及其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2]黃寬柔,姜桂萍.舞蹈與健美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3]夏小勤,藍勁松.中美兩國大學體育文化研究[J].比較教學研究,2005.10.
[4]毛振明.體育課程與教材新論[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
[5]賴天德.學校體育教學熱點探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34.
[6]曲魯平等.大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體操類項目的教學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本論文曾獲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學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