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確定。目的論指導(dǎo)下,翻譯失誤不同于傳統(tǒng)對等理論支持的翻譯失誤定義:那些無法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失誤都成為翻譯失誤,包括語言失誤、文化失誤、語用失誤以及語篇失誤。教材的翻譯更有切實、明確的目的性,所以,我們可以用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論來判斷其中出現(xiàn)的翻譯失誤。
[關(guān)鍵詞] 目的論 功能加忠誠 語言失誤 文化失誤 語用失誤 語篇失誤
一、目的論概述
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有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Katharina Reiss及其學(xué)生Hans J. Vermeer以及進一步發(fā)展了該理論的學(xué)者J. H. Manttari和 Christiane Nord等。Reiss(1971)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定》(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他的學(xué)生Vermeer繼承并發(fā)展了她的理論,在其基礎(chǔ)上提出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強調(diào)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yù)期目的或功能決定。1984年,在他和Reiss兩人合作撰寫的《翻譯理論基礎(chǔ)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正式提出“譯文功能”這一概念。Vermeer(1987:29)以行為理論為基礎(chǔ)發(fā)展了“翻譯目的論”,1997年,Christiane Nord出版了《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系統(tǒng)地概括了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共有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該原則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連貫原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biāo)準(zhǔn)。忠實原則指原文和譯文之間應(yīng)該語際連貫一致,即忠實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jīng)Q定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譯文的理解。
二、目的論在教材翻譯中的應(yīng)用
教材是教師和學(xué)生進行教學(xué)活動的憑借材料,是教學(xué)信息溝通的中介媒體。教材的質(zhì)量直接體現(xiàn)著高等教育和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水平,也直接影響教學(xué)質(zhì)量。
(一)適用于教材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
翻譯過來的教材自然也要實現(xiàn)教材的功能。教材的翻譯是一種有目的活動,把用源語呈現(xiàn)的知識體系翻譯成目的語。雖然目的語與源語之間可能存在文化差異,教學(xué)體系也不盡相同,但是對于教材的編纂,仍然有一些普遍的標(biāo)準(zhǔn)指導(dǎo)教材的翻譯。這些標(biāo)準(zhǔn)包括:(1)準(zhǔn)確性;(2)可讀性;(3)風(fēng)格再現(xiàn)。
(二)功能加忠誠(Function and Loyalty):教材翻譯質(zhì)量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
Nord (2001:125)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翻譯觀,關(guān)注的是譯者對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忠誠。功能,即譯文文本在譯語情景中按讀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這和Vermeer的觀點一致。忠誠是指譯者在翻譯互動行為中對參與各方所應(yīng)負的責(zé)任,忠誠屬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的范疇。
在教材翻譯的過程中,引進國外教材的出版商是動作的發(fā)起者,決定翻譯的目的:教材的翻譯版本可以用來衡量翻譯任務(wù)是否圓滿完成。目的語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是由譯者用目的語的文化、語言來提供由他人用源語語言、文化所發(fā)出的信息。(Reiss和Vermeer,1984:67)譯者提供的文本對于譯文讀者來說應(yīng)該是有意義的,是容易被他們理解的。
三、經(jīng)濟類教材漢譯失誤分析
“如果翻譯的目的是實現(xiàn)某種服務(wù)于譯文預(yù)期讀者的功能,那么任何未實現(xiàn)該翻譯目的的翻譯方法(或結(jié)果)就是翻譯失誤(translation error)。”(Nord 1997: 74)造成翻譯錯誤大多是由于源語和目標(biāo)語之間的不對等。(Baker, 1992:20 -21)所以翻譯失誤的標(biāo)準(zhǔn)并不是看語言是否正確,或是看它是否忠實于原文的意義,而是看它是否符合翻譯目的。
根據(jù)Corder (1974),錯誤分析一般包括五個步驟: 收集學(xué)習(xí)者的語言例子(Collection) 、識別錯誤(Identification)、描述錯誤(Description)、解釋錯誤(Explanation)和評價錯誤(Evaluation)。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對Philip Kotler及Keven L. Keller所著的《營銷管理》原版教材第13版的漢譯本中的翻譯錯誤進行了收集。盡管這部教材的翻譯存在許多由于對原文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翻譯錯誤,但我們的研究主要針對那些雖然理解正確但是翻譯的過程或結(jié)果卻不符合目的論的翻譯原則的翻譯失誤。我們的研究把這樣的翻譯失誤分為四類,即語言失誤、文化失誤、語用失誤及語篇失誤。
(一)語言失誤
目的論指導(dǎo)下研究的語言翻譯失誤是指譯文中出現(xiàn)了違背易于語言內(nèi)在規(guī)范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語言性失誤分為兩類:詞不達意與語句不通。
1.詞不達意
英譯漢中出現(xiàn)詞不搭配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有些譯者將原文詞組組合按各詞的字面意思逐詞死譯,如把“gift certifications”翻譯成“禮品證書”,在漢語中,“禮品證書”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概念。在此處,該詞應(yīng)該被翻譯成“禮品券”。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把“high-involvement shoppers”翻譯成“高涉及購買者”,把“permanent greeters”翻譯成“常備的入口迎賓者”等。我們作出了以下的翻譯嘗試:“high-involvement shoppers”指的是那些“經(jīng)常惠顧的顧客”,“permanent greeters”指的是“固定的迎賓人員”。我們再來看一個完整的句子。
2.語句不通
這類失誤的產(chǎn)生,不是由于譯者誤讀了源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而是由于譯者過于恪守原文的結(jié)構(gòu),忽略了譯語讀者的語言習(xí)慣,導(dǎo)致譯文的表達失效,無法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例1.People absorb, almost unconsciously, a worldview that defines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organizations, to society, to nature and to the universe.原譯文為“人們幾乎是不自覺地接受了規(guī)定著他們與自己、其他人、組織、社會、自然及宇宙之間的關(guān)系的世界觀。”該翻譯屬直譯,修飾語冗長。我們試譯為“人們幾乎是不自覺地接受一種世界觀,從而確定了他們與自己、與他人、與組織、與社會、與自然以及于整個宇宙的關(guān)系。”這樣的譯文更加符合漢語習(xí)慣,而且讀起來更順暢。
(二)文化失誤
翻譯,與其說涉及兩種語言,不如說涉及的是兩種文化。Nida認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Nida,1993:110)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翻譯出來的內(nèi)容要么是令人困惑的,要么就是有信息缺失的。
1.文化生硬移植
英漢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都體現(xiàn)在使用不同的形象。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做翻譯時,很可能就會遇到由于文化的差異而導(dǎo)致的理解困難或理解失誤。這時候,如果不進行具體的研究,只是把原文的內(nèi)容生硬的翻譯,就會導(dǎo)致譯文的讀者對譯文不知所云。
例2.To get around these obstacles and make sure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are implemented, some companies recommend relying on the efforts of a “Green Champion”—an environmentalist who works internally to make companies greener.原譯文為“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和確保環(huán)境行動實施得當(dāng),一些公司被建議依靠‘綠色冠軍’這種人的幫助,這種人是一種環(huán)境保護者,他們可以幫助公司變得更綠色。”這一翻譯中“綠色冠軍”這一名詞對于目的語中文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沒有歸屬的形象。所以我們的翻譯版本為“為清除這些障礙,確保環(huán)保計劃得以實施,一些企業(yè)倡議發(fā)揮‘綠色代言人’的作用,即聘用環(huán)保主義者監(jiān)督,從企業(yè)內(nèi)部確保公司更綠色。”
2.歸化錯位
“歸化”與“異化”相對,指的是恪守譯語文化的語言傳統(tǒng),回歸地道的譯語表達方式,即用與原文詞語有相同使用頻度,但一般都帶有某些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原文詞語。(程昭偉,周麗紅,2008:154)這樣的翻譯,表面上更有目的語的特色,好似更能為譯語讀者所理解。但是,一些歸化的錯位會讓譯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產(chǎn)生一種誤讀。這樣的翻譯違背了忠誠的原則,沒有實現(xiàn)對源語作者的忠誠。也讓教科書喪失了傳遞知識、信息的功能。請看下面的例子:
例3.Believing in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is a core belief; believing that people ought to get married early is a secondary belief. Thus family-planning marketers could make some headway arguing that people should get married later, rather than that they should not get married at all.”在原譯文中,譯者把family-planning marketers翻譯成“宣傳計劃生育的人”。這樣的翻譯無疑會讓譯文的讀者認為美國也有由于人口問題導(dǎo)致的“計劃生育政策”。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歸化錯位,此處的“family planning”最好以為“家庭計劃政策”。
3.隱含信息,玄機未解
什么是隱含信息呢?如果作者與讀者來自同一個文化,那么,他們就會共享某些信息。比如,本文化群體的常識、知識以及共同的歷史和文化經(jīng)歷等(張春柏,2003:218-222)。因此,作者在作品中常常會略去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這些就是隱含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對于目的語文化的譯文讀者來說,如果不翻譯出來,讀者可能感到費解。比如:
例4.How did Krispy Kreme turn donuts into dollars?原譯文為“脆奶油是如何將甜甜圈變成美元的呢?”這樣的翻譯會讓目的語讀者感覺不知所云。但是只要譯者把隱含信息“脆奶油是一個產(chǎn)品品牌”加入譯文,信息就變得清晰明了。試改譯文為:“脆奶油這一品牌是如何讓甜甜圈為公司帶來利潤的呢?”
(三)語用失誤
語用翻譯旨在從語用學(xué)的角度來探討翻譯實踐,運用語用學(xué)理論去解決諸如翻譯所涉及的理解過程和重構(gòu)過程,語用和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的處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語用意義的傳達及其在譯作中的得失等問題。(何自然 陳新仁,2004:199-200)根據(jù)語用學(xué)的理論成果來指導(dǎo)翻譯實踐,力求把原文的語用用意在譯文中準(zhǔn)確地表達出來。如果翻譯沒有實現(xiàn)這樣的功能,就存在著語用翻譯失誤。我們先來分析下面的例子。
例5.A marketing opportunity is an area of buyer need and interest in which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a company can profitably satisfy that need.原譯文為:“營銷機會存在于一個公司通過滿足購買者需要而能夠贏利的某一領(lǐng)域里。”譯文的翻譯自然有不夠精準(zhǔn)之處,但是譯文最大的問題是其存在語用性失誤。源語的句子是定義“A Marketing Opportunity”,但是在目的語譯文中,這種定義的功能已經(jīng)喪失,違背了目的論中的功能性原則。所以,能夠反映語用功能的翻譯方式為:“營銷機會:如果企業(yè)在贏利的前提下滿足顧客某種需求或利益的可能性較高,就構(gòu)成了營銷機會。”
(四)語篇失誤
語篇是指在交際功能上相對完整和獨立的信息載體。語篇一般應(yīng)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方夢之,2004:208):語篇是一個或幾個語義連貫、結(jié)構(gòu)銜接的句子或話語組合,它用于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并實現(xiàn)一定的交際功能;一個語篇定有一個主題,語篇內(nèi)的每個句子都是為了這個主題而聯(lián)系在一起;語篇是一種意義單位,而不是形式單位,都要保持語篇應(yīng)有的銜接與連貫。Beaugrande和 Dressler(1981:3)認為“銜接”和“連貫”是兩個最重要的語篇特征。
1.缺乏“銜接”性
英國著名語言學(xué)家韓禮德(M. A. K. Halliday)把“銜接”它定義為“存在于語篇內(nèi)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guān)系”(自李運興,2006:160),是產(chǎn)生語篇的必要條件。我們看以下的例子:
例6.As we have seen, the marketer’s first step in evaluating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is to estimate total market demand.原譯文為“我們認為,評估營銷機會的第一步是估計總的市場需求。”顯然,譯者并沒有做到對原作的忠誠,雖然“as we have seen”并不是此句表達的中心意義,但是對它的翻譯也不容忽視。原譯者把它譯為“我們認為”,這就使其喪失了語篇的銜接功能,通過“as we have seen”的連接,讀者可以感知到該句是在前面論述基礎(chǔ)上的總結(jié),所以,該銜接功能的體現(xiàn)是必要之舉。我們的譯文為:“正如所見,在評估市場機會時,營銷人員的首要任務(wù)就是預(yù)測市場總需求。”譯文中“正如所見”一詞,可以有效地幫助譯文讀者從語篇的角度理解教材此處呈現(xiàn)的信息。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通過有效的銜接,才能讓譯文變得更有效,讓譯文讀者更清楚地參透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
2.缺乏“連貫性”
銜接手段的應(yīng)用,最終目的就是達到整個語篇在語義上的連貫。連貫是語篇的無形網(wǎng)絡(luò)(銜接則可視為語篇的有形網(wǎng)絡(luò)),可以借助信息的有序排列或一定的語法、詞匯手段來實現(xiàn)。
翻譯中的連貫性的缺乏主要是由于譯者本人在翻譯中并未很好的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抑或是即便是理解了其中的邏輯,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卻忽略了目的論的原則,只是機械地把源語轉(zhuǎn)換為目的語。Halliday和Hassan(1976)說,“語境與整個文本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想準(zhǔn)確的翻譯原文,我們不能只是把不相關(guān)的信息拼湊起來,相反,我們要把相關(guān)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連貫的文本。下面的例子將向我們展示,失去連貫性所產(chǎn)生的語篇失誤。
例7.eBay: “We help people trade practically anything on earth. We will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online trading experiences of all --- collectors, dealers, small businesses, unique item seekers, bargain hunters, opportunity sellers, and browsers.”這是教材中引用的eBay的廣宣語。我們先來看一下原譯文“我們幫助人們對地球上的任何商品進行交易。我們將持續(xù)提高所有人在線交易的體驗,包括:收藏者、經(jīng)銷商、企業(yè)、特殊商品尋求者、討價還價者以及瀏覽者。”該譯文雖然意思表達沒有缺失,但是無論從語用宣傳的角度,還是從語篇連貫的角度,都讓人覺得原譯文表達生澀、意思不突出。我們的譯文為:“eBay:‘只要是存世的東西,就是我們交易的對象。無論您是藏家、中間商、小生意人,還是獵奇者、砍價高手、機遇尋租人,抑或只是偶爾過客,我們都將持之以恒地為您提供難忘的在線交易體驗。’”我們通過加入漢語的銜接手段,讓該段落從語篇角度更加連貫,讓譯文讀者能夠清晰表達這段宣傳語表達的意思。
四、結(jié)語
翻譯實踐中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zhǔn)的標(biāo)準(zhǔn),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是多元的。翻譯目的論突出了翻譯活動的參與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翻譯目的論突破了等值翻譯理論的框架,翻譯的目的是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考慮的最重要標(biāo)準(zhǔn)。具體在教材的翻譯中,我們用“功能加忠誠”把目的論的標(biāo)準(zhǔn)具象化。以目的論為標(biāo)準(zhǔn)的教材翻譯將減少各種失誤,包括:語言失誤、文化失誤、語用失誤以及語篇失誤。通過對一部經(jīng)濟類教材漢譯錯誤的分析,本文某種程度上證實了目的論在教材翻譯中所應(yīng)起到的重要指導(dǎo)作用。
參考文獻:
[1]Baker, M.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ledge,1992.
[2]Beaugrande R de, 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81.
[3]Corder, S.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Halliday, M.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sih. London: Longman, 1976.
[5]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2001.
[7]Reiss, Katharina.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a Fair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1971.
[8]Reiss, Katharina and Hans. J. Vermeer.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M]. Tubingen: Niemeyer,1984.
[9]Vermeer, 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A].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13(2):25-33.
[10]程昭偉,周麗紅,譯可譯.非常譯——英漢滬一典型錯誤例析.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
[11]方夢之.譯學(xué)詞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2]何自然,陳新仁.當(dāng)代語用學(xué)[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
[13]李運興.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14]張春柏.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系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人文社科振興專項計劃項目(項目編號:BLRW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