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結合工作實際,對會計專業的《財務會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選擇合適的教材,從小組教學、創設情境、模擬實際、講練結合、理實一體、突出教學重點等方面轉變實施方式,改造教學情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財務會計 課程改革 實踐教學
《財務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既要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及基本方法,又要具備處理一般會計業務的能力和基本技能。它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整個專業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財務會計》知識掌握得是否全面,基礎是否扎實,關系到《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告分析》、《管理會計》等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在過去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認為講的越多越好,因而理論教學過多,實踐教學不足。實踐證明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課堂效果并不理想。一堂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實際收效甚微,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部分學生認為《財務會計》課程學習起來很吃力,越學越難,聽不懂,心理逐漸產生怯意,到后來只能消極應付。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進行了課改實驗,改變了過去依據學科體系教材,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方法,采用依據與實際會計工作緊密相聯的會計崗位實務,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課改實驗的做法
1.選擇合適的教材
教材是實施教學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傳統的財務會計教材,雖然多次改版,仍然沒有跳出學科體系的框架,主要介紹貨幣資金、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流動負債、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及利潤、財務會計報告等內容,理論性強,動手實踐操作很少。經過多方調研,我選取了電子工業出版社的《會計崗位實訓》教材。
該教材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強化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在內容上從必需、夠用出發,圍繞職業崗位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崗位工作的實際動手能力,知識點與能力點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突出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在內容編排上,按照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會計崗位,滿足一些中小型企業會計各崗位對會計人才的需要,分為十個模塊,將企業中的出納員崗位、資本資金核算崗位、材料核算崗位、往來業務核算崗位、工資核算崗位、固定資產核算崗位、成本費用核算崗位、財務成果核算崗位、記賬員崗位、財務報告會計崗位等幾個主要的崗位,以分模塊的形式綜合反映為會計崗位實訓的核算內容,較詳細地以原始憑證的形式將企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進行綜合反映,并以實際工作的操作形式進行講解,突出了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同時也兼顧了理論體系。
2.轉變實施方式,改造教學情景
針對教材強調與實際會計工作接軌的特點,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
(1)采用小組教學法
分組教學主要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確保每位學生都有獲得幫助的機會,每位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學內容。我根據班級情況及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將全班分為7組,每5至6人為一個小組。每小組設一個正組長,一個副組長。組長的任務是帶領本組討論會計業務,輔導本組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上課時,同小組學生坐在一起,便于開展小組討論、分層教學、角色扮演等活動。
我選擇了學習能力較強,接受新知識速度較快,又具有一定組織能力,能熱心幫助他人的同學擔任組長。作為激勵措施,我把他們組成了課外興趣小組,適當增加了一些專門的課外輔導。
(2)創設情境,模擬實際
傳統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課程中,經濟業務都是通過文字描述呈現并編制會計分錄。實際工作中,經濟業務都是通過票據等原始憑證呈現,會計分錄的編制是通過填制記賬憑證完成的。為了能更好地與實際接軌,鍛煉學生處理賬務的能力,我在教學中有重點的選取一些難度不太大的業務,只提供原始憑證,讓學生通過識別、審核、填制原始憑據以判斷經濟業務,提煉出會計分錄,再填制、審核計賬憑證并登賬。案例真實、資料仿真、步驟清晰,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創設情境,模擬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對會計核算工作有了更深、更實際的了解,提高了學生處理賬務的能力。
(3)講練結合,理實一體,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培養技能型人才主要應針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學理論沒有實踐猶如紙上談兵,要想達到應有的基本要求,就要提高實踐環節的操作能力。
傳統的教學是在理論教學后集中一周左右進行會計大作業實踐,然后再進行理論的學習。在理論教學期間很少進行實踐的操作。學生動手操作的意識和能力都很欠缺,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現在,我在理論教學中以應知為主,實踐教學中以應會為主,所使用的會計核算資料都采集于企業會計崗位上經常發生的真實的經濟業務,所使用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帳簿等都是仿真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中就接觸、熟悉、使用真實的會計資料,增加感性認知,為今后走上會計崗位,勝任會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我還綜合、靈活運用了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多媒體網絡技術、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教學過程表現得更直接、更形象,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一般每教學課時45分鐘內,10分鐘左右以教師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為主,15分鐘左右以教師指導、學生模擬操作為主,15分鐘左右以學生獨立實訓為主,5分鐘左右以師生答疑、小結與評價為主。
(4)根據工作任務,確定教學重點
教師要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抓住知識關鍵脈絡,精講少講,要多在學習方法培養上下功夫。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學生,“教”是為了“不教”,應以學為主,教為輔。因課時限制,在《財務會計》課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崗位、所有的業務都要完成審核填制原始憑證、填制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三個環節。可根據會計崗位的重要性、經濟業務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確定教學重點。
出納員崗位往往是會計專業畢業生從事財務工作的初始崗位,雖然經濟業務比較多,但賬務處理比較簡單。我在教學中重點圍繞出納員崗位的工作職責,將出納工作任務劃分成具體的單元項目。每個單元項目以學生模擬訓練為主,從單一的知識點操作訓練到知識群再到知識體系,逐步形成崗位職業能力。
對于資金資本核算等崗位,其工作任務所涉及的中長期借款、股票和債券投資、無形資產等的核算,雖然發生的經濟業務不多,但賬務處理相對復雜,我在教學中側重于理論的講解,以應知為主。
二、出納員崗位教學實例
出納員涉及的主要業務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的收付業務、現金和銀行存款的清查。會計分錄比較簡單,但都要經過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等環節。
下面以出納員崗位現金收付單元項目一筆現金報銷業務為例具體說明。
1.課前分組
將全班分成7個小組,每組6人。組內再按出納、記賬、報銷人等角色進行分工。
2.相關理論學習(10分鐘)
教師講解該業務的作用和相關基礎知識。出納員是單位財會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哨,是單位經濟業務活動的第一道“關卡”,在學習出納員崗位工作內容前,讓學生了解,每個企業都會有大量的現金和銀行存款收支業務,出納員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教師指導,學生模擬操作(15分鐘)
(1)認識原始憑證
教師展示原始憑證——出差費用報銷單,使學生了解報銷單的構成及填制要求。
(2)審核、填制原始憑證
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教師講授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原始憑證,審核并填制原始憑證。
(3)填制、審核記賬憑證
每組成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獨立填制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填好后,小組成員內部應相互審核記賬憑證,對正確無誤的記賬憑證應在審核欄中簽名。
(4)登記現金日記賬
每組成員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獨立登記現金日記賬。組長、副組長負責檢查本小組成員登賬是否規范、正確。
(5)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結果
教師選取1個小組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提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其他小組進行判斷、分析、補充和解答。
4.教師總結(5分鐘)
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做總結,指出本業務的重點和注意點,并針對與這筆業務相關聯的其他情況,讓學生換角色獨立實訓。
5.學生換角色獨立實訓(15分鐘)
通過以上步驟,學生能主動完成相應的會計業務。出現問題時,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巡回指導,掌握各小組討論情況,在總結時重點講解一些學生易犯、共性的錯誤。
三、結語
我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有不少問題,如嘗試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教研型”教學模式,怎樣改革作業和考試方式,如何與其他專業課更好地銜接、融通等,有待于今后與同事們一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常穎,陳立群.關于會計案例教學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0.8.
[2]牛志民.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晉波.會計人才與會計教育.會計之友,2004.12.
[4]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會計研究,2004.2.
[5]杜家龍.關于實踐教學基本問題的探討.職教論壇,2004.4(下).
[6]向有才,熊筱燕.會計模擬實踐教學的質量控制探討.會計之友,2005.11.
[7]張俊瑞.劉東霖.我國人才市場對財經類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會計研究,2005.9
[8]應金萍.論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作用.職教論壇,2005.4.
[9]賀三寶.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會計案例教學探析.財會月刊,2006.2.
[10]程運木.企業財務會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2.
[11謝國珍,孔國軍.高職會計專業“漸進式全程實訓模式”實施及成效.職教論壇,2007.2.
[12]孔德軍.關于會計實踐性教學的思考.職業教育研究,2007.3.
[13]陳志紅.財務會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14]林冬梅.會計崗位實訓.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