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國內民辦高校現狀出發,提出民辦高校在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方面應注意的系列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以期能對民辦高校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升達學院 社會需要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辦高校規模的逐漸擴大,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建立的各類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近600家,但是民辦高校的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民辦高校要認真評估當前學校所面臨的現實環境,在生源質量、師資水平、學科建設及學生就業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而培養人才是否受社會歡迎是衡量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民辦高校培養社會需要人才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社會需要為突破口,明確民辦院校學生培養定位
民辦高校經過前期的迅速發展,在校生規模急劇增加以后,隨著競爭的加劇,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牽涉到民辦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三本高校應該從生源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計劃。
按照我國高考錄取制度,公辦高校優先錄取分數高的學生,主要指一本、二本學校。民辦高校在公辦高校錄取后招生,常稱三本。一般本科院校常屬于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大學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而三本高校以教學型大學為主,旨在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對這類應用型人才要求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因此三本高校無論從生源質量、師資水平均應定位為教學型大學,而培養學生應是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二、注重社會調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上下功夫。管理人員觀念要更新,利用民辦高校機制靈活的優點,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立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的觀念。要有專人負責對企業狀況進行調查,進行環境掃描。
學校必須成立相關組織,比如師資委員會,負責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該組織的成員應有企業、專家、教師、學生代表組成,定期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學校要定期安排懂專業的人到社會上去調查,到企業、政府相關部門、競爭對手(其他高校)去考察,進行環境分析,并提交師資委員會討論,然后進行新專業的設置以及課程的調整,從而在源頭上培養社會需要人才。同時民辦高校應體現出更加靈活的辦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比例。比如,我校探索在大四學生中與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培養,與順豐速運河南分公司組建“順豐人才培養實驗班”,實現“3+1”培養,由企業派業務骨干對學生進行行業展望、企業文化、崗位職責、業務流程等培訓,合格后雙向選擇,滿足企業需要。
三、加強制度建設,注重培養“雙師型”師資梯隊
培養社會需要人才需要高校進行教學改革,而教學改革中最難的是課堂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好壞均與教師有關,因此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1.目前從年齡層面看,我國民辦高校教師呈現“兩頭多,中間少”的現象,即退休老教授多,年輕教師多,中年教師少。年輕教師大多是剛畢業的研究生或博士生,“老”教師也是自我培養。一個共性的問題是教師大部分來源于高校,來源單一現象明顯。教師從校門到校門,書本知識較多,實踐經驗較少。
2.從制度層面看,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動力缺失。高校實踐教學沒有列入考評體系,沒有相關激勵措施。高校教師薪酬確定主要與職稱、學歷掛鉤,而職稱評審指標中核心是課題和論文??蒲械姆萘恐兀虼死蠋熅鶉@職稱評審在奮斗,而民辦高校中也沒有新的突破。因此學校需要建立制度保障,教師評聘與社會實踐掛鉤。教師評職稱時,必須有社會實踐經歷,如確定不少于一定學時的實習指導或企業掛職,作為教師培養與激勵的主要措施。
四、加強管理,加大實驗室的綜合運用程度
民辦學校建校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在實驗室的建設方面投入較大,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經管類實驗室更重要的形式是機房(帶軟件)、沙盤、模擬場景(銀行、法庭等),這就決定了實訓內容單一、實驗課時不連續,,實驗內容不系統。這一現象在各專業院系單獨設置實驗室的院系尤為明顯,實驗室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除非學校能全盤規劃,統一訓練學生的相關專業能力。因此民辦高校需要對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增加綜合性項目。另外要加強實驗管理,比如ERP軟件涉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多門課程,涉及多個系部,因此需要補充相關老師到管理隊伍中,體現專業化管理的特點。
五、重視校友會建設,進行畢業生去向跟蹤與研究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校友是一項重要的辦學資源。他們不但有著在校期間的學習經歷,而且有對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精神的共同體會。再加上多年的社會閱歷,請他們回來給在校生交流,有利于就業指導和在校生心靈的成長。升達學院成立了華東校友會、華南校友會、華北校友會以及校友總會,歷來重視校友聯系,提倡校友互幫互助。另外,我們還需要發揮系部的主導作用,歡迎校友返校,對畢業生的就業跟蹤進行研究,對學生就業方向、就業形式等就業表現進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使教學與社會需要結合的更密切。
六、構建校企平臺,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高等院校在實習基地的建設中,存在實習基地不好找,合作短暫或者形式化現象。經調查客觀原因如下:企業積極性不高,學校顧慮學生安全;企業擔心實習學生高流失率以及學生實習后到競爭對手處就業而導致的商業機密外泄等。
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在實習基地建設中人員精簡及資金來源有限的特點非常明顯。但是民辦學校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要多為企業考慮,尋找長久合作的基礎。要把關鍵放在校企合作基地遴選、合作內容、合作形式的開展方面。另外,在實習管理上,探索學生實習的管理模式,形成專人負責的實習管理方法。最后在學生實習的同時,鼓勵校企雙向交流,支持教師參與實習企業的建設,提高閱歷,豐富課堂內容,進而達到合作后,三方均比合作前更好:企業相關優勢及形象得到提升,學校辦學模式得以轉變,學生技能和就業渠道得以拓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邸煥雙,王玉英,姜英偉.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民辦高校改革與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10,(3-4):70-71.
[2]吳林根.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高教論壇,2004,(6):101-104.
[3]高新,楊麗穎,黃博升.新形勢下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知識經濟,2009,(1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