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嗣興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原國網北京電力建設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
6月份,筆者在《負利率時期又來臨》一文中指出:中國“在這20年中,負利率從來沒有零碎地出現過,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月出現了負利率,那么實際利率必然進入一段為時不短的負利率時期。”現在“負利率時期又來臨了”。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此提供了新的佐證,7月份CPI再次超過3%的警戒線,達3.3%的水平,相對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2.25%,我國實際存款利率為-1.05%。負利率的行情已經維持多月。
筆者在彼文中明確提出:“有必要考慮全局性的價格型政策工具……應該說,目前調整存款利率的條件基本成熟。中國的貨幣政策在考量外部因素的同時,應多從本國經濟周期出發,增強政策的相對獨立性和靈活性。利率的調整在考慮物價上升和負利率以及匯率幾方的關系與平衡后,即可擇機進行。”
近日,央行沈陽分行行長盛松成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應把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打破金融行政壟斷作為發揮金融‘促轉變’作用的突破口”。他建議,“可爭取國家允許東北率先開展存款利率上浮試點。具體操作上,采取分階段逐步擴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方法,以確保改革平穩有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直言,應給出正利率信號。他同時指出,“為防止在經濟增速下滑時一次性加息給市場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不如乘勢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允許存款利率適度上浮”。負利率問題必須得到解決,這已逐步成為中國各層面的共識,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
事實上,負利率的負作用早已顯象化。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7月份,人民幣存款出現大幅下滑,僅增加1609億元,比6月減少11691億元,同比則少增2494億元,為2007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具體來看,7月居民和企業存款較為罕見的同時減少,當月存款增量幾乎全部來自3282億元的財政存款。盡管業內也有人將這歸結為股份制銀行為完成6月末存貸比指標,所導致的后期存款增長乏力,以及資金流入股市等原因,但這依然無法解釋如此之大的下降趨勢和幅度。不可否認的是,負利率下儲蓄流出銀行,“金融脫媒”加劇這一事實。盡管從邏輯上看,負利率可以使得儲蓄從銀行流出,增加市場流動性并活躍消費,但長期存在負利率,事實上已經造成了儲戶的利益損失,會從根本上抑制消費。目前居民儲蓄存款29萬億元,利率低于中性水平至少3個百分點,相當于居民每年收入少增加9000億元,低利率不利于消費增長是顯而易見的。負利率不利于當前經濟運行,還表現在它會加劇通脹預期。由于借貸成本過低,會刺激企業進行低成本融資,增加投資,形成過多產能,促使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而泡沫最終會崩潰,形成通縮,嚴重影響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美國1929-1933年大危機和2008年次貸危機,以及日本1991年后的蕭條都是如此。
利率的中性水平是對應中性的貨幣政策而言的。中性的貨幣政策立場是,既不刺激經濟擴張,也不造成經濟緊縮,是維護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中性利率水平相當于名義GDP增長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過去10年,美國為5%,歐元區3%,英國5%,日本1.5%。發展中國家為實現追趕,存在壓低利率,形成居民補貼企業、增加投資、提高增長率的現象,但是這種金融抑制利弊共存,需要隨著經濟體制市場化而逐步實現融資方式和利率市場化。2003年以來,是中國歷史上利率水平最低階段,這期間只有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這4年的1年期實際存款利率為正,其余4年為負,最低年份里達到2.4%。8年期間1年期實際存款利率平均為-0.15%,其中2003-2007年GDP增速連續超過10%的5年里,1年期實際存款利率平均為-0.7%。中國利率國際比較屬于低水平,2003-2010年,中國1年期名義貸款基準利率年均為5.9%,下浮10%的優惠利率為5.3%,實際貸款利率為2.6%,而年均CPI漲幅為2.7%。在此期間,1年期實際最優貸款年均利率,美國為2.9%,印度為5.7%,新加坡為3.5%,印尼為8.3%,只有日本為1.6%,比中國低。國際比較,中國利率屬于最低類水平,而中國的GDP的增速卻是最高的。中國2003年以來年均GDP增長11%,中性真實利率水平1年期存款利率至少為3%-5%,1年期貸款利率至少5%-8%。然而2003年以來,中國貨幣立場偏松,利率水平過低,促使經濟增速加快的同時,造成了經濟基礎不穩固,經濟波動過大的問題。此間,通脹壓力加大,房市、股市一度產生的泡沫,透支式的快速增長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掠奪性的消耗,貧富兩極化等,都會使未來經濟發展承擔巨大的壓力。
有人會擔心,因為提高利率會導致銀行的凈息差縮小,降低銀行抵御不良貸款風險上升的能力,此項改革的最大阻力會來自銀行。從上市銀行的半年報來看,16家上市銀行今年的凈息差總體有所改善。數據顯示,上市銀行今年第二季度期初期末余額凈息差環比平均上升4個基點,達到2.45%,這一水平遠高于境外同業。比如中國臺灣地區,目前臺灣銀行業的大中型客戶利差均為1%,按揭貸款利差可能僅為0.8%。所以不必過分夸大非對稱加息給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負利率使得銀行的資金來源變得更不穩定,銀行需要通過拆借、發債、大額協議存款等其他融資方式來彌補資金缺口,反而會增加其融資成本。
利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放開存貸款利率。目前中國經濟,一方面是通脹壓力揮之不去,另一方面是經濟放緩的信號卻越來越明顯,貨幣政策進入了“兩難”境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認為,下半年加息的必要性不大,但卻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較好時機,央行可能采取適當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實際利率上行等市場操作方法,替代基準利率的調整。筆者以為,目前的經濟放緩主要是由于內需(消費和投資)下滑所致,中國式“加息”政策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大(主要是心理影響)。目前投資減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貸收緊和新開工項目受控,因此,應從這兩個方面來尋找阻止投資持續下滑的應對之策。而消費減速的根本原因是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房地產和汽車相關消費沖高回落,消費刺激性政策作用減弱等,從長遠看,適時提高存款利率有利于消費的穩定增長。和西方國家的加息機制不同,中國特有的“加息”機制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非常有限,因為“中國式”加息和貨幣供應量(即名義總需求)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聯動關系”,加息不會導致總需求的明顯下降。如果非要追究“中國式”加息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那么,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房地產市場需求的抑制作用上,而這種抑制作用恰恰是目前我們愿意看到的。
除此之外,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積極意義還在于,能夠更快速地反映貨幣供求關系,提高經濟主體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和反應力,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通過利率對資金流動的導向作用,帶動資金以最優方式流動,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利率市場化是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能推動國內外資本市場對接,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考慮到CPI月同比和累積同比很有可能在第三季度末分別超過4%(年度峰值)和3%,因此,第三季度末是推出加息政策,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較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