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是華爾街最出色的基金經理,也曾因業績墊底而黯然敗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他依然樂觀,依然自信。他秉承著逆向思維的特長,再度崛起。
能夠被續寫的神話不多,比爾#8226;米勒算一個。
現年61歲的比爾#8226;米勒1981年加入美盛,并于次年開始管理價值信托基金。在1991年-2005年間,價值信托基金連續15年跑贏標普500指數,并因此有了“常勝基金”的美譽,比爾也成為華爾街的明星基金經理。
但是,在2006年-2008年期間,價值信托基金始終表現低迷,3年未能跑贏大市,終結了15載不敗的神話。比爾也因此遭遇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信任危機。
曾有傳言稱,美盛將會把比爾請出門外。更有分析人士稱,美盛的聲明給出了最強烈的信號:比爾就要退休了。
如果故事就此打住,比爾#8226;米勒就不會出現在本期的雜志上了。
就在神話看似完結之后的2009年,比爾帶領價值信托基金成功打贏翻身仗,實現了41%的高回報,并戰勝92%的競爭對手。
比爾#8226;米勒是如何絕地反擊的?
少年老成
比爾#8226;米勒20世紀50年代在北佛羅里達長大,其父是一名貨車調度站的管理員,家境并不寬裕,但他經常向他兒子灌輸理財和投資的觀念。比爾小時候就開始用他有限的積蓄進行投資,他投資了RCA,并小有戰果。這激發了比爾對股市的無窮興趣,比爾開始接觸到傳奇性人物本杰明#8226;格雷厄姆和沃倫#8226;巴菲特的作品,并且學到在研究和選擇個股中采用價值為導向的方法。
進入大學后,比爾對股票投資的興趣不斷增長,但他不限于研究投資,還主修了經濟和歐洲思想史。大學畢業后,比爾花了一些時間旅行,并作為軍方的海外情報官服了兩年兵役。回國后,比爾開始了他在約翰#8226;霍普金斯大學的哲學博士課程的研究生生涯。
對哲學的研究對比爾影響深遠,通過研究,他認識到在固有思維之外思考的重要性,而這是很多成功的基金管理人為戰勝業績基準,普遍具有的一種思想意識。其中威廉姆#8226;杰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實用主義是一種堅持以有用性或實際的結果作為測試真理的標準)對其往后的投資策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閑暇,比爾繼續閱讀關于股票市場的書籍,并開始管理資金。最初他只投資家族成員的資產,而后逐漸開始為朋友管理資產,并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
比爾于1981年10月正式加入萊格#8226;曼森基金。6個月后,他和當時的共同管理人厄尼#8226;奇勒一起發起了萊格#8226;曼森價值基金。在那些時間里,比爾和厄尼非常關注以財務會計為基礎的因素,如市盈率、市凈率、市現率,等等,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1982年以后,曾經為比爾和厄尼創造好業績的投資哲學,不再能為他們的基金持有人帶來同樣的回報了。這時,投資者聚集到高增長、高市盈的公司中,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以及在這之后8年的一次經濟衰退,為基金迎來了更為惡劣的投資環境。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厄尼退休了,留下比爾一個人管理萊格#8226;曼森價值基金。比爾第一次獨自掌控資產配置,開始了其輝煌的投資歷程,在之后的十來年中,其管理的基金每年都超過SP500指數,他被認為是最為成功的投資管理人之一。
熱愛哲學
縱觀比爾的投資歷程,仔細分析他的一些經典的投資決策,我們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因素導致了比爾#8226;米勒的成功,包括良好的投資思維,堅定的價值投資等。
市場上的資金管理者多如牛毛,不斷有新人加入進來,同時也不斷有資金管理者失敗出局,市場一直保持著高流轉性和淘汰率。一個投資管理人或者個人投資者要取得成功,特別是長久的成功,需要突破兩個“瓶頸”。第一個“瓶頸”是專業素養,就是說他要具備與投資相關的知識。另一個“瓶頸”是他的投資思維。可以看到,市場中很多投資管理者整天忙忙碌碌,但是業績卻平平淡淡,甚至有時候非常被動,被市場牽著轉,身心疲憊卻沒有成效。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一套幫助其趨向成功的系統性的投資思維。
比爾在這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整個投資生涯中,他對哲學的興趣與他對股票的熱愛不相上下。他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大,做投資決策時,開始更多地依據他對哲學的理解,他把實用主義看作是使眼光超越但并不一定真實的表象,從與大多數投資者不同的視野,發現未來各種可能的手段。
比爾接手基金之后,開始較少地依據歷史數據序列,或是從精細地組織起來的經濟、數學理論中得出的預測,相反,他會根據當前的情形,估測一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脫離對于回顧式的預測分析的依賴,為比爾打開了一個可能產生準確信息的新天地。
比爾認為,所有投資決策最終都取決于你是否相信科學就是現實,或者你是否相信科學僅僅是幫助你應對現實的工具。如果你相信前者,那么所有的科學性描述,要么是對,要么是錯。如果相信后者,你會明白科學是一種組織,并使我們的經驗具有意義的方式。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假設是對是錯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根據這些假設所作出的預測是否會成為現實。這一思路上的改變,再加上詳盡的基本面分析工作,為比爾和基金取得又一輪出色的投資表現創造了基礎。價值基金所取得的成績,將比爾推到專業基金管理人世界中的傳奇地位。
注重基本面分析
注重基本面分析、高持倉集中度、低換手率和安全邊際,這些都是美盛價值基金的核心投資理念。正是比爾#8226;米勒一直秉持價值投資理念,才讓美盛價值基金被稱為常勝基金,從1991年至2005年,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
從1982年創立以來,比爾#8226;米勒一直是美盛首席投資官,他的投資理念就是購買他認為價格不高、獲利潛力卻無窮的股票。因此他常常選擇市場上早就已經乏人問津、失勢的股票,將它納入囊中并且多年也不賣出。
比爾#8226;米勒甚至利用了科技板塊的崩潰,在2001年第三季度吸納了幾只受到重創的電信設備公司的股票。他認為,有幾只電信股已下跌到足夠的程度,就長期投資的觀點看來非常具有吸引力,理由是:“如果一只股票4年來連續表現不佳,而在第五年上漲5倍,并從此以后表現超群,那么那時我將非常高興”。
比爾#8226;米勒非常注重基本面分析,做分析的方法比其他人更全面,更深入,研究成果也更具前瞻性。衡量公司的價值,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僅僅查看公司的市盈率,但比爾發現,就其本身而言,這些數字并無實際意義。為了確定可能的投資對象的潛在價值,比爾和他的研究團隊對相關公司經營策略的所有方面,進行詳盡的經濟價值分析。
選擇投資對象只是比爾成功投資的一部分,他在組合中的資產配置也與眾不同,投資對象通常不會超過40-45只股票。相對集中的持有對象,使比爾和他的員工能夠深入地調研投資組合中的每一只股票,并和每一家公司的管理層保持密切的聯系。
逆向思維
比爾#8226;米勒被人稱為逆向投資者,也被人稱為廢墟中的淘寶者,他給人的感覺是特立獨行。但是,這并不是說他的投資決策就是完全與傳統的投資思維對著干,也不是說反傳統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他之所以有此稱謂,是因為根據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價值低估的機會,然后買入持有,即便買入后股票暫時回調,也不賣出,最終實現資本增值。經典的案例有耐克斯通訊、泰克國際等。
2002年,耐克斯通訊觸及股價新低,比爾增加了自己在這個慘遭踐踏的領域中的投資比重。當比爾增加在耐克斯通訊中的投資時,他已經了解該公司和它能力卓越的管理層、多元的產品線和堅實的商業計劃,他的基金從1999年就開始持有該股票,至今耐克斯是基金的第三大持有倉位。
另一只股票是在它經歷麻煩時,出現在比爾投資名單上的泰克國際。由于與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不法行為相關的問題而苦苦掙扎,泰克的股票2002年遭遇沉重的拋售壓力,下跌到每股10美元左右。通過對泰克的資產估值,認識到公司的長期增長潛力后,比爾將下跌看作是大舉投資的最佳時機。這一投資被證明戰果輝煌,從2002年年中到2004年第一季度,泰克的股價幾乎增長了兩倍。
比爾#8226;米勒對于信任的股票,一般持有數年,不會由于短期的漲跌而輕易易手。如果他看好一只40美元的股票,隨后該股票下跌到30美元,他將更喜歡這只股票,會在其下跌時繼續買入。例如,比爾于上世紀90年代買入了AOL,當時AOL受到了華爾街的冷遇,股價每天都在下跌,但比爾還是持續買入了數百萬股AOL股票。不久,事實就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AOL股價開始上行,并且一路走高,最終比爾在AOL上斬獲頗豐。
對于近兩年的業績表現,比爾#8226;米勒在報告中說“敗北總是讓人痛苦”。但是,比爾仍然表現得很樂觀,他說:“任何超常發揮的投資組合,在某段時間內能成功,是因為具有價格錯位的保險性。市場對這個未來數的估計是錯的。我們通過比較市場,對此公司的估值以及我們自己對公司的估值,用多種要素組合的方法來找出價格錯位。”
就像他利用90年代早期的價格錯位,取得了之后數年的超強業績一樣,他認為目前市場的價格錯位,也可以讓他在未來的幾年里表現出色。與此類同,巴菲特在1999年曾經飽受非議,當時許多人認為他在科技股浪潮中落伍了,但七八年后,大家只能佩服他有先見之明。比爾#8226;米勒和巴菲特這些堅持價值投資的投資者都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對自己的投資理念非常具有信心,二是有耐心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