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凡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現為德意志銀行(中國)私人投資管理副總裁、投資總監。
近來,國內股市多有反復。投資者在總體機會難覓之際,熱衷于追逐結構性的機會,造成市場的兩極分化。據《上海證券報》統計,截至8月31日,246只股票創出歷史新高,中小板指數同日也創出2年多來的新高。8月份,逾六成個股跑贏大盤,其中不少中小板股票當月漲幅更是超過100%。而另一方面,大盤藍籌們雖然從估值角度看極為吸引人,卻表現遲滯,令價值投資者頗為失望。
不少價值投資者開始對所堅持的原則產生了懷疑,并趨向于跟風參與熱點的追逐。然而,在價格持續上漲的同時,小盤股的估值泡沫正在積聚,如不保持謹慎,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最后的接棒者。
有分析人士強調,中小板和創業板中的中小盤股多數具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持有它們作長期投資,就是價值投資。不過,這種說法存在兩方面的誤區。
首先,好的公司并不等于好的投資價值。按8月底的數據,代表新股云集的中小板、創業板總體動態市贏率(PE)超過60倍,而創業板更是達到82倍PE,超過美國納斯達克目前平均PE的4倍。盡管創業板的企業可能都是高成長性企業,每年的盈利都有很高的增長率,然而,要維持如此高的市盈率,企業需要連續多年保持40%-50%的增長,而從過往企業發展史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創業板中有104家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它們較2009年中期平均增長25.99%而已,竟然排在主板之后,在A股中“墊底”,投資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次,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在于介入點的合理估值。如果被低估了,通過長期持有,可以把低估的利潤拿到。在估值合理區域或以下介入,這是長期投資的基本出發點。如果投資者買了被極端高估的品種,即使具備成長性,在長期持有的過程中,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彌補被透支的估值,因而投資虧損依然。遠者有納斯達克的例子:10年前高科技股泡沫高潮時介入的投資者,到了現在,離解套還很遠。近者有國內股市的例子:3年前買入A股并持有至今,盡管我國經濟高增長依舊,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水平較2009年同比增長41.17%,總體公司業績增長甚至較GDP增速更勝一籌,然而,投資者的虧損率卻依然不忍卒睹。
因此,當前市場反復之際,投資者應當留給市場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等待市場給出明確的方向。而追逐估值高高在上的小盤股,非理性投資者所為。懂得休息與等待的價值,并做到有所不為,方可使投資立于不敗之地。
其實,雖然有時在具體投資操作上不為,并不是完全的不作為。例如,此時中小盤股的高估值,令“打新股”的收益率水漲船高,“打新”而待變,其實就是有所為。在等待的同時,可通過積極觀察和研究來研判下一個長期市場機會。以下一些主題可供參考:鑒于我國制造業定會從材料和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設備密集型提升,今后幾年基于出口拉動和內需推動的設備制造業的增長會遠快于傳統制造業。這些高增長領域包括采礦設備、建筑設備、醫療器械、發電設備、鐵路運輸設備等。在研判介入的時機時,需依照真正的價值投資方法論,避免以上兩大誤區,以期把握好長期投資機會,取得合理的高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