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之爭走火入魔,空置房也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空置房有兩類,一類是開發商的“捂房不賣”,另一類是購房者買了不住。前者不是本文討論的范疇,后者是目前市場的關注。在多數情況下,購買后空置的房產是家庭的投資性資產,代表了房產的投資品屬性。
在投資品市場不夠發達的中國,用投資房產來應對通貨膨脹,這在家庭理財中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在中國,股票投資風險偏高,房產投資相對穩健,吸引著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人。此外,由于股票投資一般不能融資,對于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人而言,按揭貸款幾乎成了唯一的杠桿投資工具。所以,風險偏好較高或較低的群體都喜歡房產投資,房產的投資品屬性因此而被強化。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分類中,城市房產被歸類為投資品,而沒有歸類為消費品,至少在現階段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
既然房產空置源于投資,那么解鈴還需系鈴人,化解空置率過高的方法應該是拓寬投資渠道,形成多層次的投資市場。曾經講過,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動與貨幣流動必然推高城市房價,雖然有人也對這個常識持有異議,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至少從2004年我講“房價下跌只能是個幻想”以來,房價走勢剔除短期波動,是一路走高的。城市化的趨勢在今后10-15年內不變,也就意味著房價上升的趨勢不變,所以要以“新國十條”為準則,遏制城市房價過快上漲。
房產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毛坯房的空置。在法律法規不限制毛坯房銷售的國家,房產的空置率一般都會較高。許多國家不允許銷售毛坯房,毛坯房并不是交鑰匙就能入住的消費品,要想降低城市住宅的空置率,可以立法規定商品房的驗收標準,不允許直接銷售毛坯房。此外,社區服務不配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社區建設往往是“先宅后商”,所以在房價趨于上漲的前提下,聰明人都會先投資,后入住,提前購房等待社區商務配套成熟后才會搬入,這種經濟行為造成的房產空置也是很正常的。
市場就是自由選擇,無論以何等正義的理由否定個人的自由選擇,都會妨礙社會財富的創造。購房者都是分散決策的,每一個家庭或個人都有權利支配自己的個人財產,如果這個權利受到威脅,市場就不復存在。過度窺測他人財產的動機不可能是純正的,若是出于研究目的而進行的社會調查尚可原諒,難道還會出臺調控政策,剝奪人們支配財產的權利嗎?
從金融風險的角度看,個人購房而選擇空置,無論出于什么動機,客觀的結果都是分散金融體系的風險,若是按揭貸款,同時還為金融體系創造收入。購置房產的投資行為雖然是追逐私利,卻會由于提高了全社會的投資需求而創造著就業機會,進而推動經濟的增長。如果個人購房的財產安全都沒有保障,資本就會流向境外購置房產,為其他國家創造就業和增長。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關注房產空置所預期的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