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持續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達10.9%;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物價上漲了;你的工資漲了嗎?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正在拉開;如何讓經濟增長的紅利普惠國民?誰來給我們漲工資?
低工資的國度
7月17日,新華社發表題為“四部委負責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答記者問”的文章,標志著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面啟動。
在回答“為什么要改革”時,官員們指出了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在擴大,一些行業收入水平過高,分配秩序比較混亂。一位西安煙草企業職工的工資單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這位職工透露,每年她的銀行卡上基本維持將近60000元的收入——這包括基本工資9600元;效益工資約36000元;通訊、交通、菜籃子等各種補貼約4800元;公積金存款約10000元。當然,這還不包括當年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這種收入水平在大型壟斷企業中并不少見。一份央企利潤統計顯示,共有12家企業利潤超過了100億。這“十二豪門”主要來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運輸和電力系統,即傳統的煤、電、油、運行業。他們的員工工資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3-4倍。
炮轟壟斷行業工資的同時,一些學者也開始發出了另一種聲音:不要只盯著那些高收入階層,他們的收入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收入依然很低,這種長期的低收入不是更不合理嗎?
去年,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平均到每個月,僅有875元。這一數據已經足以顯示,我們今天依然是一個低工資的國度。
與低工資相伴隨的,還有工資水平的低增長。有學者指出,在過去的12年里,珠三角地區農民工的月工資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價等因素考慮進去,實際是負增長。 也許民工工資增長并不能代表全部,那么我們可以看看大學生的起薪點。團中央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應屆本科畢業生中,66.10%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間,1.58%的學生甚至愿意“零工資”就業。即便如此,調查中仍有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的期望過高。
錢都哪兒去了?
“1992年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當年擔心發生的資本收益過分壓低勞動報酬的現象,不幸被言中,已經成為當前全社會面臨的嚴峻問題。”在一次關于分配改革的論壇上,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宋曉梧痛心疾首地表示。
舉出的例證是,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為17%、16%和12%。2000年到2003年,這一比重雖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間。與之相對的一個可比數據,美國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穩定在50%左右。
也就是說,在GDP高速增長的時期,工資總額的增長卻在下降。那么,這些錢都去了哪里?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經濟增長的好處過多地分配給了政府和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從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來看,1978年為55%:11.1%:33.9%,1998年為68.6%:13.9%:17.5%,變動趨勢是居民的份額不斷提高,企業的份額有所上升。而此后的1999-2003年間,居民的份額明顯下降,企業的份額進一步上升,政府的份額大幅度上升,到2003年發展為61.8%:15.1%:23.1%,政府最終可支配收入的規模迅速擴大,相應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消弱。
一位學者指出,在我國2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攤的改革成本,過多地由所謂“弱勢群體”承載;本應由全社會合理分享的經濟成果,過多地被所謂“精英團體”瓜分。現在到了下決心調整這種狀況的時候了。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期待放在即將到來的收入分配改革上。這樣,也許我們就可以不僅僅把漲工資的希望寄托在老板、上司和領導身上,而是通過收入分配的制度性改革,來抑制畸形的高工資,同時改善畸形的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