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7年夏天時,我在青城山辦了一張年卡,當時很喜歡在每周六清晨,驅車前往距成都市區僅68公里的這一清涼圣地。每每走到半山腰,選擇一個陰涼處,要上一杯青城綠茶,一個下午就在環山的舒緩音樂和清涼的空氣中度過。然后,臨到傍晚,選一家山下的農家樂,點幾個農家菜,順道來一杯青城洞天乳酒……這樣的生活,既顯得有點小資,也讓心靈得到難得的靜修。
后來,才知道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杯小酒,淵源頗深。杜甫當年就因為喝過青城洞天乳酒而興詩一首:“山瓶乳酒下青云,氣味濃香幸見分。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所以,有時看似一件微小的事情,卻蘊藏著頗深的道理在里面,并不是說這杯酒有多么的神奇,而是它的“生”含有關于“道”較早的思考。
在《新約#8226;約翰福音》中,“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痹凇兜赖陆洝分?,“道”就是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恍然猜想,老子之“道”與基督教之“神”是否已不謀而合呢?
發源于青城山的道教,曾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內在的精神修養。時至今日,青城之“道”還在繼續為人們提供一種最初、最真,且極地道的心靈修養之道。
厘清身邊的“氣”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于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欲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而當情緒無法找到出口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會埋怨、訴苦,卻忘了應該先讓自己靜下心來……
有時,覺得累了,心力憔悴了,憂慮了,不快樂了,但卻找不到情緒釋放的方法。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很少停下腳步,思考“我”究竟是怎么了;在與時間賽跑的路上,我們總是滿頭大汗、匆忙趕路,很少過問自己的“心”是怎么了?
人生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對它微笑,它就對你微笑。每一個人都有被自己的情緒給卡住的時候,如果,你還在為找不到放出情緒的方法而苦惱,那么,何不從我們身邊的“氣”出發呢?
在厘清了這些“氣”之后,也許,一次深呼吸、一次踏青、一首輕音樂,或許只是因為喝上了一杯清茶,它都會令你的情緒發生微妙的變化。
中華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精于修養之道。司馬遷《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莊子在其著作之中,己述有坐忘、心齋、導引、吐納、緣督、踵息等修煉方法。歷代丹道大家有廣成子、軒轅黃帝、鬼谷子、葛洪、孫思邈、呂洞賓、陳摶、張三豐、白玉蟾等,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經驗為內丹總結出更多可以傳承給子孫后代的修煉精華和生命規律。
中國的靈修有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主流。道家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它也把人分為三個層面。外層是身軀或感覺的世界,內層是人心或活動的中樞,基層便是“氣”(也就是黃庭禪老師提出的“心即是氣”), 對于“身心”的修養,我們是可以用“氣”來調整的。當一個人達到了“氣”的基層,他就進入了與“道”溶為一體的境界。所以,我們說道家的修養功夫,可談得上道地的靈修了。
進入“我”的角色
古人尚且可以如此,為什么我們今天的很多人,無法靜下心來厘清這些“氣”,然后,再用心去聽“心”發出的聲音呢?
人們總是誤理解為,我又不需要成仙,我為什么要修“道”?人們還總是誤以為道教人是在消賒生命,整日無所事事,只知打坐,殊不知他們真正在創造生命力。
其實,心靈的集中專一,與無形世界的和諧關系,以及在萬物內的優游自得,就是道家靈修的特色。它樸實無華、虛懷若谷、清靜無為、尊重萬物而順其“自然”。不僅如此,在日后的世代中,道家更開辟了一條收斂心神、歸真反璞的捷徑,創始了一套集中心神的方法。他們認為,集中心神先由“坐忘”萬物著手;心中空了,“元氣”便由人的基層升起。為達到這個地步,重要的,不但要“養形”,還要“養心”、“養命”、“養性”、以致“養神”。做到“養神”,就進入了與“道”合而為一的境界。當然,道家們也曾一度相信可以修到長生不老,但后來他們則提倡通過人“道”的合一,以求精神的不死。
道家用“坐忘”萬物的方法,求得心的“虛”,莊子稱之為心齋。現代人,生活壓力特別大,對周圍的事物沒有把握,沒有可以信任的人,缺少安全感等等,所以心里空間越來越小,情緒郁積的時候,難過、糾結卻茫然無措。
我自己也常遇到類似的問題,我的經驗是,如果惡劣的情緒沒有及時地排遣掉,長此以往,影響是非常壞的。通常,我是聽聽瑜伽音樂,或者打一會兒坐,有時干脆直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當內心平靜下來,再開始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問題真有那么難解決嗎?”“有沒有其它的方法?”……這個時候,其實情緒已經找到了它的出口。當時,不知道這里面隱藏著一些“道”的原理,只是簡單的認為,只要自己的“心”和“氣”厘清了,情緒不再波動就OK了?,F在看來,原來“真理”一直在其中。
道家的理想是深入自我的基層,以便與“道”接近匯合,終能達到人“道”合一的境界,而對蕓蕓眾生來說,相對要自私一些。我們的人生不過是一個人的疆界,最要緊的是負起自己的責任,管好這個疆界。我們只是取得內心情緒的平定,能夠讓自己生活得快樂而又有意義,也就滿足了。
所以,在現代人所提出的看似復雜的“以道修心”的理念中,其實有時我們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進入“我”的角色,傾聽,適當的時候提出一點疑問。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