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緒極容易受外界影響,整個兒童時期,孩子情緒的分化都在不斷進行,情緒發展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不斷受到認知、行為結果的影響。不良情緒主要表現為離別焦慮、恐懼學校和抑郁。
兒童離別焦慮
兒童離別焦慮,多發生在6歲以前,如被送幼兒園時不愿意,擔心家人一去不回,因害怕分離而不愿或拒絕上幼兒園、學校等,部分患兒分離后會反復出現軀體癥狀,惡心、嘔吐、頭痛、胃痛、渾身不適等。
保健措施: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為父母親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幫助小兒全身放松訓練,配合游戲、音樂療法等,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育。
學校恐怖癥
學校恐怖癥多發生于女孩。多數患兒發病前有誘因,如學習失敗、在學校受批評、受到挫折等。開始表現為上學很勉強,早晨上學走的時候不走,要家長滿足自己提出的某些條件;有的患兒答應去學校,可是一到學校或者接近學校時就逃走;有時患兒訴說頭痛、頭暈、腹痛、惡心、嘔吐、出汗、腹瀉、尿急等癥狀,一旦決定不去上學后,患兒癥狀便很快消失。如強迫患兒去學校的話,多數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焦慮不安、哭鬧不休、大發脾氣……
保健措施:關于兒童學校恐怖癥的治療,最好是家庭、老師、醫生、患兒共同參與。父母要調正家庭教養方式,不能有溺愛現象。多與老師溝通,讓孩子盡快重返校園,適應學校環境。老師要詳細了解患兒在校學習時的困難是學習負擔過重還是人際關系緊張,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改進和調整,使患兒盡快建立自信心,較容易地接受返校學習。在心理治療時,醫生在詳細了解發病經過、發病誘因、患兒客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學校及家庭中的不利因素之后幫助家長和學校設計返校計劃。當然,由于患兒大多伴有腹痛等軀體癥狀,可以配合一些抗焦慮藥物。
兒童抑郁癥
學齡前期兒童抑郁主要表現為游戲沒興趣,食欲下降,睡眠減少,哭泣,退縮,活動減少;學齡期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低,記憶力減退,自責自罪,對學校的活動不感興趣,易激惹,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保健措施: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不正確的態度。要多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們,對他們多加開導,避免專制的家長作風,讓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積郁傾吐出來,想辦法解決或合理地解釋,使孩子滿意。讓孩子能從內心深處感到父母是他最親近的人,是世上最疼愛他的人。這樣,孩子的憂郁心境就會得到改善;不要對孩子管得太多、太厲害。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他們喜歡在同代人中尋找歡樂,尋求共處。家長要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愉快的環境,盡量安排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他們與同齡兒童的交往,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他們的心理境界;癥狀明顯的憂郁癥兒童,應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憂郁藥物。此外,凡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必須請兒童心理醫生作較長期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