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接生婆,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會感到陌生。的確,這是一種早已經消失了的職業(yè),說白了,其實就是幫助女同胞生娃兒的。這個職業(yè)到底起源于啥子年代喃?老果是莫法考證的了,不過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使用的“三姑六婆”一詞里,接生婆就已經被囊括在了那“六婆”里頭,而且還是與巫婆、媒婆挨到一堆的哦。可見這個“婆”還是有點淵源了。
老果自傳
本人姓氏不在《百家姓》里頭,生在外省,長在成都,工、農、兵、學、商、影視、文化都干過,如今是退居二線的公務員。80年代初開始“戀舊”,天天泡在故紙堆兒里頭,跟歷史上的各種角兒們“談情說愛”,一戀就是近30年,整得滿腦殼都白了還是“一往情深”。一旦遇見與成都歷史有關的話題,我就“顫花兒”了,不說它個“眉飛色舞”、“口干舌燥”決不罷休。日久,人家就送我一外號:“老果果”,意思是老的東西從我嘴里一出來,酸甜苦辣啥子味道都有了。于是乎,我也就自稱為“老果”了。
重金預約“殺手”上門服務
既然是接生婆,那肯定就是女性哈。舊社會的老百姓總覺得女人生娃兒,是一件很“臟”的事情,所以男人們從來都不得插手。家中有女人臨盆時,家人通常都會去找“專職”接生事務的婆婆孃孃些,到屋頭來幫忙。于是,這個行業(yè)自產生以來,“生意”都算興旺。
在舊時的成都,接生婆又叫“檢生婆”,到清代末期,城里頭還有36位司此職的女性。由于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所以接生婆的“生意”興隆得很。但凡女人生娃娃,都要去提前預約一位接生婆,然后在自家屋頭用舊法接生。那年子,每接生一次的費用還是相當可觀喲。
對于接生婆來說,喊她去接生啊,來就要先封給定錢一二百文。要是不派轎子來接哇,就必須再給個一二百文轎錢。由于舊時“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作祟,倘若接生婆幫主人家接生下來個兒娃子,嘖嘖,破費兩千文是打不脫的哈。家境再撇的,咋說都還是不能低于一千文。話又說回來了,倘若生的是女娃子,就只能收到幾百文。
此外,產婦生產時,接生過程是否吃力也算是最終結賬的重要依據(jù)。要是遇到產婦胎位不正等緊到生不出來的情況,接生婆勢必坐地起價哈,以“加班為由”的“棒棒”單怕就要舉得更高些。
生娃兒生出的“人間慘劇”
當年的那些接生婆,通常都沒啥文化,接生的“手藝”也是衣缽相傳,根本就沒有受過啥子專業(yè)訓練。接生過程中,產婦在那頭吼麻完,接生婆在這頭啥子忙都幫不到,還滿口念神鬼。接生所用的器械,也就是居家用品,而且還不消毒。這些都是舊時產婦和嬰兒高死亡率的原因。
以一起尋常接生為例,接生婆在接生前,把主人家的普通剪刀放到木盆頭的開水里面一泡,赤手空拳就上陣了。等到產婦陣痛開始后,接生婆便會使用自己的三個怪招:第一招,讓產婦咀嚼自己的頭發(fā),往肚子里咽,這樣可以引起嘔吐,借此增加腹壓;第二招,讓產婦的婆子媽到屋外去,像招魂一樣地喊娃兒快點出來;第三招,這就厲害了,是“下黃手”!如果緊到生不出來,接生婆就親自上陣,用手沿產道方向推產婦的腹部,甚至還會用搟面杖來碾產婦的腹部,說是讓娃兒“趕緊”出來。
待到娃兒好不容易生出來后,接生婆立馬從木盆里撈出剪刀,“咔嚓”一聲剪斷臍帶,然后用同樣沒有消過毒的布,把娃兒的肚皮隨便一裹,就算脫手了。由于沒有經過科學消毒,所以新生兒的臍帶很容易發(fā)炎,繼而罹患破傷風。加之當時的醫(yī)術并不發(fā)達,所以社會上流傳著“七天風,八天扔”這樣一句俗語,指的是,娃兒出生后第七天得急癥,第八天便可以扔掉了。
新生兒成活率低的同時,產婦產后感染患病的就更多了,尤其是遇上大出血,接生婆也是莫得“抓拿”,只有喊主人家各人燒高香,求菩薩保佑。
生完娃兒,接生這個“業(yè)務”不算完成,后頭還有“洗三日”在等到主人家給錢哦。所謂“洗三日”,則由三大“絕招”組成。第一招,接生婆將黃連、大黃等藥材泡水,然后灌給新生兒喝,美其名曰“去胎毒,攻血矢”。老天啊!才見天三日的娃兒,咋個遭得住這般“攻毒”哦!所以,不少本來就體虛的娃兒拿來這樣一整,就“哦呵”了。不過,與后頭的兩招相比,這都還不算哦。過了“攻毒”關,接生婆要用蔥葉揉洗娃兒的口腔,說是可以讓其聰明。結果,蔥的刺激味道整得娃兒些“鼻龍口水”直打噴嚏。最后一招更為歹毒,接生婆要用生姜、花椒熬水給娃兒洗澡,說是可以洗去皮膚上的“胎毒”。如此辛辣的熱水,往往把細皮嫩肉的奶娃兒,洗得來整夜整夜地哭嚎不止,簡直是人間慘劇!
阻擊接生“殺手”
后據(jù)史料記載,在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加拿大基督教美道會在成都惜字宮南街建立了仁濟女醫(yī)院,把科學的接生新法引到了成都。不過,長久接受舊思想洗腦的老百姓,在家有產婦生娃兒的時候,還是要去找接生婆。所以,新生兒破傷風、臍炎、產婦出血、產褥熱等生產病發(fā)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到了1929年,當時的成都市政府也覺得生娃兒的事情需要整頓一下,于是頒布了《助產士條例》。該條例規(guī)定,要想從事接生,必須在經衛(wèi)生部門認可的助產學校、產科學校或是產科講習所學習兩年以上,畢業(yè)后領取接生證,方可從業(yè)。假如肄業(yè),但已經有3年以上接生經歷的學員,也可領證。
對于那些既沒有畢業(yè),也沒有接生滿3年的人,則必須通過5種科目的額外考試,分別是,妊娠之生理、病程與消毒方法,尋常分娩及其處置,尋常孕婦產婦及生兒看護法,異常分娩及其處置,產婦孕婦及生兒之疾病。
待到1931年,從事助產士的“門檻”進一步提高了。考試的科目拓展到解剖學、生理學、產科學、細菌學大意及消毒法,換句話說,要想給人接生啊,那就是要講文憑的了。沒有拿到“從業(yè)資格證”,但是硬是要繼續(xù)營業(yè)的接生婆們,那可對不起,逮到起就要遭100元的罰款!新條例同時還規(guī)定,助產士必須建立接生登記制度,在每月10號報送給當?shù)匦l(wèi)生部門檢查,而該登記本5年嚴禁銷毀,這也算是建立起了新生兒病歷檔案。
隨著《助產士條例》的嚴格執(zhí)行和接生科學新法的逐漸推廣,傳統(tǒng)接生婆們明顯感到自己的“生意”受到了威脅,于是坐不住了,紛紛向政府要求“轉正”。老果在相關卷宗中,就看見了幾張當時在相關機構備案的“接生婆履歷”。仔細一看,這些年紀都在40歲以上的文盲孃孃,全部都是沒有拿過專業(yè)文憑的“游醫(yī)”。
就這等貨色還想轉正當助產士,當真是“隔夜的韭菜——想出頭慌了哇?”,當時的官員怕也是發(fā)現(xiàn)苗頭不對,于是,也就來了個“半夜的鋪蓋——不理”。孃孃們一看沒有了下文,只好“收刀撿卦”,“悄悄咪咪”地開始“游擊接生”。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式醫(yī)療的大面積普及,接生婆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如今的產婦生娃兒,與過去相比,那更是天壤之別,一句話:簡直“不擺”了。
1 上世紀50年代的破舊立新宣傳海報
2 民國時期的接生婆履歷表
3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助產士條列》
4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助產士考試規(guī)則》
5 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助產士考試條列》
6 民國時期的女醫(yī)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