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蝸居一詞的出現曾經牽動了無數普通市民的敏感神經,而隨著蝸婚族的出現,更將這根敏感的神經繃到了極致。《馬文的戰爭》就是這樣一部以蝸婚為背景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主人公因空間的局限而備受精神的折磨,也由此戰爭、碰撞頻發,上演了一幕有史以來最折騰的感情戰爭。
電影《馬文的戰爭》由于有電視劇在前,大多數觀眾并不陌生。電影版講述了兩個家庭四個人蝸居于一套房子內而產生的故事。男主人公馬文和妻子楊欣離婚后,兩人的共同財產——房子無法分配,只好與前妻、幼子,以及前妻的現任丈夫在一起共同生活,由此而引發出的沖突與戰爭。電影由成泰燊、姜宏波、王姬、李夢男四位主演,深度剖析了人跟人之間情感與責任、道德與欲望的矛盾所在。電影所表達的是底層市民面對艱辛生活的一種無奈與反抗,包含了對弱者的悲憫。相對于電視劇,它更為深刻、更為現實。此外,電影更著力表現人的現實處境和內心狀態,將影片的重心放在了對人物的內心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細致刻畫上,更突出展現了在男女情感糾葛當中,人物內心的焦灼與糾結。
對于電影中人物感情的設計過于復雜,是否有悖常理的疑問,常征導演解釋說:“他們可能不符合世俗眼中的規范,但往往有著更坦誠的胸懷,更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樣肯定也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作為創作者,我們不去做對與錯的評判,只希望通過電影得體而審慎地表達現實,讓觀眾思考。至于到底是該遵從內心還是固守道德底線,決定權在觀眾自己。我們更愿意與觀眾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夸大電影的功能,它只是現實的表現”。
《馬文的戰爭》是常征導演的第二部商業片,對個人而言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為何選擇這一現實題材的劇本?“在我認為,中國人目前是最為焦慮的族群,著名學者王力雄曾經把中國的社會現狀概括為四個最‘人口最多、社會平均資源最少、欲望最高、道德約束力最低’。人們在這種不公平的社會分配方式下,在房價壓迫下,幸福感極低,所以我經常在思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電影應該做些什么。而《馬文的戰爭》正是這樣一部能夠反映當下現狀的作品,它以一個家庭為切入點,通過主人公之間的戰爭,即對空間的爭奪,具體表現為對房子、對生活空間的爭奪以及對時間的爭奪即愛情能夠持續的時間,來告訴大家人和人之間是戰爭關系,以此揭示人性的弱點,探討在大變動的社會背景下,中國普通市民階層家庭內部人倫關系的變化與瓦解,以及這種變化對人內心造成的傷害與沖擊。并進一步揭示影響人物內心變化的社會性的原因,從而創作者給出對于當下社會形態的一個判斷,并把創作者本人對生活的思考與體驗融入其中”。
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一些經典的臺詞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終于熬成合法的了”、“人不勾人色勾人”,“別折騰了,好好過日子吧”等等,幽默準確地表達了人物的情緒,這也是導演希望形成的電影風格嗎?您又是如何給影片定位的?“的確,作為創作者,我試圖在電影中找到獨特的表達方式,從《馬文的戰爭》開始,我要逐步建立自己的體系,自己的美學風格。這也是自己世界觀、人生觀的表達。《馬文的戰爭》定位應該是屬于黑色幽默影片,它看似喜劇,其實是悲劇,笑中有淚,是一種苦中作樂的表現”。
這部電影屬于小成本電影,創作非常不易,相信導演也為它付出了很多,制作團隊對于這樣的電影有著怎樣的票房預期?“到目前為止,電影票房統計的結果還沒有出來,不過《馬文的戰爭》夾在《鋼鐵俠2》、《馴龍高手》等進口大片當中,票房肯定會受影響。不過如果這樣的電影票房失敗,只能說明現在的電影市場還不完善,作為導演、作為團隊,我們是年輕的,但從影片中能看到我們的誠意和對生活成熟的思考。看馬文,就是看生活中的自己”。常征導演這樣看待票房的成敗。
整部影片通過社會中蝸婚族“離婚不離家”的生活現狀,反映出房子升值,感情貶值的婚姻愛情關系,雖然詼諧,但也處處體現出生活的無奈。這樣的影片可以做為“婚姻的預警”,讓更多人思考該如何面對感情,面對婚姻。生活禁不起折騰,要珍惜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