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痛苦“分娩”,1984年,“新生兒”——中國第一家民營醫院在杭州呱呱墜地,為其“衣食父母”——患者帶來福音,帶來希冀。而后,“新生兒”相繼出生,“父母”心懷夢想,手足勤勞,換來“新生兒”的白白胖胖,自然愛憐、欣賞。從“兒童”起,就開始打預防針、早教,但效果不佳,也許是“疫苗”過期,或是早教不當,民營醫院走路搖晃:“少年”時期,患者依然愛他,可能受“氣候”影響,身體虛弱,智力低下;如今而立之年剛過,本該強壯、懂事,反而“病”得不輕。“父母”對之失去信心、希望,然而“父母”畢竟是“父母”,再丑的“子女”也是自己養的,再加上“子女”的“美言”(虛假廣告欺騙),“父母”屢屢上當受騙。
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出生了不少這樣的“新生兒”,他們中健康的少的可憐,身殘智障的占了大半。也許是基因不好,民營醫院一出生就面黃肌瘦,再加上后天營養不良,走路始終不穩,受“哥姐”們的影響,90后,00后,乃至10后,他們一個看一個,一個學一個:成了才的少,流了膿的多。
民營醫院發展到今天的病態現狀,最倒霉的是其“衣食父母”,他們的血汗錢自白花掉。卻難換來健康:“同胞兄弟”公立醫院也不同情“衣食父母”,不惜從“衣食父母”身上刮走最后一個銅板——開大處方,吃回扣,要紅包,讓患者傷身又傷心。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狗咬了每天喂養它的主人,狗的主人是什么心情’
醫院美其名曰:“患者就是上帝”。不,他們比上帝更重要,是“白衣天使”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上帝,他們可能活得不好,但沒有父母就沒有他們,又如何談得上活得好與歹呢?“白衣天使”變成了“黑心天使”,宰割了像“衣食父母”一樣的患者,與狗咬了每天喂養它的主人有什么差別?
今天尖銳的醫患矛盾,一定程度上與狗咬其主人后的矛盾有些雷同。
過去,看病、上學、買房是導致普通家庭返貧的“三座大山”。如今新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醫保的出現,無疑給了百姓一線曙光;同時也給了公立醫院一縷陽光,定點醫保的陽光總是照耀在他們的身上,而基因不好,走路不穩的民營醫院就像后娘生的,大多淹沒在陰暗的角落里。公立醫院在劃地、審批、貸款、醫療資源等方面占盡山頭,這些“陽光”很難打在民營醫院的臉上。有人形容公立醫院是政府的兒子,民營醫院是政府的外甥(生),身份不同,待遇自然有別。因為生存問題,民營醫院貪婪、短視、缺乏理性,以福建莆田為首的“游醫”、老板們甚至走上了看性病騙錢的邪路。從赤裸裸的性病診所到改頭換面的“送子醫院”、“女子醫院”、“男科醫院”……對此,監管部門也心知肚明,頻出虛招,甚至閉眼不管,與經濟利益分不開。
局長親自在街上擺小攤的有幾人?市長的女兒去夜總會做娼妓的有嗎?公立大醫院為何不去騙人?民營醫院為何總是找醫托忽悠來患者宰殺,這不單是誠信問題,恐怕與生存問題也分不開,在追殺屢出“陰招”、“損招”的民營醫院的同時,也該拷問一下現行的醫療體制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