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球大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多家交易所中有股指期貨及其衍生品交易,交易品種超過400多個。按照標的指數的不同,這些期貨合約可分為成分指數期貨,如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指數期貨等;按合約大小的不同,還可細分為迷你指數,如恒生指數和迷你恒生指數期貨。
股指期貨交易在西方國家已成熟
股票指數期貨同其他期貨交易品種一樣,也是適應市場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而產生的。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持股不斷增多,其規避系統性價格風險的要求日益強烈。1982年2月24日,美國堪薩斯市交易所順應市場要求推出了道·瓊斯綜合指數期貨合約的交易。由于指數期貨具有買賣成本低、占用資金少等優點,這種新型的金融期貨一經推出即受到廣大投資者的熱烈歡迎。在堪薩斯市期貨交易所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以后不久,美國的其他交易所也相繼推出其各自的股票指數期貨合約。1982年4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合約;同年5月,紐約期貨交易所開辦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期貨交易,1984年7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開辦了主要市場指數期貨交易。
美國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大大促進了美國國內期貨市場及其交易規模的迅速擴大,而且還引起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相效仿,日本、中國香港、倫敦、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也先后開始了股票指數的期貨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從此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之外,在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地區中,還有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分別于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開設其各自的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目前世界上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最為活躍的當推美國、日本和新加坡。
國外股指期貨推出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對市場走勢的影響
指數期貨僅僅是一種新的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股指期貨的推出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貨市場的基本面,從而也得不出股指期貨推出和市場漲跌的必然關系。
市場總體成交量增加
股指期貨推出以后,證券市場由單純做多的現貨市場轉變成做多+做空雙向交易的市場結構,股指期貨交易量很可能在未來大于現貨交易量。從海外經驗來看,香港股指期貨推出第一年,股指期貨成交額與現貨成交額的比值大概在0.35左右,兩年后增加到了1.6~2.4,而韓國的股指期貨推出的第一年,股指期貨成交額就達到了現貨成交額的3倍左右。
美國推出股指期貨后,吸引了大量的場外資金,對于美國股市的發展具有長期推動作用。日本在股指期貨推出后,其成交量遠遠超過現貨市場成交量,最高時達到現貨市場交易量的10倍。
中國香港地區1986年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后,股票交易量當年增長了60%。隨后股票交易量不斷增加,據統計,在2000年上半年,香港股票交易金額已達到17000億港元,比恒生指數期貨推出前的交易金額增加了50倍。
股指期貨推出初期,日本存在著顯著的“交易轉移”現象,即投資者把交易重點轉移到股指期貨上面,但從長期來看,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交易量均顯著增長。
引導價值發現,投機類股票流動性下降
期貨市場有兩個重要功能:價值發現和套期保值。股指期貨推出以后,主流投資者通過其價格發現功能引導價值發現,強化市場價值投資理念,能夠通過套利交易消除價格偏差,引導股票現貨市場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避免盲目投機和炒作。
股指期貨具有價格發現、規避風險的功能,其風險管理功能必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到其標的指數成份股中,投資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和現貨做投資組合,實施套期保值策略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套利者會利用股指期貨工具來進行期現套利,這就加大了資金對股指期貨標的指數權重股的投入,而一些非成分股票的資金吸引度和市場關注度會逐漸降低,導致一些缺乏成長性、業績支撐的股票會被市場邊緣化。從統計結果看,各經濟體指數期貨標的成份股累計漲幅高于非標的成份股。
現貨市場波動率降低,期貨市場波動率提高
據統計,在全球金融海嘯期間,22個推出股指期貨國家股票現貨平均跌幅46.91%,沒有推出股指期貨國家現貨指數平均跌幅63.15%。我國上證綜指跌幅一度達72.81%,深圳成份指數達73.8%。而推出股指期貨新興市場現貨指數跌幅僅為47.1%。股指期貨市場的波動都明顯要小于現貨市場波動。
大合約主體是機構投資者,小合約是個人投資者
雖然各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制度存在很大差異,股指期貨市場規模和投資者結構差異也比較大。但總體上,股指期貨市場的投資主體是機構投資者。 成熟市場保值性交易比例高,新興市場早期則以投機性交易為主。以中國香港、美國、日本市場為例。香港市場以恒生指數期貨和期權系列衍生品為主,其投資者結構呈現以下特點:從交易動機上看,投機者占首位,套保者和套利者穩步增長;從投資規模上看,機構投資者占市場主導地位。
美國股指期貨是典型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這是因為美國是以直接融資為主的金融制度,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成為投資主體。目前,機構投資者持有美國股票市值的80%左右,而機構投資者占美國股指期貨市場的交易量也大致為800A,。
日本股指期貨市場也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約占市場交易量的90%左右,個人投資者僅占9%。日本市場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外資占的比重很高,接近50%。韓國股指期貨市場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量達到了60%左右。
隨著小合約的逐步推出,市場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比例呈逐步上升趨勢。韓國KOSPI200指數合約價值較小,個人投資者比例在2000年已經達到50.8%。
重要經驗:走循序漸進發展之路
從海外股指期貨的發展之路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經驗:那就是走循序漸進的發展之路。
以股指期貨的發源地——美國為例,S&P500指數期貨在1982年推出時,合約乘數為500美元,點。經過一段時間運行,投資者熱情不斷提高,但隨著指數的不斷攀升合約價值顯得過大,限制了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1997年合約乘數被降至250美元/點,緊接著50美元,點的迷你SP500指數期貨合約推向市場,一手s&P500和迷你S&P500指數期貨的初始保證金分別為2.5萬美元和5000美元左右,迅速得到投資者認可,很快就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股指期貨品種。
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韓國。韓國1996年正式推出KOSPI200股指期貨品種,幾年時間里就躋身全球股指期貨市場交易的前列,成為成功的典范。韓國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放開的過程:初期通過設置較高的門檻限制個人投資者參與,減少投機交易,待市場穩定成熟之后,再逐步降低門檻,吸引普通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