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都市人,總喜歡趕時間。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評論,要搶沙發。連投資,也希望一夜暴富。
然而,欲速則不達。大牛市中不乏追漲殺跌者,買在半山腰,套在最高頂,割在最低處,看著別人盆滿缽滿,自己的賬戶綠油油一片,遑論震蕩市中頻繁換股,舉家滿倉股票或股票型、指數型基金等高風險資產,冀圖天天抓住市場熱點的股民基民們。大多數人也在追求財富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于和財富擦肩而過。
莫雷說過一句話,“拿錢投資時,你想獲得多少收益應該取決于你想吃得好還是睡得香。”高通脹背景下,成熟的投資者首要是尋找一個資產穩定器,比較基準在于能否跑贏通脹和定期存款利率。震蕩市中,債基就是一種不錯的穩定器。
在投資債基的眾多因素中,團隊的實力最為關鍵。此外,還應考慮和股票掛鉤少和具有封閉期的品種,一級債基和創新封基是首選,參與打新股的債基可為收益錦上添花。展望后市,在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產生之前,在投資機會難以把握的前提下,債基是合理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們品嘗過牛市的驚喜,也飽受過熊市的煎熬,卻總在風險平衡中失去方向,只是在一次次慘痛經歷之后,才又重新認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這在2007年以來牛熊激烈震蕩的市場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近來,債基引起了更多關注。許多投資者認識到,債基非僅權宜之計,更是中長期資產配置必備。
東方財富網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9月初,參與調查的近千名投資者中逾44%目前已在資產中配置債基,另有64%的投資者表示下半年會配置債基。對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幾位資深投資者,請他們談談自己的投資債基經歷。
他們為什么選擇債基
他們曾經是股票高手,或是國債堅定持有者,是什么讓他們選擇了債基?
張先生:
不買股票買債基
張先生今年65歲,是位老股民,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投身股市,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說。待到2005年退休,養老金加上多年的投資所得,已讓張先生能幸福地安度晚年。他厭倦了股市中的“血雨腥風”,果斷地選擇離開。問張先生是否后悔在熊尾巴時候離去,以致與2007年罕見的大牛市失之交臂?他說市場上的機會永遠抓不完。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從此以后睡覺變得安穩了,可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含飴弄孫,侍弄花草,看書揮墨,以及到各地去旅行。幾年下來,身體反而比退休前更健康了。
離開股市,張先生的心態變得平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和思考,看待投資的角度也更加客觀。 “錢存在銀行里肯定不行,這些年物價上漲這么快,2元錢很快就變1元錢了。不少人都在炒樓,這個錢我不會去掙。像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債基是個不錯的選擇,既省心又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與股市里波譎云詭的行情不同,債基的業績基本趨于穩定。2006、2007年股市走勢較好時,債基有百分之十幾的年均收益;2008年股市不好,也有7.4%的年均收益。2007年10月~2010年6月,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平均跌幅在30%左右,而29只債基平均收益達12.42%。張先生說,5年來,他購買的幾只債基的年均收益超過7%,遠遠跑贏了通脹,這讓他很滿意。
王女士:
不買國債買債基
多年來,只要銀行前排起長長購買國債的隊伍,就能在中間找到王女士的身影。像許多傳統的中老年人一樣,王女士認為國債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既有安全保障,又比存在銀行收益高。
2010年5月13日,新的一年期和三年期國債開始發行,王女士關注已久,提前從銀行取了l0萬元錢,不巧的是因為感冒起床晚了點兒,在銀行門口排了幾個小時的隊也沒沒買到,這讓她犯了難。
銀行工作人員小蘇詳細了解了王女士的情況后,建議她不妨選擇一款債基產品。小蘇說,與國債相比,債基收益也較為穩定,且可以投資個人無法直接投資的收益相較國債更高的信用債品種,更可借助可轉債、新股申購等方式來獲取增強收益。債基還可以增加流動性,降低利率風險。國債一般期限都是1~3年,資金長時間內不能靈活使用,期間市場利率一旦出現變化,也只能坐等債券到期。而投資債基,一方面可隨時選擇申購贖回,另一方面,基金經理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未到期債券,來調整新舊債券的配置比例,從而緊跟利率變化,抓住每一次市場利差帶來的機會。
小蘇進一步拿出數據:2009年,同類基金業績排名第一的鵬華豐收債基收益率達12.18%,而此次國債一年期票面年利率僅為2.60%,三年期票面年利率3.73%。截至5月13日,2010年以來上證綜指跌幅約18%,標準股票基金平均跌幅14.49%,混合偏股型基金跌幅12.73%。同期,一、二級普通債基凈值平均漲幅分別為2.14%和1.31%,接近一年期同期銀行存款2.25%的利率和同期銀行理財產品6個月2.28%的收益預期均值。
王女士不太敢冒風險,但聽說買債基風險較小,而且收益一般比存銀行高,虧也虧不到哪里去,于是就買了一款債基。6月底,基金迎來“中考”,開放式基金收益榜十大牛基中債基竟占據9席,她購買的基金赫然居于前列,王女士覺得真的買值了。
籌集子女教育金
周先生與劉小姐均為外企職員,家庭年收入約為50萬元左右,孩子10歲,購有一套80平方米住房,目前尚有8萬元貸款未還。夫婦倆有購車想法,現在看好了一輛30萬元的車。周先生剛開始讀MBA,學費要10多萬元。在股市的投資約為15萬元,存款28萬元,每月用于補貼雙方父母約為3000元,每月還貸加家庭開銷在5000元左右,孩子教育費用每年1萬元左右。在規劃子女教育金時,專家認為,孩子上大學將面臨一筆不小的費用,這筆費用需要及早準備,建議將現有資金中的6萬元購買債基,并從每年的生活節余中拿出6萬元繼續投資債基,按年收益率5%計算,4年后可為孩子籌集教育基金近26萬元,可供孩子選擇國內高等院校或出國留學。
籌集養老金
李先生今年50歲,和愛人都有保險,家里有兩套住房,一住一租,有個女兒還未結婚,有65萬元現金。2009年初想做資產配置,理財師認為,因為年齡問題,李先生的錢主要用來養老,投資應謹慎,可考慮用這部分資金購買債基、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中長期國債,不宜投資風險性較高的理財產品。李先生拿出30萬元購買了鵬華豐收債基,當年即取得了理想收益。
配置債基有門道
在猶太教法典《塔里德》中,以撤教士曾經說過,“一個人應該將自己的財富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用來購買土地,三分之一用來購買商品(經營生意),三分之一放在手頭隨時可用。”這句話反應了資產配置觀念的精髓,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根據權威機構對美國82家養老金的研究表明,資產配置決定90%以上的長期回報。債基憑借較小的波動和相對穩健的收益,成為人們資產配置中受歡迎的品種。在美國,有9000多萬戶家庭進行各種投資活動,其中只有11%是自己買賣股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通過認購不同類型的基金進行間接投資,這與中國超過1億的股民隊伍形成鮮明對比。債基在美國、歐洲、日本的基金市場中的份額占比分別約15%、35%和80%,而國內債基占比僅為5.3%左右。
可參照1 00法則
在具體配置上,可采用“核心一衛星”配置方法,如果是很激進的投資者,核心品種為股票型基金,占比至少達到一半,其他則配置一些債基;如果是保守型投資者,則可用債基作為核心配置,其他基金作為衛星品種配置。
最簡單有效的是資產配置“投資100法則”,投資組合中風險資產比例=100-年齡,用100減去投資者的年齡就是其應該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的比例。偏保守的投資者可以將“100法則”改為“80法則”,即用80減去年齡得到應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的比例。
就基金投資而言,依照“投資100法則”,一個45歲的人,可以將55%的資產投資于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上,45%的資產投資在債基、貨幣基金等低風險的資產上;到了65歲,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的投資比例就應當降到35%,債基和貨幣基金的投資比例上升到65%。
債基宜做中長期配置
201O年債基業績相對較好,是由于債市較好。債市較好,主要是因整個A股出現震蕩,資金避險的要求增強。從各方面情況來看,今后一定時期市場的運行將更為復雜,流動性收緊,房地產調控,融資壓力等都是影響A股的重要變量,A股市場波動性較大。隨著市場的持續震蕩,投資風險也隨之加大,債基配置正當其時,可做中長期配置。
在購買基金的時候,通常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在資產組合中只有當股基表現不好時,才應該適當配置債基。事實上,在成熟的理財市場中,即使是最激進的投資者都會配置穩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