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機構做過一個調查,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對東方中國的印象有如下關鍵詞:神秘、瓷器、京劇、功夫、孔子、長城、社會主義、毛主席萬歲……。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熱”一波又一波。為拉攏中國觀眾,“中國元素”開始體現在對華的文化輸出中,比如曾在中國創下高票房記錄的國外影片《功夫熊貓》和《2012》。
這些影片里體現的中國元素,確切地說,應該叫“中國傳統元素”。從那些在外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關鍵詞可以看出,那些盛開在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又在悠長的歲月里始終綿延傳承的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主力。與現代中國的崛起相呼應的,卻還是傳統元素的發揚光大,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另外兩個關鍵詞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不可否認,雖然那個時期我們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交惡、我們的國家很貧窮、我們的人民很狂熱,但“紅色中國”的力量經由自上而下、全民統一的狂熱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暫且不論那時候的價值觀和社會秩序是否合理,但那個時期有一種一致的認同和歸屬感,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并最終成為鮮明的記憶符號。
單以純文學領域來舉例,先秦時期有諸子百家,漢有賦,唐宋有詩詞,明清有小說,而這些,相對于浩瀚的中華文化,不過是滄海一粟,冰山一角。無論詆毀破壞還是盲目追捧,它都像一道堅實的背景,映襯在每個中國人的身后,寵辱不驚,連綿不絕。反觀我們生活的時代,面目模糊、龐雜而無序,沒有什么能代表現代中國。我們迫切地需要重建“中國名片”,所以我們舉全國之力,辦奧運、辦世博。如果一個外國游客在參觀完世博會之后,再提及中國,除了上述關鍵詞外,還能記住不同于以往的中國標志。那將是世博會最大的成功。文明和文化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對歷史的尊重和積淀,是對現在的創新和發展,是對未來的寬容和預見。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尊重的遠遠不夠,創新更是無從談起。這是個文化斷裂的歷史時期。重構現代中國的文化精神,已成為一個時代命題,毫不夸張地說,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8月,文化部部長蔡武接受媒體采訪時,連發六問,直擊當前社會文化建設的“軟肋”;本月,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接受本刊特邀,撰文闡述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基本情況和方向。各類媒體上,關于“文化”掀起了一場大討論,隱然呈現出“新文化運動”之勢。
新生命的誕生永遠繞不開陣痛。大刀闊斧地改革和創新,才能創造出絢爛的新時代文化精神。這場現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可否承載起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希望?《創新時代》是不遺余力的斗士和推手,同時也將有幸見證和如實記錄文化斷裂的傷口慢慢愈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