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理論界沒有對股份制進行充分的關注,認識比較被動,廣泛討論不多。
而較早對股份公司性質公開開展討論的是孫廣林和邢廷風同志。他們于1980年初期在有關報紙上展開了針鋒相對、有益的討論。孫廣林同志在《怎樣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質》一文中認為:社會主義的股份公司與馬克思所論述過的工人合作工廠一樣,是一種公有制性質的企業。有利于為社會主義建設籌集資金,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和促進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有利于待業人員安排。它是社會主義企業一種可行的模式。
邢廷風同志則認為:股份公司對四化建設有害無益。股份公司的私有制性質決定了它的分配原則是按資分配。這種私有制的股份公司,對于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實在是弊多利少。
另一位較早提出集資入股的是呼和浩特機床附件廠的程鈞同志。1980年初,《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的《集股投資大可試行》一文。他在分析了一方面“企業必定會有多余的資金無處投放”,另一方面“許多商品的生產,由于缺少資金,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情況時,勇敢地提出了“集股投資”的設想。1984年,財貿學院學報刊登了武建奇的《淺談股金分紅的客觀依據》文章。他認為,過去是按勞分配,股金分紅是股多多得,股少少得,無股不得(筆者后來概況就是按股分紅)。股金分紅鼓勵個人投資,反映了個人投資量的差異;緩和四化建設資金缺乏的矛盾,減輕國家壓力,對安排城鎮待業人員就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有積極作用。股金分紅中的“股金”,則是勞動者個人的勞動收入,依據取得的紅利作為總產品價值的一部分,也包括投資者本人在內的全體勞動者共同創造的,根本談不上剝削關系問題。對股金分紅的性質擔心是不必要的。這是最早對股金分紅予以肯定的觀點,里面有許多先見之明比如“股金分紅鼓勵個人投資,緩和四化建設資金缺乏的矛盾,減輕國家壓力,對安排城鎮待業人員就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有積極作用”等。現在看起來也不過時。而且通過30年的股份制和股市發展,“國企資金緊張,個人投資無門,就業壓力”等這些問題得到了緩解。試想,如果沒有股份制和股市,這些問題將會堆積如山,難以解決。
青年學者由于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和敢說敢干的特點,因此當時有少數青年學者大膽提出在中國試點股份制。比如:1986年第二期中南財經大學學報就發表了青年學者賀強《試論在經濟改革中誕生的一種新經濟形式》的文章。這是由青年學者較早發表的試點股份制的文章之一。賀強在文中指出股份制企業具有的特點是:宏觀上多種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在微觀企業中的統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又統一;聯合勞動和資金聯合統一,按勞分配與按資分紅的統一。賀強認為,股份制有利于解決資金緊張的問題;可以打破政企不分,條塊分割,促進橫向經濟聯系,提高生產專業化程度;有利于國家間接控制企業,有利于提高企業活力。賀強建議,要避免試點一哄而起,抓緊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控制集資去向,防止高額集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