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了新能源、信息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也提出了諸多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案。然而,提案的提交,僅僅是開始,這些提案提交后的結果如何,所涉及部門能否認真回應,對決策的制定、問題的解決能發揮多少作用……這些,才最能體現兩會的力量。
自主創新需要“兩彈一星”
每一次金融危機過后都醞釀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能否實現自主創新決定著中國企業能否占領技術制高點。可以說,自主創新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夢想,但實現起來卻難上加難。后危機時代,中國將如何實現自主創新?這已經成為兩會代表熱議的話題。
“我記得小時候,我最愛看《十萬個為什么》,總是喜歡問天空為什么是藍的。對宇宙的無限向往,直接促使我高考時報考了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今天的孩子卻每天圍繞著高考指揮棒為奧數奔波,而從沒有人問他們愿不愿意這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董事長鄧中翰對《計算機世界》記者表示,關注自主創新,首先應該關注教育體制的創新,在鄧中翰看來,對于一個創新創業型人才來說,科學培養的邏輯思維和文學藝術培養的形象思維,就像是創新所需要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
此次兩會,鄧中翰遞交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主創新法〉的提案》,并提出了下一個30年的發展需要“新兩彈一星”,其中,教育體制創新是“兩彈”之一,另一彈則是“科技體制創新”。
“什么是科技人才?只看他發表多少篇論文,評了什么職稱是遠遠不夠的。”鄧中翰認為,在創新中,必須堅持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這樣的創新模式,才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應從法律、法規的制定,優惠政策的實施等方面為自主創新、為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評價科技創新成果不能以發表論文、獲得相關獎項的數量等方面衡量,應該從它是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及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等方面來考量。
自主創新的“一星”是指人才,鄧中翰認為,人才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能夠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當前需要培養和選用能夠領軍全球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帶領中國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端。
圍繞著“兩彈一星”的想法,鄧中翰聯名30位人大代表,遞交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主創新法〉的提案》,代表們呼吁,中國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主創新法》,以法律的形式對科技創新的相關內容加以規定,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的開展。
對于自主創新,全國政協委員、華旗資訊總裁馮軍則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關于在海外設立“中國創新企業服務中心”的提案。馮軍在提案中稱,經過調研發現,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經常面臨著憑他們自己的力量很難克服的困難,嚴重阻礙了中國品牌在全世界的崛起,因此建議由科技部牽頭,商務部和外交部配合,在全世界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建一批“中國創新企業服務中心”。
中小企業也應該成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馮軍在接受《計算機世界》記者采訪時表示,鑒于大量中小企業將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先鋒和主動力,而且直接關系到就業和民生,他建議,國家應在法律、融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切實有效的支持,從而改變中小企業的弱勢地位,增強競爭力,推動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文/何源)
提案回放
“‘新兩彈一星’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最好落實,是新時期下對這些國家戰略的更加生動、更加具體的一種說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董事長鄧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