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本屆全國兩會共有5000名人民代表出席。但這絕不是全部。數百名“E代表”、數千條“E提案”、數十萬參與討論的“E會員”活躍在網絡上。
這就是我們身邊的“兩會”,在這里,你可以發表觀點、參與討論——中國人全民皆可參與的“E兩會”。它很草根、很火、很民生,更重要的是底層民眾獲得了寶貴的話語權,“兩會”離我們更近了。
“E兩會”會員注冊頁面
“看,就這么一會兒,新發的帖子又增加了。”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人民網社區管理部主編、人民網強國論壇“E兩會”欄目的版主楊鴻光還時不時地進入“E兩會”后臺管理系統察看,而就在記者到訪人民網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參與“E提案”討論的新帖已增加了數十條。
楊鴻光抬起頭,一臉倦容,要維護好時下如此流行的“E兩會”花費很大精力。“昨天加班發新聞稿忙到夜里1點多,今早8點就又趕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審帖、發稿。”楊鴻光說,2010年的E兩會很火,雖然網站維護工作任務量繁重,但他感到快樂。
激情洋溢“E兩會” 紅火開起來
“去年人民網‘E兩會’共收到3564件‘E提案’。今年保守估計得超過3800件吧。”楊鴻光告訴記者,據人民網統計,截至3月5日,“E提案”已超過1000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50%。而據記者從“E兩會”首頁發布的排行數據分析,截至發稿前,人民網已經收到“E提案”3782件,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結果將遠遠超出楊鴻光的預期。
去年3月初,人民網強國論壇欄目“E兩會”低調出爐。
這是由楊鴻光這幫年輕編輯想出來的點子,起初是為了增加強國論壇的互動性。在這里,網友可以模擬兩會代表,在線提交議案,供其它網友討論。而這一論壇最具開創性的是,人民網編輯將挑選部分提案,讓人民日報的記者帶到兩會上交給相關代表和委員。這意味著,在網絡世界里的“E兩會”,每個網民都是代表和委員,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
但剛推出時,楊鴻光心里打鼓,沒有把握這個互動論壇是否能受到網民的認可。“頭兩天,帖子只有幾條,實在讓我擔心它是否能進行下去。”楊鴻光回憶到,直到論壇里每天的發帖量直線攀升,才讓他松了口氣。“如果讓一個編輯審,按照平均每帖500字只用1分鐘來算,一天的帖子審兩三天也審不過來。”
“審帖子”是“E兩會”編輯們除日常內容維護和新聞采編外的高負荷工作,而且必須保證至少有3個編輯在線。據楊鴻光介紹,今年兩會召開后,僅他個人每天審核的帖子就達150條左右,而經編輯再度篩選后推薦到中央各部委的提案已達到50多件,接近去年兩會期間推薦的總量。“簡直我們忙不過來了,網民積極性真是太高了。”
被點燃熱情的不僅是網民,看到在去年人民網“E兩會”成功后,2010年各種模仿“E兩會”形式的網絡問政平臺在各地開花,并得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歡迎。如今在深圳有奧一網問政頻道,在廣州有金羊網問政欄目,大河網、環球網等也做了相應的論壇。
從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邀網民“拍磚”建言,到安徽首次將“網絡問政”寫入該省政府工作報告,再到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網民交流和兩會代表在人民網“E兩會”曬提案、做回應,“E兩會”的火越燒越旺。
愛較真兒的“E代表” 草根聚過來
隨著“E兩會”受到全社會的關注,“E代表”們也自然成了堪比“兩會代表”的明星。而與兩會代表不同的是,“E代表”們大多來自民間,很“草根”。
“我是做小本生意的,每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在“E兩會”欄目中記者結識了這位網名叫“二次開發”的河北網友,他的《“兩會”不是官員代表大會》“E提案”在人民網“E兩會”欄目一度被頂到首頁。
“二次開發”認為,目前的兩會代表結構并不合理,官員代表比例還是太多,導致官員壟斷話語權,不能充分代表民意。對此,他在“E提案”中建議,改革代表結構,增加平民代表名額,同時要求候選代表與選民溝通,在開會時還要專設民生議題的時間。
他的這一“E提案”很快得到廣泛的支持。截至發稿,《“兩會”不是官員代表大會》“E提案”已獲得聯署簽名352個、鼓掌4039個。而據了解,此“E提案”已經在“E兩會”“立案”并經推薦上報到有關部門。
“自己就是個‘不安分’的平頭百姓。”他憨憨一笑,這種不安分從他60年代當兵時就顯露出來了。在十年動亂將近尾聲的時候他就敢于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給中央領導寫信反映農村的土地問題。而走上“半專業”的“反映意見大戶”,則是從他80年代退伍返鄉后“看不慣地方上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算起。此后他對“為民請命”著了魔,甚至他還為此自學過法律。
自從成了強國論壇的會員,“二次開發”便為自己的激情找到了出口,對身邊的大事小情、國家大計,這個平頭百姓都很較真兒。“去年我就在‘E兩會’上提過關于改變代表結構的提案,今年我還提,只要對這個問題不滿意,我一直提。”
在“E兩會”里,如“二次開發”這樣愛較真兒的草根“E代表”還有很多。在拜訪人民網時,記者就聽到“電腦盲”給人民網的編輯打電話,一步步地讓編輯教他們注冊、發帖。截至發稿,記者從人民網得到的數據顯示,“E兩會”注冊會員已達6452人,其中群眾為3942人,占62%。
老百姓的“E提案”民意講出來
老百姓的“E兩會”,民眾會員們最關心的是哪些事情呢?與全國兩會有怎樣的呼應呢?
據統計,在3782件“E提案”中,時政類“E提案”為2117件; 緊隨其后的是民生類“E提案”和經濟類“E提案”,分別達741件和385件。受關注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房價、個稅調整、教育資源分配、拆遷、娛樂場所管理、供暖、租房等等細枝末節的事情。而2010年全國兩會的關鍵詞主要是:低碳、房地產、產業結構調整、文化、教育、民族區域經濟、電子商務等。相較而言,“E兩會”更接近底層生活。
“網民的‘E提案’都很具體,甚至專業程度、深入程度不亞于全國兩會代表的提案。”作為“E兩會”的“明星E代表”、去年十大“E提案”之首的作者,安徽省蕪湖市地稅局開發區分局的周蓬安認為,一些“E代表”受到網民追捧,不排除有發牢騷取悅大眾的人,但大部分“E代表”是理性的、客觀的、專業的,而且他們說出了百姓心里最想說的話,維護百姓最切身的利益。
在去年十大“E提案”中,周蓬安就占了兩個,其中“關于建議取消個體營業執照,以緩解就業壓力”的“E提案”,今年他再次提出,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同時他今年提出的“盡快修訂‘閑置土地’概念,以遏制房價飆升”、“建議廢除住房公積金稅前扣除制度”和“建議修改《公司法》”等都是經過長期調研形成的議案。
他在提案中寫到,造成開發商大量囤積土地的原因,就在于國家有關部門對“閑置土地”的管理過于寬泛。他建議,應該盡快修改《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將那些“應該蓋房子而沒有蓋的土地”一律定性為“閑置土地”,再按照有關規定去管理,中國的房地產調控一定會立桿見影。
除了這樣專業的“E提案”外,更多的是暖氣費、有線電視費、寵物擾民、民辦教師養老、4050人員養老等“E提案”,甚至有希望國家鼓勵“糞肥下鄉”的建議。
而這些直抒胸懷的民意也與全國兩會上下呼應。一方面,代表和委員到“E兩會”曬提案的人數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回應民意,甚至因此修改自己兩會提案的代表和委員也在增加。楊鴻光告訴記者,前不久一位高官造訪人民網后感慨道,這么好的溝通平臺他們過去不知道,以后要讓同事們多上“E兩會”與民眾交流。
評論
網絡問政冷思考
有政府的支持、媒體的助力、群眾的熱情,“E兩會”火起來了,但僅凝聚熱情是不夠的,在“網絡問政”紅紅火火的背后,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冷靜思考。
無論是“E兩會”、“微博兩會”,還是“手機兩會”,都讓中國的普通民眾享受到了淋漓盡致表達意見的快感。然而,通過“網絡問政”擁有了話語權的民眾們,并不會僅滿足于發發牢騷,或是當個看熱鬧的過客。他們問政的目的是要解決各自細枝末節的問題。雖然,“網絡問政”拓寬了傳達民意的通道,但把問題都雜亂無章地擺在通道上,而不能加以疏導和有效解決,建立通道也就失去了意義。
目前看來,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問政”的形式問政于民、提高政府效率、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還要面對很多挑戰。
在各大論壇、微博、博客上,很多網友都在問,全國兩會結束了,政府還會不會關注“網絡問政”,關心網民的意見?每年的“E兩會”是否會成為全國兩會的一個點綴?政府如何確保“網絡問政”歸集上來的民意,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歸結起來,“網絡問政”接下來所要面臨的就是:如何常態化,如何精細化,以及如何有效化的問題。對于常態化,很多問政平臺都做了有益的嘗試。人民網于去年5月份就在“E兩會”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常態化的問政平臺—E政廣場。在這里網友們不必等到兩會,隨時可以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表意見、詢問主管機關、提出建議。這些建議將被反映給相關國家機關或各地省一級政府的辦公廳。而在深圳等地的問政平臺,網民甚至可以直接向地方領導發問。
相比之下,精細化就不那么好解決了。如何進行民意劃分,如何傳達民意,如何保證各地、各級政府間,各職能部門間的有效配合,以及與不同問政平臺的配合等問題,很棘手,技術和政策層面的問題要解決。
其實,最難辦的,也是最關鍵的應該是有效化問題。要想做到有效化,至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確保網民建議的有效性; 其二是確保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E代表”也覺得難辦,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別有效意見,如何審核處理意見信息,確實很難。人民網采取考試的方法,作為第一道門檻,規避旁雜信息,并采用人工審核的方式處理區分信息,但單憑人民網幾個編輯長期做審核并不是長久之計。對此很多網友建議,問政平臺可以建立專家審核團,按領域細化審核流程。
最后,要確保問題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政府還需建立適應“E時代”的民意處理機制。以制度手段界定問題屬性、歸類、處理時間等具體問題,并監督處理時效。(文/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