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用電和水一樣使用計算資源是人們的一個理想,而云計算恰恰可以充分地利用目前眾多利用率比較低的計算資源。
當云計算風起云涌之時,讓人們想起以了前IT企業宣傳推廣的不少概念,如網格等。因此,也有人在問,云計算會不會又是一個概念呢?
惠普亞太及日本區企業業務集團基礎架構軟件及刀片業務部副總裁兼總經理Aman Dokania在接受《計算機世界》記者采訪時認為,應用在企業內部的云計算,由于不存在公共云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問題,最近得到快速發展,也由此為企業用戶帶來了云計算的各種好處,包括降低成本,增加系統的靈活性,減少應用的部署時間,獲得“無限”的擴展能力,提高IT基礎設施的利用率等。
企業云崛起源于實際需求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曾經對云計算給出過一種“標準”定義: 云計算是基于使用支付模式的一種計算,它支持用戶按使用需求,方便、靈活、快速地配置計算資源共享池,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服務等,并能以最小的管理代價或只需服務提供商開展少量的工作就可實現資源發布。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用戶對云計算的發展趨勢認知度很高。根據調查,在中國市場,將近80%的企業以及終端用戶表示對云計算非常熟悉,其中72%認為可以通過云計算的優勢來實現降低成本,同時有50%認為內部的云計算更有利用價值,他們更愿意使用這種技術。
中國惠普企業業務集團基礎架構軟件及刀片系統銷售部總經理黃強認為,內部云和私有云基本上是同一個概念。內部云的架構主要圍繞著企業的IT團隊,它建立在公司的防火墻之內,具有更高的安全特性,內部管理也更加有效。而公共云是面對整個互聯網的,安全和可用性方面的問題至今仍令人擔憂。但是內部云同樣也享有公有云帶來的好處: 利用率更高,能夠更精準地按需提供資源。
Aman Dokania說: “我曾經與中國的CIO們進行過溝通,他們更愿意使用私有云,更關心如何利用私有云的架構為公司內部業務帶來價值。從實現方面說,私有云也更容易控制,企業自身可以掌控內部整體技術架構,可以自己控制流程,實現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作為對比,公有云還可能包括很多第三方的產品和服務,如存儲、數據庫、數據中心等,但如何協調這些資源相對困難。”另外,有一些企業用戶沒有選取公有云,也是因為很多應用并不適合公有云,公有云面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問題。但出于成本上的考慮,中小企業客戶會更容易考慮公有云。
如何構建企業云計算環境?
Aman Dokania介紹,惠普構建企業內部云的主要思想是“將IT作為服務進行交付”,其構建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企業內部CIO為企業內部業務使用的用戶提供一個可以獲得的服務目錄,也被成為“服務門戶”,服務門戶的主要使用方就是最終用戶,這些目錄包括應用,如SAP、Exchange、SharePoint等; 組件如Web、文件、數據庫服務器等; 基礎設施如服務器、存儲器、網絡等。業務用戶根據應用的需求選定特定的服務,并計算應該承擔的成本與費用。當然,有時用戶可能只要求擴展自己的基礎設施,與具體的應用程序等無關,但這也是一種服務需求。
第二,當這些服務需求提出之后,它就會直接接入到企業內部的虛擬環境中,這一IT虛擬環境包含一個IT資源池,采用虛擬化技術,將整個企業的IT設施池化,成為一個共享設備,包括服務器、存儲器以及相關的網絡,同時作為一個環境加以管理,并能自動提供給用戶。這一資源池中的服務器還具有自動防災的機制,服務器中一旦出現問題,它們會自動進行解決,將風險最小化。
第三,惠普提供的容量與自動化監控工具,幫助用戶和CIO完成運計算服務的管理與監控。這些工具通常被稱為“報告和儀表板”,CIO可以對應用程序的成本等進行控制。它提供的工具包括備用容量、故障切換與容災(DR)、按需伸縮、容量與電源優化等。
第四,企業IT系統按用戶的需求,配置相應的應用與設施,并向用戶提供服務。
這樣,企業內部一套完整的云服務就構建完成。“一旦我們將服務交付,這個服務就是可描述的,也是可以進行審核的。”Aman Dokania認為,惠普提供的企業云計算技術是基于融合基礎設施這個概念而提供的,這也是企業轉型的核心。它有幾大特性: 首先是虛擬化,不僅僅是對服務器的虛擬化,同時對各種資源、網絡進行虛擬化; 第二,協調性,也就是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基于已經實現的各種技術與服務基礎上; 第三,性能得到優化,在跨環境的應用中,性能提升了,設備的利用率提高了,在某些環境下,設備使用率有時候可以翻番,性能提升三倍; 第四,應用交付能力大大改善,傳統IT系統的應用交付服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使用惠普的融合設施,例如惠普刀片系統矩陣,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