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10日報道,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證實,互聯網將“角逐”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據報道,美國《連線》雜志意大利語版去年與多家機構聯合發起了一項名為“網絡和平”的活動,希望推動互聯網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連線》雜志意大利語版認為,互聯網被提名是因為它在促進“對話、辯論和獲取共識”方面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姑且不論這一提名是否能成立,這件事促使我們站在人類文明進程和角度,重新審視一下互聯網的價值,審視它對當今世界發展與進步的意義。
2006年潘石屹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會場寫下隨筆發在博客上,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他寫道,“有人曾在100多年前就預言,人類進入21世紀,戰爭時代就結束了,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漫長的次和平時代。次和平結束后,人類就會進入一個長久的、偉大的和平時代。在次和平時代,人類之間的糾紛、沖突更多的是用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去解決,而不是用戰爭的手段去解決,這時候人們之間會越來越了解。我想互聯網可能就是上帝賜給人們進入次和平時代最好的一種交流和溝通的工具。”
二戰結束后,邱吉爾將那次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稱之為“不必要的戰爭”。二戰尚且不必要,惶論其他諸戰。互聯網時代以前,人民間、政府間往往無法充分溝通和相互理解,從而導致戰爭。這個道理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互聯網興起以后,10多年前,西方有人提出“中國崩潰論”,一個依據就是,中國將無法承受“互聯網之重”。但是,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并沒有出現像這些人所預期的那種變化。相反,它更多的是拓展了中國民眾的政治參與空間, 政府與民眾,社會各階層充分溝通,化解了諸多矛盾,加強了社會輿論的監督,促進了廉政建設,從而推動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前年奧運前后,西方一些人掀起反華浪潮,把矛頭直指中國政府,直指中國體制。本來西方人士以為中國青年一代嬌生慣養,深受西方影響,認同西方價值觀。不料,中國青年中在網上爆發了高昂的愛國熱情,“濤哥”“寶哥”萬眾擁戴。互聯網把這種情形立即傳遞給西方,從而使西方社會重新認識了中國,進入了正視中國、理解中國的新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的溝通加深了中西相互了解,有益于雙方調整各自的立場。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舉出因互聯網避免戰爭的案例,但上面的事實確是互聯網在“對話、辯論和獲取共識”發揮關鍵作用的活生生的事例,互聯網增進了相互理解,化解了對抗。
提名互聯網得諾獎有點做秀的味道,但我認同這樣的觀點,互聯網是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