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經濟和政治能力,越來越向世界昭示著它的重要性。對臺灣而言,選擇越來越少。臺灣的主要安全威脅來自于大陸的戰(zhàn)略選擇,加強臺美關系是幫助它更好保護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
目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的臺灣問題,通常被認為是國際政治中最危險的熱點問題之一。胡錦濤對于臺灣問題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技巧。為了密切與島內聯系,中國領導人承諾對臺灣實行更緊密的經濟、文化、教育策略和其他優(yōu)惠政策。例如,北京對南臺灣地區(qū)的農產品開放內地市場,雙方學者定期舉行聯合會議,對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實行優(yōu)惠政策,臺商在大陸投資獲得低成本貸款,每日兩岸直通航班則直接幫助臺灣振興了瀕臨頹勢的航空業(yè),涌入的內地游客也直接給臺灣帶來實際的經濟成果。
軍事脅迫力增強
盡管兩岸關系由緊張的狀態(tài)逐漸解凍,中國仍于2005年通過了《反國家分裂法》,并繼續(xù)部署導彈瞄準臺灣。據五角大樓2010年度報告估計,中國軍隊已對臺部署1050到1150枚短程彈道導彈。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海軍持續(xù)提高的反介入和區(qū)域封鎖能力。現在,中國海軍擁有的主要戰(zhàn)斗力量包括潛艇和兩棲戰(zhàn)艦,是亞洲最大的力量。解放軍海軍在海南島建造了一個新海軍基地,并顯示出對建造航母的極大興趣。
相反,中國總體戰(zhàn)略建設并沒有取得臺灣的民心。這也使得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局勢的軍事信任措施更加難以實施,因為兩軍之間缺乏信任。
變化中的兩岸關系在中國軍力影響下對臺灣安全存在消極后果。首先,雖然目前不太可能,但在未來,迫于北京軍事脅迫,臺灣可能會被迫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滿足北京要求。第二,中國增長的反介入和區(qū)域封鎖能力,可以延遲或阻撓美國在沖突情況下支持臺灣,并且提高了美國的干預成本。臺灣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正在增加,此外,大陸整體軍事實力的崛起可能影響臺灣盟友支持臺灣的必要性。
近日,美國對臺灣出售武器進行了重新評估,這一舉措會對臺灣的安全產生巨大的影響。幾十年來,美國的支持一直是該島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實際上,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在1954年到1980年間,為臺灣提供了受到保證的安全聯盟。美臺安全關系被承認后,華盛頓持續(xù)向臺灣出售武器助于加強島上的防御。美國國會于1979年頒布的《臺灣關系法》規(guī)定:“美國將提供給臺灣防御物品和國防服務,其數量有必要使臺灣維持足夠的自衛(wèi)能力。”除了強化臺灣的防衛(wèi)之外,也顯示了來自華盛頓的政治支持態(tài)度。
經濟崛起
2010年,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該國與日本和美國綜合貿易總額,中國現在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被加強。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區(qū)都有中國投資,這些正逐漸改變國際格局。中國經濟規(guī)模已經使它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迅速擺脫經濟衰退,以8.7%的速度增長,并發(fā)揮了拉動世界經濟走出衰退的關鍵作用。這種發(fā)展自由化經濟,并聯合嚴密政治控制的發(fā)展模型,正在為全球統治者們提供一個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選擇。
與臺灣經濟面臨第一個就業(yè)增長緩慢的十年,相伴隨的是大陸21世紀的崛起和它提供的經濟機會在島上產生的磁鐵效應。臺商在大陸投巨資;超過一百萬的臺灣人民目前在大陸生活。然而,由于東亞國家尋求自由貿易協定,也有可能造成臺灣在該地區(qū)經濟一體化運動中被邊緣化。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中國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談判加速了臺灣的決定。就協議本身而言,北京希望用經濟利益誘惑來幫助臺灣島內更接近大陸。2010年6月29日,在重慶簽署的中國城市協議中,關稅減讓清單涵蓋539款臺灣產品,總價值達138億元。臺北希望ECFA談判將有助于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近,新加坡對臺表現出了這樣的意圖。
中國崛起賦予北京的經濟能力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也發(fā)揮了作用,盡管并不總是明智。最近在釣魚島或尖閣群島產生的爭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搜中國捕魚船在那里與日本巡邏艇相撞,日本逮捕中國船長使北京憤怒,并發(fā)出一系列正式譴責。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稀土礦產暫停運日本。北京的強硬派戰(zhàn)術對整個區(qū)域產生了沖擊波,促使了對中國在亞洲角色的重新思考。
外交杠桿
作為一個崛起大國,中國在世界上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外交杠桿作用,在沖突性事件、氣候變化問題以及經濟合作等世界事務中受到了合伙人追捧。在朝鮮半島,中國是最大能源供應商,作為東道主也是六方國家無核化會談中的關鍵角色。在中東,中國是監(jiān)測伊朗實施其核計劃的關鍵角色。中國現在也是G20主要經濟體首腦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說明了如何利用其影響力來應對美國和其他國家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在臺灣問題上,北京已經成功地使大多數國家接受、認可或承認其“一個中國”的立場。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過去,北京表面上利用否決權來阻止或威脅封鎖聯合國駐海地(1996年)、危地馬拉(1997年)、馬其頓(1999年)的維和行動,實則是因為與臺灣的外交關系(馬其頓于2000年斷絕與臺北的外交關系)。來自北京的壓力和威脅,迫使許多國家不與臺灣進行官方往來,并反對臺灣參與國際機構。有一次,歐盟官員表示只有北京放棄了反對,他們才將歡迎臺灣的參與。這一舉動反映了國際在兩岸問題上對北京的尊重以及與臺灣權力不對稱。
2000至2008年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對“一個中國”立場存在的分歧阻礙了大陸與臺灣雙方談判,臺灣的國際活動受到了封鎖。2008年國民黨上臺后,九二共識讓北京和臺灣恢復對話,雙方存在默契基礎,即不以挑戰(zhàn)對方的方式公開解釋什么是“一個中國”。為了保持和解勢頭,北京放松了對臺灣加入一些國際組織的反對,然而,就是因為兩岸權力不對稱,北京可以輕易改變意向。
臺美關系的啟示
最近,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已經取得了更加自信的語調。中國以更強硬姿態(tài)抵抗哥本哈根氣候協定,壓制中國南海主權異議和反對日本的強硬戰(zhàn)術,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日益自信的跡象。當中國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來積累經濟和軍事實力時,中國一直保持低調,現在,隨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軍事能力的增強,讓中國在推行獲得更多利益的外交政策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經濟和政治能力使得臺灣加強與美國關系越來越重要。事實上,臺灣不能停留在大陸“善意”維持的安全上,在兩岸對話當中,臺灣應該以實力來確定談判立場,而不是總處于軟弱地位。加強防御能力,臺灣就更有可能在兩岸談判中獲得有利的條件,而不是被迫適應北京要求。
2010年初,奧巴馬政府授權向臺灣出售武器達64萬美元,此舉用于幫助臺灣增強其防衛(wèi)能力和促進島內信心,并阻止兩岸軍事平衡繼續(xù)向北京傾斜,還增加了臺美軍事交流和防務合作的發(fā)展空間。臺灣建立強大軍隊和與美國的軍事關系是針對將來中國意圖改變時的最好對沖。
觀點
1胡錦濤對于臺灣問題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技巧。為了密切與島內聯系,中國領導人承諾對臺灣實行更緊密的經濟、文化、教育策略和其他優(yōu)惠政策。
2中國總體戰(zhàn)略建設并沒有獲得臺灣的民心。這也使得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局勢的軍事信任措施更加難以實施,因為兩軍之間缺乏信任。
3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經濟和政治能力使得臺灣加強與美國關系越來越重要。事實上,臺灣不能停留在大陸“善意”維持的安全上,在兩岸對話當中,臺灣應該以實力來確定談判立場,而不是總處于軟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