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葡萄及葡萄酒組織(OIV)總干事Federico Castellucci表示,2009年,全球葡萄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1.2%,葡萄總產量下降1.5%。同時,全球葡萄酒銷售量繼續呈下降趨勢,同比降幅達3.6%。
與此同時,中國葡萄酒市場卻呈逆勢上漲態勢。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經廣東口岸進口葡萄酒1886萬升,價值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7%和60%;進口均價為每升6.5美元,上漲9%。其中,自歐盟進口葡萄酒占同期經廣東口岸葡萄酒進口總量的六成,進口量達1136萬升,大幅增長72.5%。此外,自澳大利亞和智利進口葡萄酒均增長30%。
風景這邊獨好
隨著中國富裕階層的增長(據歐睿國際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將達到7億人),中國的紅酒消費量正在飛速增長。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七大紅酒市場,而且在2010年底將超過第六大市場阿根廷。在紅酒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全球的酒商正將貪婪的目光轉向這個古老國度的新品味。
葡萄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時就從歐洲帶回了第一顆葡萄苗和釀酒技巧,從那時起中國就有葡萄酒了。但兩千年來,葡萄酒始終處在中國酒文化的邊緣,普及程度遠遠不及啤酒和白酒。
在15年前,中國消費者開始對紅酒另眼相看,因為中產階級將其看成地位的象征,有健康意識的飲酒者也尋找傳統烈酒的替代者,中國的白酒度數高達60°。根據國際葡萄酒及烈性酒記錄,2009年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量增長了29%,而增長第二快的巴西只增長了10%。國內對紅酒的日益關注給國外各地的酒廠打了一劑強心劑。根據全球貿易信息服務的數據,2010年前8個月中國的紅酒進口額高達4.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5%。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未來幾年,洋葡萄酒在中國將會呈爆炸式的發展趨勢。
中國葡萄酒市場包含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兩部分市場,開放的中國市場已經和國際市場連成一體。進口葡萄酒消費者更富裕,并有更強的品牌意識。這些消費者主要分布在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二線城市也越來越多)。在這些地方,人們認為進口葡萄酒是“中產階級、富裕階層和富豪理想的消費品”,北京的葡萄酒顧問Edward Ragg說。
外來的,就是最好的
在中國,沙都拉菲(Chateau Lafite)就是那些富翁的選擇。就像美國的hip-hop團體將科尼亞克白蘭地酒從危機中解救出來一樣,中國人對法國波爾多的喜愛也使它的價格飛漲。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09年,2008年的拉菲羅斯柴爾德只賣185歐元,而在今年9月份的二手市場上,這種酒賣到了1000歐元一瓶。
拉菲酒的成功原因似乎是很奇妙的,但上海的葡萄酒進口商Jean Marc Porrot認為,作為一種法國原產的酒,拉菲很早就進入了中國,而且拉菲的中文譯名很好記。這些共同造就了拉菲酒的成功。
“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拉菲酒買家對葡萄酒一無所知。”Porrot說。他認為這個品牌被高估了,這種酒他只喝過兩次。
不像美國雅皮們推崇梅樂(Merlot)和酡紅葡萄酒(Zinfandel),中國的葡萄酒愛好者對各種葡萄酒并沒有深入研究。根據2009年12月倫敦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進行的葡萄酒調查,當購買進口葡萄酒時,中國飲酒者把酒的品質列為第四要素。而產地、口碑和標簽內容位列前三。“酒的味道并不重要,酒的名聲才是關鍵。”Ragg說。
不管是為了中產階級的榮耀還是為了健康,飲用中國國產葡萄酒的人也在增加。但他們飲用的價格低廉的國產酒西方人甚至無法認出。那些標榜喝進口酒的人也感到失落。很多國產葡萄酒都是和啤酒、白酒一起喝,在酒席上喧鬧的干杯聲中被喝掉。86%的國產紅酒價格都在6美元以下,飲用國內葡萄酒的人仍占了大多數。
2005年1月1日起,中國開始下調葡萄酒進口關稅,再次促進了進口葡萄酒的增長。進口瓶裝葡萄酒除固定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外,關稅部分由43%降到14%,進口散裝葡萄酒的關稅部分則由43%下降到20%。
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尤其是美國的酒商卡在兩類飲酒者間。他們沒有法國葡萄酒那樣奢華的品牌,無法也不會進入6美元以下的低端市場。然而他們還享有對中國出口兩位數的增長,他們也一直在努力維持對法國葡萄酒的市場份額。
尤其是美國的葡萄酒商,他們得花很大功夫才能讓中國消費者相信,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家鄉可以調制出高品質的葡萄酒。據全球貿易信息服務調查,2009年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市場中只有5%的美國葡萄酒。
盡管葡萄酒總量大幅增長,中國的人均葡萄酒消費量依然微不足道。根據葡萄酒協會的數據,2008年中國人均消費1.08升葡萄酒,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增長是因為中國品嘗葡萄酒的消費者增多了。但只有當人們開始經常地在日常飲食飲用葡萄酒,不再將葡萄酒看成一種奢侈品時,市場才會像國外廠商所希望的那么大。
舊瓶裝新酒
“最相似的一個例子就是淘金熱了,那些1849年爭先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的人,很多人最終都破產了,只有一部分人賺了大錢。”葡萄酒情報的常務董事Richard Halstead說。
更糟糕的是,即使那些投機者發財了,仿冒者已經開始把外國標簽貼到國內劣質的葡萄酒上大量販賣了。一些分析家估計,中國酒窖中多達70%的拉菲酒是假的。假酒涉及了整個葡萄酒行業。一個美國釀酒師去年在中國旅行時發現一瓶查爾斯·肖酒(Charles Shaw),又叫“兩美元”酒,而“這種酒只在美國Trader Joe’s超市出售。”葡萄酒協會的Gallagher說。
本地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價格低廉的國產葡萄酒很多都是加了酒精的草莓汁,甚至直接用化學品勾兌。而國外的名酒也免不了被復制的命運,“舊瓶裝新酒”的事情不斷發生。
中國人對葡萄酒的真假也沒有太大興趣,也沒有那么多中國人懂得鑒別酒的好壞真假。在北上廣之外,人們對葡萄酒的知識和興趣就非常缺乏,即使在像青島這樣繁榮的港口城市。王淼,一個青島洋酒貿易中心業務員,遺憾地說:“中國人像喝啤酒一樣喝葡萄酒。除了單寧,他們對于葡萄酒什么都不知道。”
高雅根據譯言網、中國投資咨詢網、紅酒中國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