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末,中國社會面臨一個巨大的轉型期,為了生計,沿海地區的勞苦人民紛紛出洋去尋找出路。華人勞工在當地的奮斗,既有血淚斑斑的一頁,也不乏通過聰明才智而發家致富者。創建先施百貨的馬應彪,就是這一群中的成功者。
苦其筋骨
馬應彪還在幼年時,他的父親馬在明就被人販子“賣豬仔”去了澳洲,沙涌的家中只有馬應彪與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地度日。不到8歲的馬應彪就要到村邊的河道田溝里捉魚蝦,在村頭巷尾撿拾豬糞,并將撿拾的豬糞曬干,累積到一擔時挑到沙崗墟變賣,換回大米。12歲,馬應彪便開始學習耕種,擔負起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的重擔。
1881年,馬應彪與幾位同鄉一起前往澳洲謀生。但馬應彪沒有像其他同鄉那樣僅是尋找收入好的工作,而是決定先學語言。馬應彪找到了愛爾蘭人溫文開的菜場,他感興趣的是這家女老板會講廣東話,他向女老板提的要求是:管三餐飯,外加每天教授自己一小時的英語課程。因為掌握了英語,且得到菜場老板的信任,馬應彪有機會獨自到菜場做買賣,因此他掌握了一套行商的技能、技巧,同時認識了不少商界朋友,也增長了不少見識。
之后,馬應彪離開了溫文家,自己租了一塊地開菜場,因為他為人誠實,又懂得英語,許多華人都托他代銷瓜菜。委托代銷的人越來越多,馬應彪決定放棄種菜,轉而在悉尼一處靠海岸的市場租了一個鋪位,專營蔬菜買賣。有了一定的資金后,馬應彪又連續開了永生、永泰、生泰三間水果店,經營在斐濟種植的香蕉和中國土產。隨著永生、永泰、生泰三聯商號的生意興隆,名噪一時,澳洲的華人報紙紛紛報道馬應彪在澳洲的成功創業。在偏僻礦區打工的馬應彪之父馬在明因此找到了兒子。馬應彪將父親送回家鄉與母親團聚,又將澳洲的三聯商號轉讓后攜資返香港發展事業及成家。
1882年從澳洲回到香港,馬應彪籌辦了華信莊和永昌泰金山莊,經營出入口貨物,兼辦僑匯。在香港安定后,他便籌備與受過西式教育的霍慶棠結婚。為了籌辦婚禮采購各種用品,他們幾乎跑昏了頭,然而,就在采買間馬應彪動了開設百貨公司的念頭。1900年,馬應彪會合幾個澳洲歸僑,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72號買得一個鋪位,創辦了香港第一家華資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并于1900年1月8日正式開業,成為我國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也是香港當時最大及最主要的零售公司。
敢為天下先
過去的中國傳統商號多以獨沽一味為宗旨,且不注意店堂和鋪面的布置藝術,一般都不設沿街玻璃櫥窗,商品就直接堆在店堂口,而馬應彪特別強調公司的裝潢設計,當時他把籌回來的資金大部分用于公司的裝修,只留下5000元進貨,這種明顯西化的經營手法在當時中國商界絕無僅有,顯得獨樹一幟。
以前店主店員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香港先施開業后,馬應彪在商場正面的高柱上大書:始創不二價,誠信名遠揚。倡導“不二價”制度,大膽引進外國百貨店明碼實價的銷售方法,有研究商業史的學者評論道:“這種破天荒的舉動,對含糊、模棱兩可、態度曖昧的傳統方式是一種反叛,也最接近市場經濟的本質?!?/p>
各柜臺售出貨物不論金額多少,一律用復寫發票,設立收款處,柜臺和收款處每天對賬以防差錯。這在現在看來非常普通,然而在當時卻是開創性的。
他還打破原有觀念,率先雇用女售貨員。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馬應彪的妻子霍慶棠,她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第一個走上了公司的柜臺,成為中國女售貨員第一人。當時這在香港惹起了莫大風波,以至于要調華民司的人來維持秩序,百貨公司被擠得水泄不通,免不了有指責的、輕薄的、裝神弄鬼的,可霍慶棠泰然自若、應酬自如。她不僅自己去當售貨員,還帶動了兩位妹妹也在公司做售貨員的工作。當時的報紙這樣描述,“霍慶棠儀態端莊,善于辭令,熟悉貨品性能,周旋于顧客之間,深受男女顧客的歡迎,她在先施公司出任售貨員期間,絕不以經理總督夫人的身份,凌駕于管理人員之上。”直到生下自己的第五個兒子,她才辭掉售貨員之職。
這無疑觸動了封閉而保守的社會的神經。女店員都經過霍慶棠精心挑選,長相標致,服飾統一,面含微笑。跑來圍觀這些女店員的民眾太多了,大樓前的馬路每天都交通堵塞,警察不得不在大冬天里前來維持秩序,忙得滿頭大汗。
1910年,馬應彪集資40萬元,在廣州長堤建五層洋樓,1912年開始經營,叫廣州先施粵行,內部陳設與香港相同,成為廣州當時唯一的游玩康樂中心及當時最大的百貨公司。跟著又在廣州十八甫和中山五路開設分行。
1914年,馬應彪在上海成立了先施公司,地址選在了南京路北側。這本是舊上海東北角的偏僻地塊,商鋪寥寥,生意清淡,早被風水先生認為是“財神爺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地價比其他地方足足低了兩成。唯一的優勢是交通,這里有直達上海火車北站的電車。不過,對于舊上海灘的日用百貨店主來說,那些行色匆匆的外地旅客,對自己的生意也很難有什么照應。
風行上海灘
就在這塊地上,馬應彪建起一座五層高的大廈。早年上海的建筑物一般都只有兩三層,店鋪都非常狹窄,上海先施公司的五層大廈巍然矗立在南京路上,一時在上海市民中引起轟動。大樓里設有電梯代步,這是中國第一臺載人升降機。開張之日門前車水馬龍,商場里人山人海。它附設的屋頂戲院、東亞旅館和豪華餐廳也同時開張,雜耍、寧波灘簧、紹興戲、京戲、變魔術的、吃點心的,一時間人山人海,有人甚至流連忘返,數日不歸。名流陳蝶仙題詩道:“上界瑤臺辟九層,云梯(指電梯)無級自然升。瓊樓玉宇知多少,如此高寒得未曾。園亭臺榭恰凌空,恍在璇璣織女宮。入夜華燈燦如錦,管弦聲在半空中?!遍_設先施樂園是先施公司經營手法的一大特色,先施也成為中國始創的最大連鎖百貨。
而為了提高職工素質,馬應彪在公司里辦了英語補習班,還專門雇傭了洗衣工、理發工、醫生等等,公司員工可以免費洗衣、理發、看病,夏天還有清涼飲料喝。
在當時的先施百貨公司,有錢人能買到與世界潮流同步的各種商品。這也是馬應彪創造的“環球百貨”概念,每個月,他都會派員工去歐洲等地,采購最新上市的時尚服飾與食品。而錢包癟癟的普通市民,一樣能從先施購得自己心儀的商品。馬應彪還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一元店”,把一些殘次和被擠壓的商品搭配成價值一元的商品包,任人選購。
在30年代,先施公司以英國花布制造女裝短衫褲,盛極一時,為了促進銷售,馬應彪還策劃了一次時裝表演,當時由于一般婦女不愿意拋頭露面,為了找模特兒,先施找來塘西紅牌阿姑充當模特兒,寫下香港時裝界歷史的一頁。
雖然在許多同行眼里,馬應彪的這些新派做法是“極大的冒險”,但它們卻被那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所認可。
1922年,先施將香港、廣州、上海三地公司合并,互為依托,基礎穩固,資本充足。馬應彪一面在新加坡、廣西南寧等地開設先施公司或支店;一面又投資保險業、地產業、金融業及工廠。先施公司的資本額不斷擴大,成為一個著名的企業集團。
除了百貨之外,馬應彪還是保險業的先鋒,早在20世紀初,馬應彪的先施公司就開設了保險置業、人壽保險等業務。1924年,先施公司的百貨大樓加蓋兩層,成為七層大廈;旅館部分加蓋為八層高樓,高達90余尺。這年,先施保險公司在滬設立分公司,香港先施化妝品公司也在滬設立分莊,1929年將滬莊改為上海分廠,制造先施花露水、牙膏、牙粉、護發霜、水仙爽身粉、麗蓮雪花霜、千里香頭水等數十種化妝品,稱譽國內外。
1932年,上海先施公司受到“一·二八”戰事影響,營業驟降,一度陷于困境。1936年,馬應彪辭去總監督職務,仍任名譽總監督。1944年7月15日,馬應彪逝于香港,享年83歲。
熱心教育與公益
經商之余,馬應彪多有善舉。1915年他捐款救濟兩江水災,之后天津發生水災,他任籌賑會主任。此外他還曾是廣州紅十字會主席,在多家醫院任職。
馬應彪年幼失學,所以很重視文化知識,他悉心鉆研,創造了一套漢語識字的最佳方案:五千字課,并親自雇人書寫九宮字格,給上夜校的員工臨摹。為了讓員工學得更好更快,馬應彪還專門編印了“同音字韻”的課本。先施百貨公司的夜校也鼓勵鄉人與同胞免費就讀,他對文盲失學的成年人教育,比起后來的掃盲運動,早了好幾十年。
他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為紀念其父馬在明開辦在明婦幼院,捐款倡辦沙涌婦女學校和幼兒園,廣州的廣東女子學校、培英中學,上海的向光、南洋商業高中等學校,并任校董或校長。有史料稱,馬應彪在廣州、上海、香港等地,先后建設或參與建設了近20所小學、中學。
他還捐巨款資助廣州嶺南大學,并以夫人的名義建立了一個護養院,以便學生就地留醫。馬應彪創下了“獨資捐建整座建筑之先河”,他還同陳嘉庚、蔡昌等十名僑商,捐建了有名的“十友堂”,成為該校第一位華人校董。馬應彪還力排眾議,創辦了嶺南農科大學,并親任農科大學董事會主席,設立了蠶絲、農田、農藝、畜牧等科系。
馬應彪是我國百貨業的先驅人物,為我國百貨業的現代化作出了開拓性和建設性的貢獻。
高雅根據《南方人物周刊》、百度百科、《中國青年報》、大洋歷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