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已經進入資產牛市的新時代!
究其原因,按照“貨幣數量論”——“物價總水平由貨幣數量決定”的觀點,我們認為,國際和國內貨幣“超發”是推動本輪資產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同時,熱錢涌入更是為國內資產市場火上澆油,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成為重要推手。
內外流動性夾擊
自從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國央行為了挽救瀕于絕境的實體經濟,不得不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大量印發鈔票刺激經濟復蘇。這種“飲鳩解渴”之舉雖然暫時止住了實體經濟上不斷流血的傷口,但其后果也是顯而易見。
眾所周知,我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臺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即使今年央行適當收緊了貨幣政策,但信貸相比于金融危機之前的年度仍然是非常可觀,1-10月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6.88萬億元。如果將時間拉長,觀察從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的兩年時間里,新增信貸規模則達到了17.7萬億,市場上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如此天量的貨幣流入到市場中,必然是要尋找出路的,許多貨幣并不熱衷于進行實體經濟投資,而是寄希望于賺“快錢”,事實上也就演變成了熱錢。有關統計表明,2000年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例為1.5:1,2009年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貨幣供應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速度,流動性過剩現象明顯,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
與此同時,貨幣超發引起人民幣“內貶外升”,導致內外流動性夾擊。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發美元貶值。美元資產逐漸失去了對短期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導致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涌入收益率較高的中國,加劇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問題,為資產價格上漲“火上澆油”。
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境外熱錢研究課題組”監測發現,8月下旬開始至10月20日,境外熱錢開始大量流入內地。以月度計算,9月、10月中國內地出現200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熱錢流入量。而當11月3日美聯儲宣布“投6000億美元買國債,維持零至0.25%的聯邦利率水平不變”的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之后,熱錢流竄新興市場開始呈發狂之勢,而圍攻中國市場的景象再度上演。
另外,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計價,隨著美元的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隨之迅速飆漲。我國由于對鐵礦石、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高度依賴,進而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就會通過進口的途徑傳導至國內,引起國內商品價格上漲。
國內成本上升
我國當前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勞動力供給逐步從無限供給向局部短缺轉變,促使勞動力成本上升。今年以來全國有24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有調查表明:受訪的珠三角企業中有97%的中小企業表示用工成本上升,廣東企業用工成本普遍提高20%左右。原材料進價也在上升,企業原材料購進成本普遍增長10%,鋼材、塑料等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20%以上,造成部分企業“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減利”。
同時,企業資金成本高漲。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顯示,2010年上半年, 63%的民營企業在銀行貸款的利率要“高于基準利率”。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高達10%-12%。再加上匯率風險加劇,以及土地、資源環境等成本上升,多重因素共同推動成本上漲,進而帶動產業鏈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上升。
由此可見,收緊貨幣是抑制資產價格上漲、防止資產泡沫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是政策收緊的直接后果是中國經濟增長要放慢。除非我們愿意接受一個相對比較慢的經濟增長速度,否則,中國資產價格上漲也必將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