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不完全統計,在首批發行的基金專戶“一對多”產品中,有19只存續期為一年,集中在今年9月至年末的四個月間到期清盤。而從已到期的“一對多”產品來看,由于在一年的市場震蕩中,不同“一對多”產品業績差距明顯,客戶的態度也有著云泥之別:業績好的產品到期后,客戶會轉而投資管理該產品的基金公司旗下新發“一對多”產品。而業績差者,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客戶流失。
首批“一對多”產品的到期清盤,首度考驗了客戶對基金“一對多”專戶業務的忠誠度。
以海富通基金公司為例,其與中信建投合作發行的首只“一對多”產品到期清盤后,由于一年震蕩市中該產品依然獲得了超過20%的收益率,在同期發行的產品中處于前列,受到客戶的好評。
中信建投相關人士表示,該產品到期終止后,許多客戶期望能夠迅速復制一只同樣的產品,并表示出十分強烈的再次認購意愿,在此背景下,海富通與中信建投迅速發行了一只為老客戶“量身定制”的新產品,結果在短短半天時間內便銷售一空,而購買者大部分就是老客戶。
據記者了解,到期“一對多”產品中,能獲得這種“禮遇”的并不多。如某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就由于業績表現較差,到期后客戶流失現象嚴重,使得新產品的發行遭遇困境。在客戶認同度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一些基金公司已經對“一對多”業務打起了退堂鼓。
業內人士指出,“一對多”產品比拼的是絕對收益。因此,在這個領域里,業績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從已有“一對多”產品運作的效果來看,業績梯隊已經初步顯現,產品集體表現優秀的基金公司如廣發、海富通等,將更容易掌控越來越多的客戶資源,這或許使專戶“一對多”業務的強弱格局比公募更快形成。
首批“一對多”產品到期清盤后的不同遭遇,也給企圖通過多發產品來跑馬圈地的基金公司敲響了警鐘。
據了解,由于基金“一對多”產品發行采用的是備案制。雖然每家基金公司上報“一對多”產品的通道容量仍然為五只,但產品發行完畢后便可立即申報新產品,而且“一對多”產品具有較強的復制性,研發時間很短,這使得“一對多”產品數量的擴張遠遠快于公募產品。而其中,少數基金公司表現激進,發行數量短短一年多時間已經達到20只左右,企圖通過快速發行產品來占領該業務領域的制高點。
但事實證明,相對于公募基金投資者的“沉淀”,“一對多”客戶的流動速度顯然要快很多。這些客戶只追求絕對收益,并不迷信基金公司規模和品牌的力量,一旦業績不如意,他們就會立刻改換門庭。這意味著,產品發行數量多,并不代表已經圈定了獨屬自己的客戶群,也同樣不代表著已經在這個領域奠定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某分析師就認為,單個“一對多”產品規模小、操作靈活,是其容易獲取絕對收益的重要因素。一旦產品數量過快增長,而投資經理數量不夠,就會出現超負荷管理產品的現象,投資操作也很容易受到不同產品差異化要求的影響,靈活操作的優勢大大降低,也較難取得理想業績。
因此,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發展“一對多”業務重“量”更要重“質”,“質”是“量”的根本,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