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倉”一直為基民們所深惡痛絕,盡管多家涉嫌“老鼠倉”傳聞的基金公司迅速發布了澄清公告,但是這并不能減少基民的擔憂。面對基金市場頻繁出現的“老鼠倉”傳聞,是繼續持有還是選擇贖回?這一抉擇讓普通的基民迷茫不已。
近期,“老鼠倉”的傳聞頻現,成為基金業界關注的焦點。先是原重陽投資合伙人、首席投資官李旭利,再是國海富蘭克林原基金經理黃林,兩人均因涉嫌“老鼠倉”深陷立案調查傳聞的漩渦。而證監會、公安部、監察部、國資委、預防腐敗局等五部門表示將依法打擊和防控內幕交易專項檢查。這些都使得整個基金行業風聲鶴唳。
“老鼠倉”一直為基民們所深惡痛絕,盡管多家涉嫌“老鼠倉”傳聞的基金公司迅速發布了澄清公告,但是這并不能減少基民的擔憂。面對基金市場頻繁出現的“老鼠倉”傳聞,是繼續持有還是選擇贖回?這一抉擇讓普通的基民迷茫不已。
對于基民們的困惑,有分析師認為,基金出現的“老鼠倉”事件很難與基金業績聯系起來,這二者的關聯度并不高。即便監管部門認定某些基金的基金經理曾經進行“老鼠倉”操作,也很難在這些基金的業績上找到直接的反映。
雖然從短期來看,基金經理搞“老鼠倉”,對基金凈值不會有損害,甚至還有可能提升。這是因為,當基金經理對某只股票進行“老鼠倉”操作時,不會貿然對一只沒有任何利好支撐的股票進行買賣,通常這只股票反而都有較好的基本面或是其他利好預期支持其上漲空間。因而在短期內,“老鼠倉”與基民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都希望這只股票上漲。
但從長遠看,“老鼠倉”必然損害持有人的利益。因為基金經理必然先動用私人賬戶買進某個股票,再動用基金資產買入,這就可能讓基金賬戶買在高點。而當市場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說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搞“老鼠倉”的基金經理肯定先拋自己的股票,再拋基金持有的股票,使得基金賬戶賣在低點。這就損害了持有人的利益。
不僅如此,在存在“老鼠倉”的情況下,如果面臨更大的誘惑,基金經理的貪欲無法控制的話,有可能會發生更加嚴重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事件。
當然,這是在確定有“老鼠倉”事件情況下的判斷。如果只是沒有得到確認的市場傳言,則更應該謹慎對待,不應當貿然贖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之前華夏基金的王亞偉也曾被懷疑是‘老鼠倉’,如果投資者因為傳聞而贖回了華夏大盤精選基金,不是傻了嗎?”某專家表示,是否贖回,最終還是取決于投資者是否認同基金的投資能力,取決于投資者是否認同一個基金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理念。如果真的出現了“老鼠倉”或其他問題,而導致基金經理變動、基金投資風格及管理能力的變化,產生了影響業績的根本性因素,那么投資者就需要對基金組合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老鼠倉”與基金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和風險控制能力有關。不論是基金監管部門還是基金公司,都應該未雨綢繆,加強風險控制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為投資者把好風險控制關。畢竟,加強對投資各環節的風險控制能力是對投資者負責的表現。基金行業承擔著信托責任,在投資的各個環節上做好風險控制,是取得投資者信任的重要基礎。“老鼠倉”對公司信譽和行業聲譽的打擊都是巨大的,作為行業的各參與方都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方法維系和擴大投資者來之不易的信任。
因此,在“老鼠倉”傳聞頻現的情況下,面對贖回與否的難題,投資者應當謹慎對待,在確定傳言是否屬實之后再確定是否贖回。
若傳言被最終證實為確有其事,則要等待最終的調查結果,看導致“老鼠倉”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基金公司的管理漏洞,還是基金經理個人的問題。前者可以贖回手里的基金,后者則未必進行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