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股份制、股市最先肯定及首個條例、指數、年報等
首批股票規章條例頒布試行
各地在股份制試點時,有關股份制、股票的管理辦法、條例等也都相繼出臺。
198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發布了《關于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對發行單位、股票發放的種類和發放范圍、股息和紅利、股票的轉讓和過戶、發行期限等等作了規定。1984年9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又頒布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關于代理發行股票業務的暫行規定》。1984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頒布了《代理買賣股票業務試行辦法》。《辦法》中規定:“本公司代理買賣的股票,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行政管理處批準,由本公司代理發行的不限期股票,經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資公司批準同意。目前暫以延中實業公司和飛樂音響公司發行的股票為代理買賣對象,股票所有人可委托本公司代為出售,股票需求人也可委托本公司代為購入,股票買賣均以現貨交易為限。”1984年7月1日,武漢市金融信托公司發布了《代理股票發行試行辦法》。這是較早的股票發行試行辦法。可惜武漢市的發股行動動靜不大。
1987年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頒布了《證券柜臺交易暫行規定》。1987年5月23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市股票管理暫行辦法》;同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股票、債券印制和交易管理問題的規定》。
深圳市政府1986年11月1日實行了《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國營企業試行股份制的規定。1987年3月3日,深圳市政府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登記注冊的暫行辦法》。
北京市1986年10月13日頒布了《北京市企業股票、債券管理試行辦法》。天津市1987年3月16日頒布了《關于有價證券轉讓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浙江省1986年12月25日頒布了《浙江省企業股票、債券管理試行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此外,廣東、福建、湖南等地也都先后頒布了類似的辦法和規定。
首批證券公司成立
1987年9月29日,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正式成立開業,這是我國首家成立的證券公司。但是當時人們對證券不認識,當天僅收購了400元的國庫券。
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為了找米下鍋,他們只好到處去企業動員發股票,動員老百姓買賣證券。可是招來的是冷嘲熱諷:有錢買什么不好,買你那個風險的股票做啥?
1987年,深發展發行股票,深發展內部許多人被強行攤派購買深發展股票就十分不快,再加上只是給股東開了一個收據,這樣的收據無法流通,股東們拿到的股票收據也感到不安全。為此,深發展領導層也覺得這樣做不妥。
此時,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抓住契機,和深發展管理層溝通后,決定為深發展股東進行了換股工作。1988年3月10日到4月10日,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開始為深發展股東換股。4月11日,深發展股票在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營業部上市流通了。
但是人們對股票都不知道為何物,所以深發展剛開始在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營業部掛牌流通時,人們路過營業部根本不進去。
1989年初,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代理發行深萬科股票,可惜當時無人問津,結果他們公司自己兜底了150萬股。這對于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也是一個不小的負債。隨著人們對股票的認識,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的日子才逐漸好轉。
1988年7月18日,上海萬國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9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成立。1990年9月1日,上海申銀證券公司成立。同時,全國其他省市也相繼成立了證券公司,如武漢、遼寧、陜西、廣東等等。從而為股票的買賣、發行提供了技術服務。
首個股價指數:靜安股票指數發布
為更好反映上海股市的綜合走勢,就需要一個股價指數。1987年7月進入靜安營業部的邊曉敵,由于平時在工作中留神記錄股價的變化情況,黃貴顯、胡瑞荃等領導感到把他記錄的這些股價變化編成類似國外的道瓊斯指數發布出去,有利于股民參考。于是在1987年11月1日,靜安指數開始編制并正式對外公布。但是此后靜安指數一直在100點以下徘徊。1990年5月30日,靜安指數突破了100點,到1991年靜安指數“離休”時,靜安指數已達1787.84點。
到1989年底,上海共發行了242.9萬股股票,其中75%左右是由靜安營業部代發的。1987年至1989年,靜安部股票交易量為2.4萬筆,2206萬元,占全市股票交易總額的95%;為6家股份公司的5家代理發紅利,辦過戶交割及管理股票。
第一份股票年報編制發行
為使投資者更快捷、準確了解信息,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還創造了一個第一,就是編輯出版了《1988股票年報》。該年報主編是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副總經理闞治東;執筆人兼責任編輯是黃貴顯、強紀英、郭純。
1988年報主要內容是:匯總了飛樂等6家上市公司的總體概況和簡單的財務情況;當年股票市場走勢評述;靜安指數圖表等。這第一份年報的出版,受到股民的極大歡迎。
這份年報系列出版到1993年。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完善,這份首個系列的上市公司年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國務院首次發通知規范股份制
股份制試點的期間,某些企業片面強調1988年要搞什么由“承包年”轉向“股份年”的活動,任意提高股息率和分紅率,隨意低估國家資產。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采取穩妥試行的方針,以恢復股份經濟的聲譽和保證其順利發展。1987年3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股票、債券管理的通知》,這是中央高層首次正式頒布的一份規范股份制、股票的文件。
面對各地試行股份制一哄而起的苗頭,國家體改委及時制定了股份制試行的基本原則,即:(1)切實維護國家財產不受侵犯,不能化公為私或變相侵占國家財產,不準以任何方式把屬于國家的財產以股份的形式分到個人頭上;也不能以搞股份制為名,濫發多分股息和紅利,加劇消費基金膨脹。(2)入股自愿,股權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3)貫徹產業政策,促進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4)從實際情況出發,按統一試點辦法,逐步試行,不要刮風,防止一哄而起。有關部門(法律、稅務、銀行等部門)也準備制定配套的法規,以保證股份經濟秩序的正常化。
高層正式認可:股份制可以繼續試行
面對全國各地股份制的試點形勢,中央高層予以積極肯定。1987年3月25日召開了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在此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和支持地方、部門、企業之間實行生產要素的聯合,相互投資和相互參股,促使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
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改革中出現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國家控股和部門、地區、企業間參股以及個人入股,是社會主義企業財產的一種組織方式,可以繼續試行。”
1988年9月期間,中央主要領導在會見美國出版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和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時分別指出,實行國有股份占主導地位的股份制,我的感覺是,這條路子可能走得通,是很有希望的。企業方面的改革重點是轉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股份制。在中國實行股份制把產權明確,對國營企業的一個極大地改造。這個問題在中國已經討論了近3年,現在國內學術界認識大體趨于一致。所以可以說,在中國已大體上具備了推行股份制的條件。
就此,中國的股份制和股市步步為營,向前挺進。
一片忙亂:上交所匆忙開業
1990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交通銀行董事長李祥瑞(已經去世)為首任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管理處的尉文淵為總經理。
此時上交所的場地、設備等工作忙的一塌糊涂。2001年我去采訪尉文淵,他回憶說,11月他去上交所工地看,現場一片狼藉,根本沒有像樣的上交所雛形,照這個施工速度,開業遙遙無期,12月19日上交所根本不可能開業。尉文淵都絕望了,實在忍無可忍破口大罵。開業可以說是倉促上馬,亂得一塌糊涂,紅馬甲們也不懂電腦交易,也沒有實習,電腦交易簡單測試幾次,后臺股票如何過戶、結算根本就沒有完善,不像現在,搞個什么新品種上市,內部要反復測試。我們那時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二天正式交易時,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交易卡殼。結果還好,交易順利成功了。當時就憑年輕膽子大,現在想想都后怕,萬一搞砸了,怎么交代啊。
上交所管理部強紀英(已經去世)曾對我回憶說,當時時間緊迫,大家不計報酬,夜以繼日工作,沒有任何怨言。尉文淵看到我們大家拼命工作,幾次留下熱淚。12月18日,上交所工作人員統一的工作服剛送來,但是男同志的褲子連邊都沒有縫好,我們女同志趕緊加班給褲子縫邊,19日凌晨3點才縫完。睡了2小時后,我們趕緊起來,又趕緊打掃上交所的衛生。
金融時報駐上海記者站記者李濟生回憶說,12月18日全天到晚上,上交所開業進入倒計時,全體工作人員做最后的沖刺,當時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朱小華也在現場督戰。19日凌晨,大家去廚房吃飯,可惜僅剩的一個雞蛋和方便面了。大家饑不擇食,僅以方便面充饑吃得非常香,僅剩一個雞蛋在朱小華不知情的情況下讓給朱小華領導吃了。
凌晨3點,尉文淵、孫大淳(時任會員部負責人)和李濟生來到上交所門口眼望黃浦江長舒一口氣后就回到凌亂不堪的房間內睡覺。5點左右,尉文淵痛苦的叫聲驚醒了孫大淳和李濟生。他們起來一看,尉文淵腳腫起來像個饅頭。他們趕緊想盡各種辦法,包括請氣功大師來發功顯靈都無濟于事。天無絕人之路,此時,上交所清算部的經理徐士敏找來祖傳針灸大師虞雅琴,虞雅琴果然身手不凡,一針扎下去,尉文淵頓時好轉,可以站立起來了。在大家的攙扶下,走向敲鑼處準備敲鑼。
中國歷史應永久記住這一時刻——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鳴鑼開業。
上午9點,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朱镕基率上海高層領導汪道涵、黃菊、莊曉天、首任上交所理事長李祥瑞等出席了開業儀式。北京方面也派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劉鴻儒、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周道炯、周正慶、戴相龍、經叔平等領導參加開業儀式。(筆者注:劉鴻儒、周道炯、周正慶3人后來先后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中國香港派香港證交所主席利國偉、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徐國炯、香港貿發局主席鄧蓮如等參加開業儀式。其他外國來賓還有:新加坡證交所總裁林楚鵬;吉隆坡證交所總裁約瑟夫;東京證交所董事長川和弘。
朱镕基在開業典禮上致詞,他鏗鏘有力地、一字一句地講道:“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現在由中央批準正式成立了。我相信上海證券交易事業一定能夠健康發展。當然,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的證券交易市場方面還缺乏經驗,在探索、試驗過程中也可能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認真吸取世界各國發展證券市場的成功經驗,加強管理,完善法規,上海證券交易市場一定會越辦越好,一定能為上海的振興和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之后,朱镕基正式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他預祝,上交所開業大吉,生意興隆,發展順利。11點,李祥瑞理事長授權34歲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尉文淵敲鐘,尉文淵一記重槌,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的鐘聲。
而尉文淵本人由于幾個月過度緊張勞累,身體極度虛弱,當天清晨他腳也腫了無法走路,現借了一個45號鞋(他穿41號鞋)在二樓敲鑼處等待敲鑼,外邊的開業、揭牌儀式他都遺憾地沒有參加。尉文淵堅持敲鑼后,中午就病倒被送進了醫院,一個半月后出院。但是還拄著拐兩個多月身體和腳才徹底恢復。可見尉文淵為了上交所把自己的身體都置之度外。
當天在上交所上市的證券有30個品種,其中股票8只,國債5種、企業債券8種、金融債券9種。
當天上市的8只股票情況為:
(1)上海第一只股票——飛樂音響:以305元開盤,收盤價320元,上升4.92%;
(2)延中股票:以176.50元開盤,收盤數185.30元,上升4.99%;
(3)愛使股份:以193元開盤,收盤報193元,平盤;
(4)真空電子:以365.70元開盤,收盤報384元,上升5.00%;
(5)申華股票:以327.9元開盤,收盤報327.9元,平盤;
(6)飛樂股份;以323.50元開盤,收盤報323.50元,平盤;
(7)豫園商場:以470.70元開盤,將盤報470.70元,平盤;
(8)鳳凰化工:惟一一只外地股票,以250元開盤,收盤260元,上升4%。
當天做成第一筆交易的是申銀證券公司26歲的交易員郭純。開業前一天,申銀公司的總經理闞治東要求郭純必須做成第一筆交易。早上6點,有一個姓張的股民委托申銀公司買入真空電子股票40股,一個姓顧的股民委托申銀公司買入真空電子股票20股。11點上交所鑼聲敲響的瞬間,身穿紅馬甲16號的郭純如同運動員起跑一樣,立即將股民委托買入的單子迅速下單以365.70元買進,此時正好海通證券賣出自營的真空電子股票50股,電腦屏幕顯示成交。這一買一賣,中國股市的第一筆交易成功了。郭純無比興奮,立即去在委托單上蓋章確認。中國股市的第一筆交易由郭純完成了。而委托買入的第一人姓張,他如愿以償的買到了40股,而第二位姓顧的股民委托買入20股,最后只能滿足10股(當時規定1手1股,1股面值是100元)。
改革開放以來,沒有任何一件新生事物是一帆風順的,股份制、股票遭到的非議更甚。在新中國成立41年后,在即將進入20世紀最后10年的最后18天里,上交所的開業表明,股份制、股票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中國的改革開放邁出了歷史性最重要的一步。
1990年,中國主要媒體評出的當年十大事件中有:鄧小平辭去最后一個領導職務——中央軍委主席,亞運會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浦東,海灣危機,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辭職,14屆世界杯足球賽,等等,但是這些事件現在有的記憶猶新,有的可能早就忘記了。盡管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沒有記入當年的什么“幾大事件”,但歷史是公平公道的,時間才是衡量真正有歷史價值事件的標準。1990年十大事件當時沒記載上交所開業關系不大,20年以及今后若干年,人民記住、歷史記載就足夠了,這就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
遺憾的是:上交所開業當日,沒編制、發布上證綜指指數,這是一個失誤。因此上證指數從1990年12月19日至1991年7月14日是一個空白,造成歷史的遺憾。不過后來從理論上計算,上證指數開盤是96.05點,最高是99.98點,最低是95.79點,收盤價是99.98點。當天成交額是494311元。
12月19日,上交所風光開業了。但是隨之兩年里又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比如制訂完善各種規則問題、交易規范問題、電腦交易問題、后臺處理單據問題、股民的各種問題等。在上海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尉文淵的領導下,在上交所全體員工的努力下,上交所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步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上交所開業的幕后英雄
上交所風光無限的開業了,但是開業的背后還有很多無名英雄。中國股史不應該忘記他們。
1984年到1986年,時任上海市市長、市政府顧問的汪道涵(2005年逝世)非常支持股份制試點,他經常指導企業如何參與股份制的試點,數次參與股份制改革研討會。在上交所如何成立的具體問題上,汪道涵也曾多次找到上交所籌建小組的成員研究,汪道涵對上交所的順利開業功不可沒,后來汪道涵也參加了上交所的開業典禮。
上交所開業前需要完整的股東原始資料。2001年我去上海采訪得知,靜安證券部經理黃貴顯、胡瑞荃和業務員吳毓明等人作了大量工作。因為隨著股票業務的發展,必須有一套證券業務的核算辦法,他們每天做賬做得非常細,一筆都不能差。尤其給上交所要提供完整的原始資料,一分錢,一個股都不能差。他們經常晚上加班到12點鐘,業務員丈夫來看,我的夫人怎么還沒回來。有的業務員母親來看女兒,晚上那么晚,要領女兒回家了。他們很辛苦就是為了每天的賬不能差。結果,所有的股東資料賬很順利交給即將開業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上交所開業奠定了基礎。
試想,如果當時沒有一個原始資料信息的基礎,上交所開業就會遇到一些障礙。可以說,黃貴顯、胡瑞荃、吳毓明等前輩為上交所開業奠定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我們的老前輩在這里辛辛苦苦地運作,甘做幕后英雄,盡管他們沒有被邀請參加上交所的開業儀式,沒有到現場聆聽上交所開業的鑼聲,更沒有享受到鮮花和掌聲,但是中國股市的歷史應該記住他們,全國人民應該感謝他們。
另外,上交所股票交易采用無紙化的電腦交易也是費盡周折。剛開始,尉文淵他們去香港取經,以為香港的經紀人和紐交所一樣采用人工報單交易。結果到那里發現經紀人只是收集信息,股票交易是電腦交易,不是人工交易。于是他們回來也準備采用電腦交易。可是如何進行電腦交易,他們心里實在沒底。況且當時距離上交所開業只有4個月時間了。上交所也試圖請國際大電腦公司幫忙,但是國際大電腦公司感到時間太緊張并斷言:上交所在一年之內開展電腦交易不可能。
此時,尉文淵請來了深圳黎明電腦網絡公司的鄧一輝和上海財經大學的教師謝偉、張靖老師共商大計。鄧一輝實地考察后認為沒有問題。9月15日和上交所簽訂了合同。此時距離上交所開業只有90多天時間了,鄧一輝他們開始與時間賽跑夜以繼日地工作,吃喝就在上交所開業的所在地,累了就躺在冰冷的地上歇一會。11月,上海天氣很冷,鄧一輝他們來自深圳,沒有帶更多衣服,但是他們全然忘記了什么是寒冷。朱镕基市長還親自到施工現場檢查進度,慰問他們。功夫不負有心人,12月18日前夕,他們終于完成了任務。這一晚上,尉文淵他們都沒有睡覺,等待19日的來臨。鄧一輝也回憶說,這是中國股市交易第一次采用電腦交易,因為時間緊迫,電腦交易僅簡單測試了幾次。因此開業那天會不會發生電腦交易故障,我心里忐忑不安。當時那么多領導和嘉賓,還有眾多外國媒體,如果交易出問題,我們真是給國家丟人現眼啊。當鑼聲一響,我緊張的心快要窒息了。好在老天保佑,第一筆交易成功了,交易系統非常正常,現場隨即響起了熱烈掌聲和歡呼聲。我也隨著使勁鼓掌,眼淚差點奪眶而出。此時朱镕基市長面部表情也放松了許多(他也心懸一線),走到我面前緊緊握住我的手說,謝謝你們,這是新特區與老特區的成功合作。鄧一輝此時非常激動。
當上交所首日交易結束的鐘聲響起,鄧一輝和他的同事們流著激動的淚水緊緊擁抱在一起,大聲喊著:“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這幕情景,鄧一輝和他的同事們永生難忘。
上交所建立這套電腦交易系統僅花費200多萬元,為香港電腦交易耗資費用的2%,而且在這么短時間建成電腦交易系統,對此,當天開業,路透社記者認為行情造假。后來鄧一輝領著這位記者實地到電腦機房參觀后,這位外國記者才心服口服豎起大拇指佩服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有了這段豐富的實戰經歷,鄧一輝他們回到深圳,深圳市領導說,你們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啊。1991年7月,深交所也要開業了,趕緊給我們深圳也設計一套電腦交易系統。鄧一輝他們隨后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為深交所建成了證券電腦交易系統。
徐士敏當時是上交所清算部的經理,他是《上交所委托買賣證券資金專戶管理辦法》和的起草人,他設計了“委托買賣證券專戶”、“委托買賣證券資金專戶”的存折,編制了證券代碼。由于時間緊迫,上交所開業時僅有電腦交易委托系統,而資金清算和證券交割電腦程序運算是否準確,清算部心里沒底。當時實行的是T+3,為萬無一失,徐士敏決定自己親自手算,他連續3天都是在晚上7點開始到凌晨3點(早上8點30分還要上班)采用手工一筆一筆計算,最后和計算機核對無誤后他才放心。后來清算部才正式采用了電腦資金清算和證券交割。
上交所股票買賣委托當時采用了電腦交易,但是股票交割還是股票實物交割。所以每天14點,上交所清算部就十分忙碌,股民背著各種書包裝滿股票來到清算部,買賣雙方進行實物股票交割過戶,清算部也存有幾麻袋的股票,這樣做又麻煩又不安全還容易產生賣空。此時徐士敏受到深交所無紙化股票交割的啟發,建議上交所實行股票賬戶記賬的辦法,實行無紙化交割。1991年7月1日,上交所正式實行了股票賬戶記賬,實物股票交割徹底告別了上交所。
(摘自即將出版的《中國股市風云檔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