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終有一天會被識破、過時,而技術卻終會站在至高無上的高度。目前,無論各方描述的鋰電池行業的前景多么美好,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這一春天也終究是遙遙無期。
在鐵礦石談判中,被全球三大礦山企業逼入困境的中國鋼企正通過海外收購方式尋得出路。武鋼、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等均通過股權交割或直接收購等方式成功獲得資源,也意味著對產業鏈上游資源的掌握。而在始于今年8月下旬發生的全球最大鉀肥收購案中,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不惜390億美元逼宮、收購加拿大鉀肥,更使得全球資源的爭奪戰日趨白熱化。
中國企業的海外鐵礦石資源收購案再次證明資源的重要性。但占有資源是否意味著掌控了行業話語權?眼下,在國家對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的支撐下,“瘋狂的鋰電”大戲正在上演,表面繁榮的背后實則是產業陷阱,政府、行業和企業如何自律,這不得不深度牽引社會各界炙熱的關注目光。
“鋰電股”集體發飆
鋰是自然界中最輕的金屬,有“工業味精”的美譽,它的存在形態在自然界有兩種,一種是鹽湖資源,第二種是礦山資源,在鹽湖資源當中,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南美、北美和亞洲,世界上鹽湖資源儲量最大的要數玻利維亞了,占到全球的42%,智利占34%,阿根廷占12%,中國占12%;而在礦山資源中,鋰資源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中國和部分的非洲地區。
2002年以來,鋰的下游需求開始悄然發生變化,這其中以電池領域對鋰的需求增長最為引人注目。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全球的移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電子設備行業對于鋰電池的需求使得電子設備行業一舉躋身鋰的四大下游用戶之一。實際上,如果僅僅依靠“工業味精”效應和電子設備行業,還并不足以讓鋰成為市場上最受關注的明星金屬,但金融危機后,新能源汽車的備受重視,以及大容量動力電池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鋰行業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股市刮起了一股“鋰電”瘋,凡是跟鋰電池沾邊的股票全被爆炒,成為了股市最耀眼的明星。
截至今年8月底,主營手機電池的德賽股市收盤報33.56元/股,累計漲幅達213.94%。整個上半年,德賽電池收入4.67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凈利潤2271萬元,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虧損1580萬元,去年全年凈利潤則虧損3564萬元。
7月6日,成飛集成公布一份擬增資進入鋰電池行業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引起成飛集成股票的飆漲。公司股票連續三天封漲停,以至于公司于7月9日不得不停牌一個小時。然而,當天復牌后,股價繼續漲停,短短兩個月,上漲了313.69%。
隨后,佛山照明、佛塑股份、動力源及振華科技等集體跟進,而整個鋰電板塊平均漲幅超過90%。自此,“鋰電股”集體發飆,因而也引起了監管層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資本炒作的背后
股市憑啥“沾鋰便漲”?原因顯而易見。
去年12月底,溫家寶總理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新能源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受關注程度日漸增強。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人士向媒體透露,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已經出爐,正等待最終定稿并上報國務院批準。在這份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草案中,純電動車成為我國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政府計劃投入1000億元力爭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和市場規模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不少地方政府把新能源汽車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等一系列動作,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些跡象讓市場看到了隱藏其中的無限“錢景”,各大汽車制造企業也視“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商業化”為公司的燃眉之急。
同樣,沃爾沃將新能源押寶在了電動車領域,2010年到2012年,沃爾沃將重點放在Plug-in hybrid上,首款Plug-in hybrid車型將于2012年將上市。奇瑞汽車日前則與深圳康美特科技有限公司簽下10億元的合作協議,共同出資研發新能源客車項目。
在筆者看來,在“低碳”、“節能”的時代大背景下,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電動車行業勢必迎來飛速發展,而電池作為電動車的重要部件,必將成為整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梢哉f,誰掌握了此項資源與技術,誰或許就將掌握整個行業的市場話語權。但從目前的行業情況看來,企業對資源占有的認識高度遠遠超過了對技術的認識。所以,筆者更認同外界評價瘋長的鋰電股為“概念炒作”。
而概念炒作之下的鋰電池背后,到底有些什么值得我們思索呢?
在探尋鋰電池瘋狂炒作的現象之前,我們不得不首先關注一下我國電池行業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電池行業重點在手機電池領域。手機鋰電池生產門檻低,啟動資金小,技術水平低,也造成了市場的激烈競爭,攪局現象嚴重。在技術層面,雖然鋰電池在手機、數碼相機方面的應用已然成熟,但里面還存有一個問題,即一塊手機電池的容量只有一瓦時,也就是說,容量的突破為鋰電池在電動車的應用方面提出了不小的難題。而近期火爆的鋰電池概念,就是針對電動車使用的大容量鋰電池,這類電池不僅前期研發成本非常高,對資金、技術的要求也都非常高。
另外,隨著低碳經濟逐漸升溫,作為產業重要戰略地位的鋰資源也被各國重視?!澳壳拔覈奈鞑氐貐^儲有大量鋰,但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其儲量遠遠不能達到市場需求量。屆時,鋰的價格必定會飆升,將會給鋰電池廠家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而鋰電的上游關鍵原材料碳酸鋰,目前還處于國外企業寡頭壟斷的格局中?!敝袊姵毓I協會秘書長劉家新如是表示。
在技術難題與資源緊缺的雙重壓力下,中國鋰電企業是否已經找到突破口?筆者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鋰電池的概念炒作要遠遠大于其對技術與資源占有的追求。
此外,由于國家政策的影響,各地紛紛上馬鋰電池項目,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鋰電池行業的市場競爭,造成了一種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市場供大于求,最后必將導致行業的混亂。
究竟是誰的概念?
全球鋰電池產業目前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國和韓國三個國家。
日本最早實現鋰電池商用化。2000年以前,全球鋰電的生產基本被日本壟斷。時至今日,全球仍有近67%的鋰電池材料在日本生產,中國與其他亞洲地區近分別占19%與14%。隨著中國、韓國的鋰電池制造技術的開發和提升,日本鋰電池出貨量比例逐漸降低,中國和韓國的比例逐漸增加。
筆者認為,對于國內鋰電池概念股的定義,或許無可厚非,但這一概念決不可加在全球整個鋰電池行業。擁有專利與技術的日韓企業,對鋰把弄的是實力,絕不像很多的中國企業僅僅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面。
而在綜合技術實力上,日、韓企業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中國企業雖大但不強,落后日本大約2-3年時間。
這2-3年的時間,能否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下,實現中國企業的快速趕超?答案現在仍是未知數。原因很簡單,產業政策雖然勾畫出了一幅蓬勃的產業發展圖景,但中國的鋰電企業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而又無奈的問題:缺乏核心技術專利。
目前,鋰電生產技術中的多數核心技術專利仍專屬于國外。這像懸在中國鋰電池企業頸上的一把利劍,中國企業如今紛紛大張旗鼓地投身于鋰電池行業,今后一旦發生專利糾紛,其投入和努力很可能瞬間化為外企的“嫁衣”。對于某些企業來講,DVD專利曾經的慘痛一幕留給我們的教訓,直到今天應該還留有陣痛吧。
切莫重蹈覆轍
這次國內鋰電池瘋狂亂象的背后,再次顯露出中國企業急功近利、無長期戰略規劃的作風。
鋰電池作為高成長的行業,其產業鏈中,對于隔膜技術的要求較高,盡管鋰電池企業盈利空間較大,但其入門門檻也高,企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保障才能支撐其產業的長久發展,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在技術掌握上都存在著短板,依賴進口的現象十分嚴重。
自此,技術上的不足與瘋狂的炒作形成了鮮明對比。一路狂升的股票、短期豐厚的利潤,是否已經完全沖昏了“沾鋰”概念企業的頭腦?“市場巨大風險已現,再不懸崖勒馬,肯定出事。”一直從事公司風險管理研究的律師李軍毫不諱言,“現在,全國的鋰電池項目一窩蜂似的上馬,產能過剩的風險也就來了,而二級市場投資者追捧鋰電池概念股,存在著股價高估的風險,表面看似繁榮、熱鬧,但降溫后終將顯現出其金屬特有的冷酷、猙獰一面,到時候,套牢者恐怕將不在少數。”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家電行業的發展,從來不乏由于缺少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從而使企業時時處于跟隨狀態的案例,而跟隨狀態下的盲目發展,必將造成行業間無休止的價格戰,最終,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企業從中得利,不但收獲了技術,更從市場中搶得了大塊肥肉,而在一輪又一輪的無序競爭當中,死去的大批中國品牌更是讓人深感惋惜。
如今,家電行業已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家電行業的“覆轍”也給國內各行業敲響了警鐘。而鋰電池行業在此時卻上演了一幕瘋狂概念的大戲,這不禁讓人心存憂慮。
行業破局迫在眉睫
有人曾對鋰電池是否是真的低碳產品產生過懷疑,其理由為:鋰電池需要充的電為交流電,而我國的交流電現在還以火力發電為主,火力發電過程中煤的燃燒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鋰電池使用前已“制造”了碳排放。
但筆者認為,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也已應用甚廣,且技術也日益成熟,代替火力發電的日子不會太久遠,鋰電池這一產業的未來趨勢終會是走低碳之路。所以,如何在這一產業大潮中占得先機,實現國內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在全球的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目前要考慮的最主要問題。
實際上,作為一項新興產業,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家所處的起跑線距離都不是很遠,雖然日韓在這方面占有領先優勢,但中國的企業也并非沒有突破口,在手機電池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正是研發鋰電池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的企業不應對此視而不見?!爸挥性诤诵募夹g上取得話語權,才不會受制于人?!敝袊畲蟮匿囯x子電池供應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說。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韓作樑認為,作為資源需求型行業,中國鋰資源的大量儲備為企業提供了先天機會,中國的企業應該加大對這一方面的控制。再加上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可謂是天時、地利。只要企業在技術領域狠下功夫,彌補短處,鋰電行業必將會獲得蓬勃的可持續性發展。
概念終有一天會被識破,過時,而技術卻終會站在至高無上的高度。目前,無論各方描述的鋰電池行業的前景多么美好,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這一春天也終究是遙遙無期。
而核心技術開發屬于典型的戰略性投資,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持。中國鋰電池企業在這次機遇面前,需要有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拋卻急功近利、不做長遠打算的弊病,否則,吃到的必將是一顆受制于人的苦果。而這將是一個復雜、長期、高投資的解決過程,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過程,中國的鋰電池廠商必須提前做好戰略準備,堅持打持久戰,同時加強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儲備,惟有如此,方可致遠。
(作者為財經獨立評論員、品牌整合營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