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20時30分,上海世博會閉幕式上,伴隨著悠揚的國際展覽局曲聲,懷著和人們同樣的萬般激動與留戀的心情,溫家寶總理宣布歷時184天的上海世博會圓滿閉幕。但,隨著《上海宣言》的誕生,隨著溫家寶總理寓意深遠的講話,隨著“10月31日”定為“世界城市日”的倡議,隨著世博會博物館的籌建,上海世博會將永無落幕!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還只是剛剛揭開篇章。
上海世博會助推了全球“城市化”的進展
自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以來,世界博覽會已經走過159年的歷程。從誕生之日起,世博會就成為展示人類文明成果、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舞臺。蒸汽機、電燈、汽車、飛機、電話、電影、煤氣灶、計算機、機器人、航天器等無數改變人類進程的發明創造,都借助了世博會這一重要舞臺,得以展示,得以傳播。度假村、俱樂部、主題公園、百貨商店、自動售貨機以及碳酸飲料、漢堡包、炸雞腿和披薩等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設施,也都借助了世博會這一重要舞臺,獲得啟示,獲得成果。世博會集中展示著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同時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一個半世紀以來,無論人類社會發生著怎樣的變化,歷屆世博會都有著一個不變的靈魂,就是開闊世人的眼界,啟迪人們的心智,為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遺產。如若說以前的世博會都是通過一項項科技發明、一件件文明創意體現著她的靈魂,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則是全方位從精神和理性的高度,體現著自己的靈魂。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時,才能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才能永久傳承。上海世博會“充分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當代文明成就,匯集了人類探索城市發展的共同智慧,創造了多項世博會的新紀錄,譜寫了世界博覽史的輝煌篇章。”
上海世博會是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在大城市的中心區成功舉辦的世博盛會。在184天中,上海世博會累計接待參觀者7308.4萬人次;接待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貴賓101批;園內設休息座凳11萬個座位;飲水點117處共1854個直飲龍頭;設置1.1萬個廁位;高溫季節向游客發放1800萬把清涼扇;新聞中心共接待了18.6萬人次的中外記者;園區志愿者共79965名,提供4.6億人次的服務……這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數字,充分顯示著東道主中國的強大、富有、熱情和文明。
而閉幕式上溫總理的講話,更為以上的顯示越加重重地抹上了一筆,向世人充分顯現著今日中國的敢于承擔、能夠承擔、不畏威強、坦然走自主創新強國之路的大國形象。同時,對全中國人民明確指出在上海世博精彩轉身之后應該想什么,應該做怎么。溫總理說,上海世博會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一次向世界學習的良好機會。“一日觀世博,勝讀十年書。”走進世博的場館,不僅飽覽了各國的美麗景觀和奇珍異寶,也領略了各國的燦爛文化和風土人情,這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和震撼是電視和書本都無法比擬的。世博會也是各國綜合國力的展示,在這里,既看到了別人的長處,又發現了自己的差距。只有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才能躋身于世界先進之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加堅定了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和開放兼容的道路,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深化同各國的互利合作,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針對伴隨“城市化”而來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城市貧困、文化沖突等全球性難題,《上海宣言》形成共識,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追求引領城市發展。我們高度認同,必須重新審視城市化過程中人、城市與地球家園的關系。我們一致認為,通過創新來建設和諧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之道。
《上海宣言》達成一致,和諧城市,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滿活力的城市生命體;和諧城市,應該是生態環境友好、經濟集約高效、社會公平和睦的城市綜合體。我們相信,這樣的和諧城市是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有效途徑。
《上海宣言》提出倡議:創造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建設智能便捷的信息社會,培育開放共享的多元文化,構筑親睦友善的宜居社區,促進均衡協調的城鄉關系。
《上海宣言》呼吁,認真總結上海世博會展覽展示、論壇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思想成果,匯集各國城市發展的寶貴經驗和人類探索城市發展的共同智慧,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與廣大民眾共同交流,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建設和管理經驗。
“城市化”促逼中國的政治體制加快改革
為了承辦上海世博會,中國人民爭取了8年。為了跟上世界步伐,中國人民奮斗了30年。改革開放的核心目標,就是讓中國更富強,讓廣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當前,中國快速地富起來了,快速地進入了城市化和工業化時代。同時,發達國家百余年來逐漸遇到的“城市化”必然發生的考驗與難題,也極其快速地一股腦堆在了中國執政者與百姓的面前。應接不暇之程度,令人聯想起一位“老三屆”的形容,“少年時沒的吃,餓成肝炎。眼下吃嘛有嘛,又得脂肪肝了。”當前在我們中國“城市化”中顯現出來的“消化不良”,多屬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問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已經對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城市化進程,形成很大的制約作用。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將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這就是要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中央的決策是正確的,是從眾多實際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回顧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中爆發出的一系列不和諧聲音,無一不摻加著體制的弊端。這些弊端,在一定范圍內將中央的精神唱走了調,在一定程度上將本是為民的好事變成了罪惡,使“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固有的名詞總與令人膽戰心驚的現象相伴。
例如,“舊城改造”及“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總相伴著隨意拆建。
近年來,全國所有的城鎮,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無一不是隨處可見涂著白圈的“拆”字,到處可見吊車聳立,工地遍布。筆者去年曾懷著十年前美好的回憶來到春城昆明,卻見幾乎全城的地面一下子全部掀起,到處烏煙瘴氣,滿眼坑坑洼洼。也曾奢望,“不破不立”,很快也會像發達國家那樣“城市中見不到露天黃土”。而事實卻是,永遠不可再見的是許多文物古跡,永不停息的是拆了建建了拆。據說,全國在“舊城改造”名目下,已經無可挽回地毀掉了3萬多處古跡。這些躲過戰火轟炸躲過自然災害的寶貴遺產,卻躲不過官僚的紅頭文件、躲不過被利益驅使的罪惡鏟車。拆了舊城才有空間建新的,在拆拆建建之中,決策者可以快速地獲得政績,經商者可以快速地攫取財富,手段高超者則可以政績與財富兼得。
隨之而來的是爭先恐后地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但,什么才是“國際化大都市”?仍然是浮于形式的理解,仍然要與“政績”和“聚財”掛鉤。于是,東西南北,千城一面,大廣場,大高樓。最糟糕的是,“一個將軍一個令”,隨著領導層的不斷變換,新城的規劃也在不斷變化。于是,頻頻出現剛建不久的大樓被炸掉、剛通行的公路改綠地等勞命傷財的怪事。
再加上多頭管理及監管無力,揮霍掉的又豈止是資源。筆者家門前一條便道就總不得消停,埋電纜的剛刨開填上,安水管的又來刨開填上,接下來管天然氣的、管電話線的……你走他來,絡繹不絕。刨開創了GDP,填上又創了GDP。在暫短的平整期,又反復地鋪瓷磚。先是鋪上鮮亮的大塊瓷磚,不想落上浮土尤其是遇上雨雪,竟然滑得使路人不敢落步,老人們寧可在行車道上躲避著來往車輛,也不敢走上必會滑倒的便道。好在不知是體恤民情還是找到市場,鮮亮的瓷磚不久就被鏟掉了。接下來,大塊轉、小塊磚、正方的、長方的、仿古的、多色的……又是永不停息的鏟了貼貼了鏟。鏟了創了GDP,貼上又創了GDP。
不正確的政績考核標準,不科學的GDP統計方式,“人制”代替法治的社會機制,正是造成隨意拆建的推手。五中全會公報對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提法,顯著變化之一是“國民生產總值”或者“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DP”相關字眼首次沒有出現。可真英明呀!
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的是中國的戰國銅車馬、沙拉的雅典納神像、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傳世之座、丹麥的小美人魚、塞舌爾的亞達伯拉象。就連美國也展現的是樸實的百姓生活。由此可見,“千城一面”絕不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實質,每個城市的形成都是在自己特有的時代背景下,帶有自己的特點而成立、而延續。他們各自的特色在他們自己的“后花園”。我們有幸挖開“漢墓群”、“三星堆”等等眾多古跡,能夠得到祖先留下的智慧與財富,設想一下,我們的后代,能從我們留下的痕跡里挖出什么?大概只能挖出無窮的建筑垃圾。發達國家的城市能百年不變樣,我們的城市卻總是“日新月異”。
例如,緩解城市交通堵塞以及節能減排總相伴著加大等級差異轉嫁平民百姓。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隨著人民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堵塞了,臨城高速不通了。京都變成了“京堵”,周邊高速成為了“停車場”。許多高人紛紛支招,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難題沒見解決,“干群矛盾”卻見加大。早已實行“限號”的北京,車輛卻見增不見減。京城的主體是國家、市級機關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了不影響用車,“只得”再多買車,本來擁有一輛車的待遇,結果變成擁有兩輛車。能夠被限行的只限于少量的私家車。
于是那些高人又出招了:“加大車牌稅”、“狂漲油價”、“控制私家車進城”、“增加存車費”……招招是公車不怕、私車憤怒的道術。
“公車改制”的呼聲已久,卻只聞風聲響不見雨點來,大概是運動員及裁判員集一身的緣故吧。
“公交車道”只在臨近站臺才能專用;環路進口、出口處車輛反復交錯;遠比歐美寬的路卻遠比人家堵;軍車警車橫沖直撞的特權;對紅燈的無視……全民的法制觀念需要加強,公路布局需要科學實際,來不得半點主觀、浮躁。管理現代化城市交通,需要現代化的社會體制。
例如,“農民進城”總相伴著“綁架農民”。
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通常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的過程。城市化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每年中央都把“一號文件”定位于指導農業農村工作,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推進城鎮化的總綱領。“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一號文件強調,2010年的農業農村工作,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文件指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補充耕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在縣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使用,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主要用于產業集聚發展,方便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是正確的,是順應世界潮流的。但是,城鎮化歷程,農民進城,需要由農民自愿和自由地選擇,不應是強制性地推進。事實卻偏偏是,由于機制的弊端、由于習慣發號施令,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會保障”、“對退出宅基地每畝補助幾十萬元”等五花八門的政策,使農民們產生不少“硬傷”,大有被“綁架”的感覺。硬逼著農民離開祖屋住進樓房,農具沒處放,畜禽不能養,生計被打亂。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城后生活成本大大提高,沒有相應的謀生手段,難以生存。同時,城鎮中“土著族”的工作崗位與社會福利也受到極大地沖擊,深感危機。與“施恩者”的初衷相反,竟然出現農民根本不愿“農轉非”以及公務員固守農村戶口等現象。他們從征地的官員與商人做法中,看到了高昂的土地溢價。征得農民土地的“成效”是,地方政府手中又有土地“資源了”,又可以創造新的GDP了,更甭說土地收入中還會有一部分,能夠“培養”出貪官與奸商。其中緣由仍然是土地使用與監管體制存在弊端。
“城市化”要求民眾培養“城市心態”
影響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因素,有體制問題,有執政者的能力問題,也有民眾百姓的素質問題。隨著農民地位的提高,人們幾乎不能再提“小農意識”。可“小農意識”又確實很普遍,它帶來的效應,嚴重干擾著城市化的進展。
“電器下鄉”中,銷售人員早已有了經驗:村長喜歡什么牌子,幾乎全村都會買這個牌子。攀比從眾就是“小農意識”的表現之一。
你建高樓,我就要建更高的樓,你建廣場,我就要建更大的廣場。執政者也免不了“小農意識”。
不談“權錢結合”的腐敗,單單看表面現象,“一朝權在手”,對下喝三喝四,盛氣臨人;對上低三下四,唯命必從。將違反法規、搞特殊當成本事大、靠山硬。
在城市化的一切事項中,都可以有特例,只要有“大人物”發話。所以,“公(攻)關”成了企業中必設的崗位。只顧眼前的利益,只顧自己的利益,習慣搞些“自由主義”的小動作,正屬“小農意識”的習俗。
城市化要求講衛生、講環保、講禮貌、講遵紀守法。這是最起碼的城市心態。對城市公民,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對進城的農民也要加強城市公德教育。在日本,即使收垃圾的工人,都要穿戴整潔。看看我們,即使在北京上海的街頭,都隨時可見衣衫不整的民工,扛著鐵锨大喊大叫,或是一身泥土在公交車上擠來擠去。
人們隨手采摘綠化帶的花草、故意損壞街頭的座椅,骯臟的公廁、雜亂的街道……即使全國人都進了城,也不能算實現城市化。
所以說,城市化的過程,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社會體制改革的過程、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也是全國人民思想道德大提高的過程。
上海世博會期間,世界各國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設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發展理念,探討新的、更好的人類居住、生活、工作模式,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留下一份豐厚的精神遺產。上海世博會是送到中國人民身邊的“大課堂”和“活教材”,它使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如何培養“城市心態”,加快祖國城市化進程,更好地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