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氣爽,豐收的大地,充滿希望。
2010年10月18日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是一次有偉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大會,因為她作出了“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論斷,描繪出一個國家的發展藍圖,一個民族的富強夢想。全會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民生,鮮明地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從國富到民富,民富國更強的美麗畫卷。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恰好處于21世紀前兩個10年的交匯點,前一個10年實現了富國、強國,繼往開來的10年將要著重富民、強國。這使我們想到8年前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論斷,繼而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到3年前黨的十七大重申此論斷,再到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號召全黨繼續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決策部署的系統性、科學性。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這個科學論斷,充分表明了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貫徹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規劃是第一個戰略發展“規劃”(以前都是叫“計劃”),全黨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使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經過5年努力,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隆重舉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抗擊地震、罕見大旱、泥石流頻發等嚴重自然災害,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今天,一個有相當實力、有巨大發展潛力,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屹立在世界之林。
我們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過度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不夠協調、不太平衡、不可持續、社會分配不盡合理、貧富差距拉大等深層次問題,一些發展中的社會矛盾與不和諧因素也凸顯出來,到了應該著力解決,也有條件、有能力、有辦法解決的時候。
當前,世界經濟和政治出現新的大調整。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在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合理分配財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取得明顯進步。
科學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發展的“源泉”與“核動力”。制約我國發展的關鍵是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的整體效率及競爭力處于世界中游偏下水平,在創新競爭力方面落后于美國、歐盟,也差于日本、韓國。我國雖然人口眾多,人力資源基數很大,勞動力數量巨大,但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大量的人無活干與大量的活無人干的現象同時存在,就是有技術的人員、工程師、科學家很少,在人口中比例很低,高端人才指數僅為美國的1/12。差距過大,需要在技術創新、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付出特別的努力,尋求大的突破。我國是一個歷經磨難、飽經滄桑的古老大國,我們曾經有過無與倫比的輝煌,對人類做出過極大貢獻,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道上闊步前進,取得了世所公認的成就。但是,我們創新的外部環境無法與日韓等國相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是封鎖、限制加打壓,他們需要中國的大市場,需要中國人用血汗養活他們,但不希望中國是一個可以與他們比肩的強國,更不想看到中國的發展超過他們。100多年前,西方發達國家曾經合伙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搶劫金銀財寶,100年后,他們的后代仍然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新中國出現,視中國為威脅,千方百計企圖扼制中國的發展。所以,中國要走創新型道路。前路充滿崎嶇與艱險,必須在尋求對外合作的同時,更要立足于自強不息,立足于自力更生,立足于自主創新,立足于13億消費者。穩步擴大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就是以擴大普遍人民群眾消費為重點,以富民來拉動內需,讓他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有能力花費,增強合理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擴大投資、擴大出口規模拉動,向依靠國內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支撐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就是科學發展。
隨著“十二五”宏偉藍圖的展開,“包容性增長”這一新名詞,進入了人們的心靈。“包容性增長”成了“十二五”的主題詞。2009年11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2010年9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再次提出并闡述了“包容性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容性增長”的核心內容是: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鞍菪栽鲩L”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包容性增長”尋求的目標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增長”的要素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等。
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和矛盾入手,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以及價值觀的先進化和多元化。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公平正義。
在新形勢下,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改變,和平、發展、合作的當今世界主題沒有改變。我們國內環境中一個突出的大趨勢,就是我們由中等偏下收入的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進的速度在加快。國內與國際、內政與外交緊密聯系,雙向互動,因此我們必須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劇變的發展趨勢,做到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內外兼顧、趨利避害,把握發展方向,用好發展機遇,創造發展條件,掌握發展全局,不斷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利益與利害共同體??萍紕撔抡谠杏碌耐黄疲瑖@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發展要素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例如加快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勞動力轉移問題,就是一大難題。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使2.3億農民成為非農業勞動力,他們中有1億多人“就業在城市,戶口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賺錢在城市,保障在農村”,不完全的城鎮化增加了社會矛盾,也要用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解決。
中央要求我們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我們過去常用、好用、管用的工作方式方法現在可能不好用、不管用,也不能用了,需要結合本省、本市、本地區、本縣、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創造新的方式方法。
黨中央指明了機遇,也指引我們走向勝利的道路與方向。有了機遇有了方向,就有了取得發展進步的前提條件,關鍵是如何干!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如何抓住機遇,根據自己的條件創造性地發展,這就看一個領導干部的本事了。如果只是叫好,只是層層傳達,那么就很可能喪失機遇。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大力發揚真抓實干精神,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一個主政一方的領導者要有思想、有創見,頭腦清醒,獨立思考,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按照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做規劃、求發展,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創新發展模式,切實提高發展質量,日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地區,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30年中創造了輝煌,也取得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如何發展,怎樣創造新的輝煌,還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辦法,勇于探索,開拓前進。深圳如此,其它地方,如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黃渤海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經濟發展,也應如此。比如我們本期報道的煙臺市。
煙臺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明朝為加強海防,在芝罘建“烽火臺”,又叫“狼煙臺”,煙臺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改革開放以來,煙臺結合當地實情,形成了汽車、手機、電腦、船舶等優勢產業;葡萄酒、現代化工、核電、黃金等特色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科技、航天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煙臺的領導者們深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因為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在關鍵技術領域整體落后的國家就不會強大,地區也不會繁榮昌盛,所以煙臺在發展中特別注意創新,特別注重自主知識產權,努力創建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儲備“核動力”。他們牢記煙臺是京津的“咽喉”,外國列強過去靠洋槍洋炮侵略中國,現在又靠知識產權打壓中國,煙臺又是中國的“風口浪尖”。與煙臺隔海相望的“鄰居”,曾以1894年的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人的現代化夢想,又以1937年的侵華戰爭,打破了中國人的現代化夢想,時至今日仍然不斷制造事端,企圖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我們一定要清醒,不能再讓他們得逞!我們要有緊迫感,要有危機感,因為在我們發展的新征途中,既有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有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風險和挑戰。我們要以創新之火,讓狼煙遠去!
現代化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協調前進的過程,尤其是文化,她是記錄文明的符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中華文明史50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多民族的文化以及中外交流融合,從政治體制、禮儀器物、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諸多方面都與文化密不可分。我們可以說“社會的問題在經濟、經濟的問題在文化、文化的問題在教育、教育的問題在文化”,這是一個以文化為軸的循環。我們知道,中國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有陽剛的四合院,也有婉約的小橋流水,都是文化符號,借口發展經濟,在現代化建設中很多古建被拆了,留下永遠的遺憾,我們的官員再也不要干只要一時政績而丟失自己文化傳統的蠢事了。這次中央五中全會再也沒提GDP,“張書記蓋、李書記拆、王書記上臺再重來”的怪現象該少些了,這是國家的大幸,傳統文化的大幸。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歷史充分證明:抓住機遇,才能獲得主動;用好機遇,才能贏得未來。
未來屬于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