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不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一旦進入人才市場,一樣要面臨嚴酷的挑選和激烈的競爭。一方面是用人單位埋怨招不到合適的畢業生,一方面是畢業生抱怨就業太難。什么樣的人才才是企業需要的?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據調查顯示,企業最期待新員工具有以下六大素質:
一是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國內外企業都非常重視的一項傳統品質。現在,很多企業在新員工入職培訓的時候,都會增加團隊模擬實務訓練的比重,為新員工安排野外生存體驗或軍訓,期待他們能在真實環境下培養和體現集體觀念以及相互信賴的團隊精神。如果新員工在這些環節表現不佳,是有可能在試用期就被辭退的。
二是抗壓能力。大多數企業都希望新員工能夠忍受出差、加班、緊急任務以及具備在各種重要場合下完成任務的能力。因此,不少企業在招聘員工時,都會有素質測評、心理問卷、面試考察這一招聘面試環節,以此來考察求職者的抗壓能力。對于愛好游泳、登山等體育運動的求職者格外青睞,認為只有具備強健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之余排遣壓力。
三是實際經驗。相比有過工作經歷的求職者,畢業生在經驗上并不占優勢。但現在的企業大都愿意接收實習生,希望通過實習,達到相互了解的目的。符合用人條件和標準的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簽訂就業合同的比例并不在少數。
部分企業為了爭奪人才,已經開始在大學校園開展各類培訓項目。他們招聘應屆畢業生,并在畢業之前為其提供一系列實習機會,使畢業生們能將所學課程與實際工作完美結合。參加這類培訓項目的畢業生,不僅能夠對專業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還可以獲得難得的實際工作經驗。畢業生有實際經驗并能獲得實習單位的良好評價,求職成功概率比沒有實際經驗的畢業生高得多。
四是學習能力。企業在聘用新員工后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上崗培訓(包含企業制度、企業文化、崗位技能、工作態度等),但企業最渴求的是招聘過來就能立即上崗或通過短期培訓就具備上崗資格的畢業生。畢竟企業不是學校,要更多地考慮培訓的成本。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沒有耐心培養“菜鳥”畢業生的。眼高手低、中看不中用的學生,絕對不會受到企業歡迎。
因此,畢業生必須具備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能力,沒有學習力的畢業生,即使成為企業的新員工,一旦自身的能力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最終也會被淘汰出局。
五是職業期望。我國的高學歷人才不是總量太多,而是相對過剩。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人才濟濟,中西部城市卻乏人問津;財務會計、文秘等“通才”相對過剩,而高新技術、高級管理等“專才”卻嚴重緊缺。高學歷人才一方面可以嘗試去中西部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如果不是緊俏“專才”,不妨適當降低自己的薪水、職位要求,以免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六是角色轉換。從學生轉變成“職業人”,猶如從蛹化蝶的一場蛻變。以前是學生,除了學習以外,在人格上的自由度是很高的,可以以自己為中心,老師和父母都是為“我”好,整個世界圍著“我”轉。到了單位,要轉變成以單位為中心,以上司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畢業生必須增強忍耐力,從心理上完成這個轉變,才能成為真正成熟的職場人。
(作者簡介:黃劍黎,MBA工商管理碩士、資深人力資源專家、M管理模式創立人、高級職業指導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廣西西南人才市場、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
藍金思,EMBA工商管理碩士,資深人力資源專家,高級職業指導師,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高級心理咨詢師,廣西西南人才市場、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