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中,十大“重大政策”提出了未來10年人才工作的宏觀舉措。其中,有兩大政策直接涉及了人才流動:實施引導人才向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流動政策;實施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合理流動政策。
在人才規劃綱要的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等方面,也多處提到要破除人才流動障礙,形成充滿活力的流動機制,讓人才結構走向合理。“關于人才流動,在這次規劃綱要中是一個人才開發運行層面的問題。綱要當中有四句話: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人才自主擇業”。參與編制人才規劃綱要的武漢工程大學副校長桂昭明說。
讓人才真正流動起來,是讓人才結構不斷走向合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參與編制人才規劃綱要的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說,“制定人才規劃綱要的出發點是優化人才結構”,具體地說,除了要促進人才流動,形成合理布局,還要調整產業結構,讓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趨于同步。
在參與編制人才規劃綱要的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看來,目前,我國的人才結構尚不合理。他舉例說,中小學中具有專科學歷的教師比例,農村比城市低28%~38%;在農村大約每1000人中才有一個鄉村醫生。人才規劃綱要在序言中提到的“人才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等問題說明了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
楊偉民分析說,前段時間同時出現的“就業難”與“用工荒”矛盾現象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才結構存在的問題。“從根源上講,出現這一問題,原因在于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出現了不匹配的情況。我們的生產能力在這兒放著,但是人沒有跟進。另外,培養的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我們沒有那方面的生產能力,所以他就沒有就業崗位。”楊偉民說。
要讓人才結構趨于合理,優化人才流動機制十分重要。桂昭明列舉了一組數字:從2000年到2006年,把中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流出人才與流入人才數量相比,凈流入東部地區是913萬,中部地區4萬,西部地區負13萬;絕對流出數,西部地區接近100萬。間接反映出人才流動不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