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妥善解決就業問題尤為重要。黨和政府已明確提出,擴大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力氣,千方百計做好擴大就業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然而要實現“促就業,保民生”的目標,必須破解三大就業難題——
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
截至2009年底,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單一、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原因,他們的就業面臨著特殊困難。必須給農民工更多的關懷、支持和鼓勵,切實幫助他們解決求職就業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穩定企業就業。企業是經濟活動和吸納就業的主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過程中,國家實施“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等措施,引導企業盡量不裁員、少減員。要保持援企穩崗政策的連續性,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在崗農民工就業崗位。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增強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發揮政府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對穩定就業的導向作用,盡可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強化就業服務。組織實施“春風行動”等各種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加強用工信息搜集和發布工作,推進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做好城市和縣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間的信息對接,及時為農民工提供有效崗位信息。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及時舉辦招聘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擇業機會。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系統,完善統計和調查制度,提高對人力資源配置的預測和反應能力。加強技能培訓。要根據企業用工急需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信息,組織開展上門、對口培訓和崗前培訓,實現培訓和上崗就業無縫對接。根據農民工意愿,分級分類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中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崗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各類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創業就業能力。強化企業責任,用人單位要結合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組織農民工參加崗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
優化創業環境。要將農民工納入創業政策扶持范圍,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大的支持。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開辟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開業指導、后續支持等創業服務。做好農民工創業的金融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農民工創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農民工創業屬于政府貼息的項目要按照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幫助其解決創業資金困難。
加強權益保護。依法規范農民工的勞動關系,指導、幫助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及時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深入開展工傷保險全覆蓋行動,推進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強職業病防治和農民工健康服務,落實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
如何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大學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現代化建設中一支高素質的生力軍。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穩定。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630余萬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創歷史新高。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超過700萬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級政府、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形成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強大合力。
對各級政府來講,要把中央各項部署落到實處,采取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要將大學畢業生就業納入當地就業總體規劃,放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加強統籌安排。積極深化戶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制度障礙。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落實企業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使各類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蓄水池”。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強對參加基層就業項目的大學畢業生的指導、管理和服務。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為大學生就業減少成本、提供方便。對高校來說,要把促進就業作為頭等大事,努力拓展畢業生就業空間。要全面落實就業的“一把手”工程,確保就業指導服務在機構、人員、經費上的“三到位”,健全就業工作體系。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創業教育與服務,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加大學科和專業調整力度,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型向就業需求導向型的轉變。
對用人單位來說,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存在著過分看重高學歷、看重工作經歷、拒絕女生求職、故意壓低待遇等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用人單位應該樹立長遠眼光和正確的用人觀念,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完善用人機制,積極吸收和儲備優秀人才。
對大學畢業生自身來說,應該增強信心,切實提高就業能力。要轉變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重事業、輕地域”等正確的擇業觀,自覺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要勇于創業,利用自己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自主創業,闖出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要練好“內功”,在刻苦學習、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經歷,積累工作經驗。要及時了解就業信息,掌握就業技能,把握好每一個就業機會。
社會各方面要共同幫助大學畢業生順利跨過就業這道“坎”。廣大學生家長要引導子女正確看待當前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合理確定就業預期。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宣傳到西部、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營造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怎樣幫扶困難人員就業?
在我國龐大的就業大軍中,有一個自身條件較差、非常渴望工作崗位而又很難實現就業和創業的群體,被稱為就業困難人員。這一群體,主要包括以“4050”人員為主的大齡失業人員、殘疾人、低保對象、“零就業家庭人員”等。
解決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或重新找到工作崗位,有助于改善他們的生活,解決民生問題中的“短板”,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的扶持力度。
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要引導各類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于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補貼等優惠政策。推進城市環保、綠化、衛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性崗位開發。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符合崗位要求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強化就業援助和服務。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中設立專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服務的綜合服務窗口,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政策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集中開展上門服務和“一對一”精細化援助。進一步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落實鼓勵就業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他們立足實際、各展所長,多渠道就業和創業,并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
“我們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廣大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深信,隨著各項促進就業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實施,各類群體就業難的問題必將得到進一步緩解,社會就業總量和結構更加均衡、就業環境更加完善、就業保障更加健全、就業質量更加良好的就業局面也一定會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