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問題提上了日程。1981年,我國形成了《職業分類標準》,內容分為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三層。大分類有8個,中分類有64個,小分類有301個。這個分類標準代表了中國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嘗試和努力。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化和規范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的需要,1995年1月,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的編纂工作啟動,由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統計局,組織50多個部門和有關企業、大專院校、研究單位的近千名專家學者,開展社會調查,進行職業分析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劃分確定職業細類名稱、定義及職業資格標準。《職業分類大典》于1999年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權威性文獻,是一部具有國家標準性質的職業分類大全,填補了我國職業分類的一項空白。
一、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的主要特點
《職業分類大典》頒布后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信息交流、勞動力社會化管理以及人口統計等領域,對中國職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權威性
《職業分類大典》以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為大、中、小類劃分的基本依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分類目錄》為細類(職業)劃分的重要依據;以國際勞工組織1988年修訂的《國際標準職業分類》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分類為主要參考依據,按照工作性質同一性的基本原則,對我國社會職業進行劃分和歸類,將其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職業。《職業分類大典》形成了職業分類的框架體系,填補了我國職業分類的空白,成為職業管理和研究的權威依據。
(二)科學性
《職業分類大典》突破了以往一個行業部門一個類別的分類模式,突出了職業應有的社會性、目的性、規范性、穩定性和群體性特征,對各職業的定義和工作活動內容及范圍作出了客觀的描述。在對我國現有職業構成進行分析研究與歸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科學規范、先進合理、內容完整、層次分明的分類框架,遵循職業活動的內在規律,正確反映不同管理層次、不同技術水平、不同業務范疇職業的特性,較為準確地描述了每個職業的工作內容及活動范圍,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我國社會職業結構狀況,比以往的職業分類更具科學性。
(三)適用性
《職業分類大典》從我國行業劃分、產業技術結構和管理體制的現狀出發,充分考慮各行業、各部門工作性質、技術特點、勞動組織、工作條件的不同情況,按照工作性質同一性進行職業劃分。同時,還努力適應我國信息統計、人口普查、勞動力管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等工作的實際需要,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職業分類大典》頒布后,為開展勞動力需求預測和規劃,進行就業人口的結構及其發展趨勢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進行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國民經濟信息統計和人口普查的規范化提供了基礎,對改善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和促進生產技術發展具有十分廣泛的適用性。
二、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分類大典》自1999年頒布至今,對我國人才資源管理與開發、推行職業資格制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各項社會建設事業的發展,《職業分類大典》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分類標準不統一
《職業分類大典》大類的劃分標準是根據工作性質的同一性進行的,并考慮我國政治制度、管理體制、科技水平和產業結構的現狀與發展等因素;中類的劃分是根據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使用的工具和采用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產品和服務種類等的同一性進行的;小類的劃分是根據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技術性質的同一性進行的;細類,即職業的劃分是根據工作對象、工藝技術、操作方法等的同一性進行的。同時還參照了我國的組織機構分類、行業分類、學科分類、職位職稱分類、工種分類以及國際標準職業分類等。這種對不同層次分類標準的不同設定,影響了《職業分類大典》分類結構的嚴謹性和分類標準的科學性。
(二)分類內容結構上的不足
分類內容方面的不足。《職業分類大典》主要是基于工作性質和功能的同一性所作的橫向劃分,對各類工作的“技能水平”和“技能的專業化程度”重視不夠。一是沒有“初級職業”,邏輯上沒有反映職業自身演進的規律。二是把專業與技術混淆為一大類,沒有體現專業的特殊性。在國際上,專業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大的職業類別。三是缺乏對從業人員任職資格要求的準確說明,弱化了職業分類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導向作用依據。四是采用“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作為第八大類是權宜之計,也是世界上少見的分類辦法,影響了《職業分類大典》結構的嚴謹和完善。
分類結構方面的不足。一是職業劃分類別詳略不均。例如第六大類“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的中、小和細類分別有27、195和1119項;而第一大類“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的中、小和細類分別有5、16和25項,差別很大。二是職業定義層次不清。有的職業描述得很具體,但是有的職業描述得比較寬泛。三是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各類農村人力資源分類,農村實用人才在《職業分類大典》中找不到相應位置。
(三)缺乏職業動態跟蹤機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面新的職業會不斷涌現,需要補充納入《職業分類大典》;另一方面,一些傳統職業在新技術引進后其職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005年12月,根據我國職業結構的變化,國家有關部門雖然對《職業分類大典》進行了增補,共增補了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領域的77個新職業,但從總體上看,由于缺少對職業結構的動態跟蹤機制,一次或幾次增補工作并沒有改變原有框架結構上的缺陷,所涉及的行業、產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原有職業定義及工作內容表述也不可能得到適時的修訂和更新。
三、完善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的建議
一是借鑒國際職業分類的經驗。作為現代職業分類的科學標準,國際勞工組織和發達國家特別重視職業的縱向分層,國際勞工組織2008年更新的《國際標準職業分類》(ISCO-08),其分類采用的基本標準是承擔相應任務或職責所需的“技能水平”和“技能的專業程度”,縱橫結合的分類標準能夠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水平。在經濟全球化與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國際化的形勢下,我國修訂完善《職業分類大典》應該采用國際通用標準,特別是在大類和中類的細分上,應采用ISO—08的分類標準,承認職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大類中,增加初級職業為職業基本層次;把專業技術人員分解為“專業人員”和“技術和專業輔助人員”,突出專業的特殊性;將“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調整為“初級職業”,以此作為職業縱向分層的邏輯起點,加快我國職業分類工作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二是職業分類要體現職業發展規律。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領域的新職業給予密切關注,尤其是對信息產業和創意文化產業等新職業給予重視,把知識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職業增加到《大典》中。還要適應城鄉人力資源開發一體化的要求,在中類和細類中把農村人力資源納入職業體系,增加鄉村醫生、綠色農業技術證書獲得者等對應職業類別。
三是建立職業調查制度。職業結構的變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反映,《職業分類大典》應該對此作出相應體現。為此,應建立職業調查制度,按照職業“技能水平”和“技能的專業化程度”,對職業特征、職業結構、從業人員數量、職業范圍等進行常態的跟蹤調查。定期公布新的職業目錄,適時提出對《大典》進行增補、修訂的建議。
(作者簡介:苗月霞,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國外人力資源研究室副研究員;于欣,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國外人力資源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蔡學軍,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