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是國家的重點扶貧縣,貧困人口點多面廣,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經濟基礎薄弱,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打造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和紅色旅游產業,必須轉變廣大農民工“等、靠、要”的思想,形成一支懂技術、識大體的產業工人隊伍。這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都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
一、加強農民工培訓就業工作的意義
﹙一﹚有利于將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據統計,2008年靖西縣農村人口為53.20萬人,勞動力30.01萬人,其中男勞動力15.52萬人,女勞動力14.49萬人。人口資源豐富但負擔也很沉重,要把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轉變為巨大的人才資本,就要以培訓促就業,才能實現勞務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提升企業競爭力。著力抓好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才能使就業技能與崗位實現對接。對于求職者來說,就業能力提高了,就會縮短找工作的時間;對于具有潛在創業素質的人員來說,可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靖西縣實施“特色工業經濟富縣”戰略,農民工是產業工人的主力軍,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三﹚有利于實現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重視轉移就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工作,這對于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設以及社會穩定發展,實現靖西縣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都有重要意義。
二、靖西縣農民工培訓就業的現狀
﹙一﹚平均受教育以及受培訓的比例偏低。2009年1-9月外出務工人員中,初中及以下學歷9.5525萬人,占務工人員總數的75.46%;高中、中專、技校學歷2.9253萬人,占務工人員總數的22.96%;大專及以上學歷0.2625萬人,占務工人員總數的2.06%。轉移就業人員低素質、體力型已難以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不容樂觀。2006-2009年,靖西縣充分利用國家培訓扶持政策,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2.30萬人,只占年轉移就業14萬人的16.45%,而且多限于初級技能,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農民工技能培訓只是點上的突破。從近幾年看,全縣農民工接受職業培訓人數增長迅速,培訓工作中也積累了不少好經驗,但與廣大農民工的需求相比,還只是點上的突破,遠遠不能適應縣域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的需求。
﹙四﹚存在問題原因分析。一是農民工職業培訓缺乏催動力。農民工由于視野較窄,自身培訓意向不明。二是企業對職業培訓缺乏真知灼見。不少民營企業認為,工人“能干”、“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職業道德、安全生產、維權等方面的培訓卻沒有熱情。三是培訓機制不完善。短期性的農民工培訓,很難使農民工熟練掌握實際操作技能;農民工再培訓機會很少,知識與技能難以獲得持續性提高。
三、加強農民工培訓就業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農民工就業培訓長效機制。
按照2009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要求,切實把農民工培訓就業作為今后“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政府扶植,吸引社會資金,逐步健全農民工就業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切實加強各項管理工作。一是建立相對固定的農民工職業培訓基地,建立健全農民工培訓就業網絡。二是建立農民工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經費保障機制,對農民職業培訓經費實行專項管理。三是做好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學業管理。針對轉移就業人員居住分散、流動性大和工作時間長的特點,逐步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探索建立跨培訓點選修、學分互認的制度,方便轉移就業人員實行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四是做好農民工職業培訓檔案管理。建立健全學習需求檔案、職業培訓檔案和跟蹤服務檔案。五是促進“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合作、社會參與”工作格局的形成,健全農民工職業培訓責任制。六是注重抓好培訓對象和培訓質量管理、培訓工種及基地管理和轉移就業等各個環節的落實,要有監督、考核管理措施,促使培訓就業工作有章可循。
(作者單位:靖西縣就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