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09〕66號)(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正式頒布,并規定從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今年3月19日,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正式轉發《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財政廳關于貫徹落實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結合廣西實際,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為了深入學習貫徹《辦法》,我們約請有關專家進行了政策解讀。
關于參保人員跨省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問題
【政策核心】《辦法》規定,跨省流動到廣西行政區域內就業并參保的人員,符合文件規定條件的,根據有無用人單位兩種情況,分別向參保地或者就業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申辦繼續參保和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不符合文件規定條件的,則由新就業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按規定及時為其建立臨時繳費賬戶,并由新就業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為參保人員出具不接收轉移書面告知材料。
【政策解讀】這是《辦法》的核心條款之一。《辦法》從制度上解決了參保人員因就業地的變換而受到影響的養老保險權益問題,實現了勞動者在跨省流動就業中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順暢轉移接續。
近些年來,我國勞動者跨省區流動就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已達1.5億人。就廣西而言,在區外務工就業的人員也超過600萬人。許多人在不同城市和多個時段就業參保,而繳費年限不能累計計算,使他們在進入養老時利益受損甚至無法得到制度保障。也就是說,多繳多得的機制在他們身上沒能實現。這無疑降低了這些勞動者參保繳費的積極性,這也是農民工在離開一個城市時選擇“退保”的主要原因。農民工退保,實際上是終止了原已參保繳費獲得的養老保險權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國務院要求在2009年“制定出臺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暫行辦法》的出臺實施,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惠民政策的體現,是一件利民生的好事,順民意的實事。《暫行辦法》規定,勞動者跨省流動就業參保繳費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可以轉移接續,繳費年限合并計算,個人賬戶儲存額累計計算;未達到領取待遇年齡時,不得提前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辦理退保手續;在省內流動就業的,也要按照這一原則處理。這就真正、全面實現了參保人員“不論你在哪里干,養老保險接著算”。
按照《辦法》規定,參保人員跨省流動到廣西行政區域內就業,符合《暫行辦法》和人社部發〔2009〕187號文件規定并有用人單位的,由用人單位向參保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申報辦理繼續參保和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沒有用人單位的,由參保人員本人直接向就業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繼續參保和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手續。參保人員若不符合《暫行辦法》和人社部發〔2009〕187號文件規定辦理跨省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的,則由新就業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為其建立臨時繳費賬戶,并為其出具不接收轉移書面告知材料。
《辦法》還明確,在廣西行政區域內多個市、縣就業并參保繳費的人員跨省轉出時,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和基金劃轉,由參保人員在廣西最后參保繳費所在地的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負責辦理。這是針對在廣西行政區域內多地流動就業參保的繳費賬戶和臨時繳費賬戶的跨省轉出問題,而做出的具體規定。
關于跨省就業參保人員申報辦理養老保險待遇領取的問題
【政策核心】《辦法》規定,參保人員戶籍所在地與最后參保地一致時,在戶籍所在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當戶籍所在地與最后參保地不一致時,如果在最后參保地參保滿10年,則在最后參保地領取待遇;如在最后參保地參保不滿10年,依次向前推至滿10年的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各地參保都不滿10年,則在戶籍所在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
《辦法》還明確規定,如果廣西戶籍的務工人員達到領取養老保險待遇條件時,養老保險關系不在廣西行政區域內的,由本人向戶籍地養老保險機構提出書面申請,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可按規定及時予以辦理。
【政策解讀】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按照原有政策規定,參保人員跨地區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只轉個人賬戶儲存額,不轉單位繳費部分。為此,這類人群中很多人認為參加養老保險“不合算”,于是半途退出參保。
與以往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相比,《辦法》最大的區別是農民工離職時不能退出養老保險。農民工可以和城鎮職工一樣轉移接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將各地繳費年限合并計算,達到待遇領取年齡時,繳費年限滿15年就可以按月領取退休金。這樣,農民工離開城鎮時就不用再退保,減少了養老保險權益的損失。
關于達到年限,養老金上哪兒領取的問題,這是參保人非常關心,也是《辦法》中要解決的一大核心問題。因為在過去,各地區之間由于職責不清,出現過個別轉出地和轉入地相互推諉的現象。《辦法》對這一問題的幾種情況都進行了明確,非常便于操作。其中,對于在廣西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參保繳費滿10年,但戶籍地不在廣西,且其養老保險關系已轉移外省的參保人員,可向廣西區域內最后參保繳費地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提出書面申請,即可獲辦理。
關于跨省養老保險基金的轉移及
跨省轉入廣西行政區域內就業的
參保人員繳費工資指數的確定問題
【政策核心】對跨省養老保險基金的轉移,《辦法》規定,除了轉個人賬戶儲存額外,還要轉移12%的單位繳費。
養老保險關系跨省轉移至廣西行政區域內后,符合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員,在計算其養老保險待遇時,繳費工資指數按本人在各參保地各年度月繳費工資和廣西相對應的上年度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值,計算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政策解讀】城鎮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按本人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除以一定系數計算,這對流動就業和穩定就業的勞動者都是一樣的,只要多繳費,個人賬戶儲存額多,這部分養老金水平就高。
對跨省養老保險轉移,《辦法》規定,除了轉移個人賬戶儲存額外,還要轉移12%的單位繳費。目前,單位繳費養老金比例一般為工資基數的20%,為什么不將這20%全部轉移,而只是轉移12%,這會不會對轉移的受保人養老金造成損失?這一標準,是國家考慮到轉入地要承擔將來發放轉入人員基本養老金責任,如果完全不轉單位繳費,長期支付的資金壓力比較大;但如果單位繳費全部轉移的話,轉出地當期確保基本養老金發放的負擔又過重。所以,這是在綜合考慮轉入地與轉出地資金平衡關系后決定的。
實際上,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水平,主要是依據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累計繳費年限長短和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本息計算的,與地區之間的資金轉移量沒有直接關系。因此,這不會影響到流動就業參保人員本人的基本養老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