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于國家的鞏固和強大,對于民族的興盛和繁榮,始終起著關鍵性作用。作為領導干部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發現人才,任用人才并用好人才。
一、要有愛才之心,善于尊重人才。所謂領導干部愛才之心,就是求賢若渴,唯才是舉,廣納賢良,愛才如
命。這是選人用人的前提。對領導干部來說,愛才之心,實際上是一種品德,一種責任。常言道:“薦賢者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要有識才之智,勇于發現人才。識別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很早古人就流傳“得人之道,在于識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的說法,提倡“為治以知人為先”,意在說明治理國家應以了解、識別人為最首要的事情。如果一個國君,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勝任,這是一個國家三種不祥之兆。韓愈在《雜說》中慨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王安石也慨嘆“人才難得亦難知”。這些說的都是識人的難處。知才方能善用,用才須先識才,識人者得人才。
三、要有選才之德,廣于選拔人才。作為用人的一個基本環節,選人薦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領導干部,必須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的基本內涵,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注重實績選拔干部,堅持群眾路線的觀念,依靠群眾選拔干部,堅持廣開才路的觀念,放大眼光選拔干部,堅持“四不唯”, 不拘一格選人才。要變“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變“領導點將”為“制度選人”,廣羅人才,智選良才,海納百川。
四、要有用才之藝,精于起用人才。古人云: “善用人者為天下”。“知人善任,若已有焉”。漢高祖劉邦在總結與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成功經驗時,有一段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均說明起用人才的極端重要性。
五、要有育才之識,勤于培養人才。古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宋代詩人陸游在《苦筍》中寫過一句話:“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千宵戰風雨。”松下常說:“經營的光芒是燦爛或黯淡,完全在于人才的培育如何。”這些都是說明培訓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百年之計,莫若樹人。
六、要有勵才之法,工于激活人才。俗話說:“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美國哈佛大學的詹姆斯教授曾經對人的激勵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不過20%-30%;如果施以激勵,一個人的能力則可以發揮到80%-90%。充分說明激勵的重要性。
七、要有容才之量,寬于厚待人才。容才是領導干部重要的心理品質。一個領導干部必須具備容才的雅量,才能真正做到用好人才。一要容人之長。容人之長,就是要容得下比自己強的人。二要容人之短。所謂容人之短,并不是說要袒護、縱容別人的短處,而是說不要求全責備,要在維護原則的前提下對別人的短處有所容忍,因為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的人,其短處往往也越顯眼。三要容人之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像一個人只要站起來走路,就難免要摔跤一樣,再能干的人才,只要多做事情,就難免要犯錯誤。領導干部必須能夠容人之錯,容人改錯。
八、要有聚才之策,網于天下人才。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必須實施人才集聚戰略,網羅天下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一個真正的人才是不會輕易附和、趨炎附勢的。有的人為避阿諛之嫌,甚至對領導干部敬而遠之。要聚到真正的人才,就必須有一種求賢若渴的精神。劉備若不三顧茅廬,就得不到孔明;蕭何若不月下苦追,就得不到韓信。現實生活中亦不乏孔明、韓信之才,能否求得,關鍵取決于領導干部是否誠心愛才,聚才有道。領導干部必須以人格魅力聚才,以美好事業聚才,以良好待遇聚才,以和諧環境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