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著名智囊機構蘭德公司近日發表了空軍專家羅格·克里夫在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上的聽證發言稿。羅格認為,中國空中力量完成了十年跨越武發展,早已不再是一支第三世界國家空軍,無論從裝備技術水平還是訓練質量抑或作戰能力,都將對美軍構成越來越大的挑戰。本刊刊發此文,并非同意其任何觀點,亦非證實其任何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在編輯過程中有刪節,標題和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空中力量已取得實質性發展,并逐步實現現代化。加之獨具的地理優勢,在中美兩國最有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中——臺海戰爭——中國空中力量極可能會成為美國取勝的重要阻力。因此,對于了解中國對美構成挑戰而言,了解中國空中力量是至關重要的。
與很多國家軍隊的現狀一樣,中國的空中力量也不限于一個軍種之內。以美國陸軍為例,在提及直升機機群時,美國陸軍總喜歡稱自己擁有的飛機比美國空軍還多。同樣的,人民解放軍的陸軍配備了大量直升機。而且中國海軍也配備有固定冀飛機和直升機。在此,我不對中國陸軍和中國空軍的直升機軍隊力量做(過多)探計,但我要談一談中國海軍的固定翼航空力量。
中國空軍不漢配備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其作戰部隊也配備有遠程地對空導彈、大口徑防空高射炮,還組建了傘兵部隊。因此,當談到中國“空中力量”時,我指的不僅是包括解放軍海軍和空軍配備的固定翼飛機,還包括空軍的陸基防空部隊和空降部隊。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個術語被普遍應用,但事實上目前中國尚未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骯空兵。中國海軍擁有航空力量,但卻尚未形成一個單一而統一軍事組織。而且,中國三支艦隊(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都下設自己的航空力量。有趣的是,美國海軍也并沒有把其航空力量從海軍中剝離出來形成一個獨立而專業化的部隊,而是把航空力量分成兩個實體組織:美國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和美國大西洋艦隊海軍航空兵。
十年的跨越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空中力量顯著提升。以2000年的狀況為例,當時中國??諆绍娂s擁有3200架戰機。其中除約75架進口俄制蘇-27“側衛”(四代)戰機和20架本國研制的殲轟-7(三代)戰機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上世紀50年代的第二代戰機米格-19和米格-21戰機。而且,由于當時中國只擁有一架現役空中預警機,所以其戰機主要依賴地面雷達或已過時的機載傳感器定位并識別敵機。另外,除“側衛”外,中國國產戰斗機沒有配備超視距導彈,局限在視距內空戰領域。另外,中國電子戰的能力也是相當薄弱的。
相比之下,在2000年時,美國空中力量裝備的全都是配有超視距導彈的第四代戰機,而且還有大量空中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當時,在中美空中力量之間爆發一場空戰,美國可能會占盡優勢,至少能像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擊敗伊拉克空軍所表現的那樣。在海灣戰爭那場空戰中,美國空軍力量擊落了33架伊拉克戰機,自己卻只損失了一架。
除了一些轟炸機配備有反艦巡航導彈或魚雷之外,在2000年時,中國戰機僅僅配備有非制導自由落體炸彈和火箭彈,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沒有任何一架飛機擁有美國F-117和B-2的隱身能力。因此,中國空中力量對地面目標發起有效攻擊,甚至是在對抗現代化敵軍戰爭中的生存能力,都非常值得懷疑。
中國空中力量訓練相對較差。所有機型的飛行員年平均飛行訓練低于100個小時,而且演習基本上也是照本宣科。中國空中力量的軍官,不是從解放軍軍事學校畢業,就是從士兵隊伍中提拔上來的。而且,中國空軍和海軍正在將1999年制定的全新作戰指導理論貫徹到實戰中,其中一些20多年未變的舊理論得到了更新。
現在,中國空中力量已大不相同。中國對空中力量進行了整體精簡,僅中國空軍就裁軍約lO萬^——大約占原空軍兵力的1/4——而且其戰機規模也被減半。中國空軍削減了一個編制——團級——及該編制所有軍官,使頭重腳輕的組織結構得到精簡。與2000年的時候相比,現有中國空中力量能力更強。中國現役戰斗機中,二代機的數量已在原有基礎上減少了2/3,而四代機的數量則翻了兩番多。
中國在其他領域也有一些進展。現在,許多中國戰機都配備了超視距導彈,中國還擁有至少12架空中預警機,而且其攻擊機也配備了精確制導炸彈(PGM),中國電子戰能力也已大幅提高。據信,目前中國戰機飛行員受訓時間幾乎與美國戰機飛行員相等,而且訓練質量和實用性也有所提高。在中國空中力量新軍官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是從越來越嚴格的地方大學畢業。最后,中國貫徹1999年制定的新指導方針已經有十年。
盡管如此,中國空軍仍然只能算得上是部分現代化。例如,在中國空中武器裝備中,總數約1600架戰機有2/3是米格-19和米格-21老舊機型,四代機數量在中國空中力量所占份額還不足1/4。中國的許多戰機還未配備超視距導彈或精確制導炸彈,而且都不具備隱身性能。另外,中國缺少遠程重型轟炸機,而且空中加油和戰略空運能力十分薄弱。最后,盡管在過去10年中,中國空中力量的訓練質量已經顯著提高,但是仍然與美國的質量標準相差甚遠。
近幾年,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的根本任務并無變化。中國空軍的主要任務是奪取并維持空中優勢,從而保護中國免受敵人空襲,并對敵軍實施空襲。中國空軍還負責空降行動(空軍不僅負責指揮中國空降部隊的運輸機,還負責指揮由運輸機運載的空降兵),執行監督和偵察任務,提供敵軍攻擊早期預警,指揮空運行動,提供災難救援,執行搜救任務。中國空軍似乎沒有擔負著核攻擊任務。中國海軍固定翼航空部隊負責海上打擊行動,且還要保衛海軍基地免受敵人空襲。
空軍任務重點發生改變
近年來,雖然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根本任務沒有改變,但其任務重點卻有所改變。例如,在2000年時,中國空軍基本上屬于一支防御性力量。其轟炸機機群規模和數量非常有限,多數戰機只能進行空戰,沒有精確對地攻擊能力。因此,其首要任務是防御敵軍實施空襲,次要任務是對敵軍地面部隊和目標進行打擊。
今天,雖然中國空軍戰機規模縮小,但其轟炸機規模卻有所擴大,且更多戰機可勝任對地攻擊任務,另外中國空軍還擁有了廣泛的精確制導武器。這既提高了中國空軍的空優能力,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攻擊敵軍空中力量,而且也大幅提高了其對地面及海上作戰行動提供支持的能力。因此,目前保衛中國不受敵軍空襲和對敵軍發動空襲的任務處于同等地位。1999年中國空軍出臺新指導方針,而進攻和防御作戰并重理論的變化可能就是在此時發生的,但直到2004年解放軍總體戰略才正式承認這一點——當時,解放軍承認其國家軍事戰略方針包括“攻防兼備”。
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也提及了這一點:中國空軍已逐漸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力量轉變。然而,中國空軍仍在發展其發動攻擊行動的能力,因為空軍精確制導武器庫存仍然很小,而且尚無隱身飛機,從未實際參加過近空支援行動。
另外,指導方針從防轉攻并不意味著中國空軍的防空能力被忽視了。毫無疑問,在過去十年里,中國空軍地對空導彈能力已大幅度提高。在2000年之時,除4個俄制S-300(SA-10B)導彈營之外,空軍的多數地對空導彈都是由上世紀50年代SA-2的現代版改進型導彈構成,另外還有一些法國短程“響尾蛇”中國版。
現在,中國空軍的地對空導彈庫存總量已經翻了一倍多,而且它們中絕大多數都是當現代導彈系統。在原有4個S-300(射程達100公里)導彈營的基礎上,空軍已至少增加了16個威力更加強大的S-300PMUl(射程達150公里射程)和威力可與前者相媲美的紅旗9導彈營。另外,其至少還擁有8個S-300PMU2(射程達200公里)導彈營。地對空導彈的改善還伴隨著中國國防網絡覆蓋范圍的提高,新華社曾干2007年報道稱,一張覆蓋全國的“空中情報網絡”已經建設完成。
近幾年里,解放軍空軍任務重點的另一個轉移,就是開始執行災難救援。災難救援g都是中國武裝部隊的任務之一:1998年頒布的中國第一部國防白皮書便將“參與緊急救援和災難救援工作”列為解放軍的主要任務之一,同時稱贊說這一時期解放軍在該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已經超過了過去20年。不過,自2004年,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公布解放軍的“新歷史使命”后,尤其是自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災難救援便成為了解放軍的新要務。其目的是,當解放軍接到國家領導人執行救援任務的命令時,他們不會簡單地在臨時安排基礎上執行該任務,而是在有效組織、訓練和武裝后執行該任務。說雖如此,但解放軍針對該任務所進行組織、訓練和武裝的程度尚不明確。
然而,實際上自2004年起,中國空軍戰術運輸機(如Y-7和Y-8渦輪螺旋槳式運輸機)、中型運輸機以及偵察機的數量便開始減少。這可能是因為那些被淘汰的運輸機機身太過陳舊、無法正常運行,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有人偵察機可能正在逐漸被無人機所代替。因此,飛機庫存的減少也許并不代表空軍力量已經降低。而且也沒有明確證據顯示,中國正在采購專門用于支持災難救援行動的飛機。同樣地,我不知道中國空軍是否一直致力于災難救援行動的大量訓練(雖然這不是不可能),或者他們已經建立了一些專門的災難救援部隊,盡管我對此表示懷疑。
此外,中國空軍其他任務——開展空降行動、執行監視與偵察任務(戰時)、提供預警服務、開展運輸行動以及執行搜救任務——的相對重要性似乎并未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在一些情況下中國軍事力量會有所改變。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解放軍空軍戰術運輸機的數量2004年便開始減少,而戰略運輸機的數量(如伊爾-76)已只是在較低水平上出現小幅增長。因此,解放軍的空運優勢似乎并未增強,或許反而有所下降。
同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自2000年以來,解放軍空軍有人偵察機數量日益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空軍偵察、監視及預警任務的重要性降低。解放軍空軍可能一直都在對其剩余偵察機的傳感器進行升級,而偵察機所扮演角色或許正逐漸被無人機取代,此外,中國偵察衛星現在已經能夠執行先前由偵察機擔負的任務。而且,在獲得空中預警機以及覆蓋全國的雷達空中情報網完成后,中國開展空中偵察以及提供空中預警能力已大幅提升。因此,雖然沒有跡象表明解放軍空軍執行監視、偵察及預警任務相對其他任務優先程度有所提高,但解放軍空軍執行這些任務的能力已得到全面增強,而且其執行其他任務的能力也已增強。
此外,也沒有證據顯示,解放軍空軍搜救任務的優先程度有所提高,但與過去十年相比,空軍執行該任務的能力似乎已有所提高,這是因為空軍采購了搜救直升機。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軍空軍對其當前另一項任務——空運任務重視程度仍不明確。一些證據表明,解放軍近年來對該任務的重視程度已有所提高。空軍運輸部隊的整體規模仍保持原狀,而且過去十年間解放軍的空運能力沒有得到大幅增強。然而,中國國防工業部門一直都在研發一系列空運、空投工具,這表明中國希望增強提高其空降兵的地面作戰能力。在可能發生的對臺沖突中,空運能力增強所帶來的潛在效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這場可能爆發的沖突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將地面部隊運送至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的海域。然而,空軍似乎并未大力推進其空運能力的發展。這或許表明,有關部門對在與臺灣沖突中,空軍的生存能力及效力持懷疑態度,或者解放軍空軍對空運行動的重視程度較低。
解放軍空軍需要執行的最后一項任務是太空任務。據信,2004年《國家軍事戰略方針》中提及空軍的部分不僅包括“為攻擊和防御行動做準備”,而且還包括“空天一體”。然而,與前者不同,中國國防白皮書從未提及“空天一體”相關事項。事實上,解放軍目前正為控制太空行動而奮斗。如今,中國的太空資產由總參謀部和總裝備部控制。不過,解放軍空軍及第二炮兵部隊都主張應該由自己控制中國的太空行動,其中空軍的這一論斷是基于空天是一個綜合環境的說法。雖然這種爭奪的最終結果難以預測,但如果解放軍空軍取勝,那么開展太空行動將成為它的任務之一。
中國2008年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空軍現在可能擔負著一項額外的任務——戰略投射。白皮書表示,中國空軍“已經具備了實施遠程高精度打擊和戰略投射的能力”,而且空軍也正在努力增強包括實施“戰略投射”在內一系列行動的能力。最初我看到這些措辭時有點驚訝,因為它聽起來很接近“戰略力量性投射”一一我認為,中國政府不會在公共文件承認此事,所以我看了一下白皮書的中文版本。我發現這個術語的更好翻譯應該是“戰略力量投送”,對空軍來說,它所指的就是戰略空運。因此,中國空軍要求增強“戰略投射”能力所指的僅是它的戰略空運功能。而且,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過去十年中,中國空軍在這一領域的進展非常有限。
海軍航空力量的現代化升級
與解放軍空軍一樣,近幾年來,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的任務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不過,海軍開展空中行動的能力已經增強。海軍所擔負的空中任務主要是開展海上攻擊。然而,2000年時,海軍最有效的空中攻擊力量是20架裝備有c-801K反艦巡航導彈的殲轟-7戰斗轟炸機,以及大量配備20世紀50年代反艦巡航導彈改良版的轟-6D亞音速轟炸機(該機以蘇聯20世紀50年代圖16為原型)?,F在,殲轟,17的數量是過去的4倍,且能夠攜帶改進的180公里射程的C-803K反艦巡航導彈。同時,轟-6D的數量也幾乎是過去的2倍。最值得注意的是,海軍航空兵列編了一支裝備蘇一30MK2戰機的部隊,裝備了Kh-31A(AS-17A)超音速空對地導彈。
中國海軍負責保衛中國沿海地區某些領空的安全,而中國海軍航空兵曾一度在保衛中國領空免受襲擊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中國空軍的戰機與地對空導彈的能力與覆蓋范圍都有所改善,但海軍航空兵的防空任務卻明顯縮水,僅負責保衛海軍基地不受敵軍空襲。
實際上,上述改善大都集中在更新、更強的平臺和軍事硬件。當然,新平臺和硬件未必會轉化為得到提高的能力。組織、理論、有效利用新裝備的訓練、確保維護和補給的后勤以及平臺和硬件都是必需的。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中國也已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進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更新、更強的平臺和硬件,戰斗力將很難得到提高,正如上世紀50年代的設計性能可改善的程度是有限的。
20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前,中國空軍和海軍的大多新型平臺和硬件設備是進口的,大部分來自于俄羅斯,其中一些技術和設備來自以色列和其他國家。然而,近年來,國內已經增加了這些裝備的生產。例如在空中戰機領域,現在中國生產了單發動機的殲-10,其戰斗力可以與美國的F-16相媲美。另外還生產了重型戰機殲-11B,它是俄羅斯蘇-27的改進版,在空戰方面它比美國F-15更具優勢。中國現在也在生產預警機,其可與美國E-2“鷹眼”和E-3空中預警與指揮系統相抗衡。中國現在正在研發重型運輸機,因此中國空軍并沒有通過進口運輸機來擴展其空運實力。最后,中國正在研發長航時無人機,其航程和飛行時間可與美國的“捕食者”和“全球鷹”相較量。
在機載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生產了超視距主動雷達空空導彈PL-12,其可與美國的先進中程空空導彈,俄羅斯的R-77(AA-12)以及一系列的激光、電視和衛星制導的精確制導武器相媲美,在地對空導彈領域,正如上面所提及的,中國現在可以生產紅旗一9防空導彈,據信該系統的性能可與俄羅斯的S-300PMUI(SA-20)一較高下。
新一代戰機與彈道導彈的破壞力
當然,中國空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肯定包括新一代戰機,關于這一項目的傳言以全尺寸模型圖片早就出現了,但目前還不清楚此種飛機的性能。全尺寸模型圖片展示了飛機的縮小版雷達截面,可能與美國的F-22和F-35戰機不同。按照中國電子能力的發展速度,此飛機很可能配備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和先進的數據鏈路。但還不能確定是否具備與F-22一樣的推力矢量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此外,除新一代戰機外,還不清楚中國即將發展其他何種航空運輸能力。中國正在研發的商業噴氣客機和噴氣運輸機可為空中加油機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中國在這兩個項目中獲得的技術也有助于遠程重型轟炸機的發展,但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有空中加油機或重型轟炸機計劃。航空展中曾展示過無人戰機的模型,但這些可能只是概念工程,是為了炫耀企業的設計能力,而非實際發展項目。未來中國空軍會獲得怎樣的能力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與之相關的問題是,中國的第二炮兵部隊,尤其常規短程和中程的彈道導彈部隊是否會不再需要傳統空中力量。答案是“否”——他們仍需要傳統的空中平臺。然而,中國的常規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力量的確具備了獨特的能力,提高了傳統空中平臺效率,而不是不再需要它們。這些能力當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和穿透力。彈道導彈可在發射后幾分鐘內到達目標。這可將攻擊目標的預警時間降至最低。例如,如果目標是一個空軍基地,在導彈到達前,只有少量地面飛機能夠進入空中。導彈到達是飛入空中的飛機無法防御基地不受攻擊,而如果得不到保護,地面的飛機就會被毀壞。而且,如果攻擊破壞了基地跑道,飛機就只能被困在那里。此外,彈道導彈也很難被攔截。
當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實際作戰效果還存在問題,即使最好的導彈防御系統也無法抵御中國可能發射的大量導彈。在美國軍隊中,隱身機可減少警告時間并確保穿透能力。然而,對于那沒有隱身機的國家,常規彈道導彈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至少可擊中臨近的目標。
與飛機相比,彈道導彈的單次使用性意味著存在重大不足。例如,中國整個常規彈道導彈庫可提供約1000噸高爆炸藥對目標進行攻擊。與之相比,美國空軍飛機每天可不定時投送幾倍于此數量的高爆炸藥。另外,雖然報道稱中國的常規彈道導彈性能良好,但精準度仍不及精確制導武器。
然而,常規彈道導彈的速度及穿透力仍可瓦解敵人的空中力量,有效增強傳統空中平臺的有效性。例如,常規彈道導彈可以用于襲擊敵人的空軍基地,在飛機飛入空中前將其擊毀于地面,破壞飛機跑道,將飛機困在地面,以便第二炮兵的地面發射巡航導彈或帶精確制導武器的飛機對其進行更精準的后續攻擊。同樣,如果中國成功研發可打擊海上移動船只的彈道導彈(報道稱中國正在研發此種導彈),就可能破壞敵軍的艦載空中力量。這樣一來,中國的第二炮兵部隊不僅可以擔當中國的空軍力量,甚至可以使其力量倍增。
中國的空中力量已不再是第三世界的水平了,中國空軍能力的提高,加之其第二炮兵常規作戰能力的改善,意味著目前中國空戰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繼續認真關注中國空軍發展對美國安全利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