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制度建設,令勞資博弈的過程更加理性才是今后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本田罷工已經被各界當作了一次標志性事件。然而,只有把這一事件置于中國社會轉型與經濟轉型的歷史坐標之中來考察,并將其還原為勞資糾紛,視之為公民權利意識的增長,而不是將罷工視為不利于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環境的“洪水猛獸”,中國社會才能突破目前的轉型之凼。
目前,中國社會轉型陷入困局,問題在于社會財富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公民權利如何得以保障。政府所應該做的就是在憲政的框架下,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只要保證各方的權利都能夠公平實現,那么,財富的合理分配則自然會由社會和市場自我完成。所以,發生在本田的事件,往大了說,應該是為中國社會轉型之困破題。現在,有關方面應急需要轉變對勞資博弈的態度與看法,允許工人行使自己的權利,并視理性而平和的勞資博弈為正常。
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勞方和資方才是真正的主角,也應該由他們自主完成。因此,面對這樣的事件,政府應該放棄父權思維,不應強制雙方達成協議。哪怕是其主動站在弱勢的勞動者一方,試圖通過行政權力而維護勞方的利益,也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罷工只是正常的勞資博弈的最后手段。罷工不但對資方的利益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且一旦企業因此而出現經營困難甚至是倒閉,那么,也間接傷害了勞方的利益。一個正常的勞資博弈的過程,應該是在前期勞方和資方有充分的談判和溝通,避免突然罷工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不過,應該為此負責的不是本田工人,而是因為,當前社會本來就缺乏勞資博弈的成熟制度。在一片空白中,欲求制度理性,無異于緣木求魚。
如今,我們正在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建設。這項制度成功的關鍵,還是在于進行工資談判的“集體”如何形成。這實質上就是要肯定勞動者自主組建工會等勞工組織的權利,并在實踐中允許其出現,在法治的框架下不加干涉。
談判的“集體”存在的價值在于:其一方面改變了勞動者一盤散沙的狀態,改變了個人單獨面對資方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整個勞資博弈過程獲得理性的制度保障,其直接的結果是,能夠統一勞動者們的行動,而避免讓他們變成盲目的、受情緒支配的破壞性極強的烏合之眾。本田工人之所以一上來即采取罷工這樣的極端方式,恰恰是因為缺乏這樣的組織,也缺乏這樣的博弈機制與談判程序。
現在的工會從理論上是勞動者自己的組織。然而,絕大多數的工會組織都不是由勞動者自主組建的,其實際上即不能為勞動者信任,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也不能代表勞動者的利益。這必然會導致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勞動者把工會拋在一邊。因此,本田事件之后,工會的改革也應提上議事日程。
本田罷工事件說明勞資博弈不可避免,那么,今后所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制度建設,令勞資博弈的過程更加理性,社會為之付出的代價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