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換手機,買海報中模特身上的漂亮衣服,我們的消費傾向可能源于儒家價值觀的傳統,也可能是受到了消費主義的蒙蔽。
儲藏食物和適度地向自然索取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人類也是如此。中國一直有“崇儉黜奢”的傳統,新教倫理講究“節儉與禁欲”,可是今天,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消費文化都變了味兒。在實現溫飽之后,人們的欲望還得不到滿足,我們要住更大的房子,要開更快的汽車,要買最新的電子產品,為此不惜加班加點地工作,甚至借貸。
消費主義泛濫已經在全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惡果——血汗工廠、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我們的消費欲望到底來自哪里?
消費背后的傳統價值觀
根據中國社科院今年5月底發布的《商業藍皮書》,中國2009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于日本。崇尚節儉、批判奢靡一直是中國人的主流消費觀,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不再節儉了?
在接受《世界博覽》雜志采訪時,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張夢霞解釋道,中國人的傳統并沒有變,中國人對奢侈品消費的快速提升正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行為與地位一致’,這體現在消費行為中就是消費者都在尋找能體現自己身份的外在符號。奢侈品很多時候就起到了符號的作用?!睆垑粝颊J為,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種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對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影響很大。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國人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時的行為準則;中國人處理只關乎自己的事情時,遵循的是道家思想;而處理關乎心靈的問題時,則往往選擇佛教思想作為指引。
她在《中國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文化價值觀動因研究》一書中,證明了這三種傳統價值觀對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影響最大。這不僅僅適用于中國消費者,奢侈品最大的消費市場日本以及另一大市場韓國也都是深受儒家價值觀影響的地區。
但中國人開始舍得花錢絕不僅僅是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美國學者杰弗里·開普蘭近期就發表文章認為,現在全世界已經被企業家和政府聯合創造的消費主義所迷惑了。人類本應該享受更為輕松愜意的生活,因為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生產的發展早就讓我們有資格歇一歇了。他說:“如果美國人愿意回到1991年的生活水平,那他們每天只需要工作5.3小時,如果愿意過1948年的生活水平,每天只用工作2.7/小時?!币?,美國1948年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了。
美國作家約翰-比吉斯也發表文章反思,富士康的系列慘劇根源就在于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消費者對新電子產品的貪婪欲望: “富士康因我們需要而生。我們要多功能手機,要5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999美元的大電視。喬布斯和郭臺銘沒有拿著鞭子催促工人更快地生產iPhone,拿著鞭子的,是人們無節制的消費欲望?!?/p>
比吉斯甚至認為現在制造業已經成為一個最為低劣的行業: “從德國大山里的精密手表工廠到廉價產品的生產車間都是如此。沒有一個美國人愿意一天焊接5000個電路插頭。”
新電子產品、新汽車,一件又一件的新衣服,我們為什么總是想買?這背后真有一個大陰謀嗎?
政府和企業聯合打造消費主義
l919年,全世界也沒有幾輛私家車,不論是歐洲還是新興的美國,大多數富人還在依靠馬車做為交通工具,雖然大城市里幾乎家家都通了電,但只有少數富裕家庭才用得起家用電器。
可就在那之后的十年里,消費的狂潮開始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街道上開始到處是私家汽車,主婦們開始使用電熨斗和吸塵器。在中等收入的家庭里,洗衣機、冰箱、烤面包機、燙發器、咖啡壺和爆米花機也已經成為普通的生活用品。盡管1920年美國第一家商業廣播電臺才出現,但1929年收音機的銷量就高達444萬臺。 人們的消費欲望不斷提高。在引領現代消費主義潮流的美國,許多經濟學家憂心忡忡,他們擔心的不是新教的節儉傳統從此不復存在,而是人們不愿意放棄勤儉的習慣。換句話說,他們害怕的是人們的消費欲望趕不上新產品出現的速度。
通用汽車公司高管查爾斯-凱丁1929年在雜志上發表文章稱:工業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簡單地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而是創造出新的需求。1927年,美國勞工部長詹姆斯·達維斯說道: “這個國家的紡織廠開工半年,生產的布料就可以滿足全年的需求,而只需要全美國14%的鞋廠開工就可以滿足需要。”《美國商業》雜志大膽地預言說: “未來全世界的所有需求可以通過三天的生產來滿足?!?/p>
回頭看看,這些預言未免有些過于樂觀。但我們雖然不能在一個星期內生產滿足全球需求的商品,但按照郎咸平的說法,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只要現在一半的產能就能滿足全國的消費。
不過生產能力的無限放大對企業家們來說可不是好事。20世紀20年代晚期,美國政商界終于找到了緩解經濟滯脹和工人反抗情緒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讓人們覺得,不管已經購買了多少消費品依然會不滿足,消費主義就此誕生。消費主義擊碎了人們的理性,主張追求消費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與消遣,并將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終極價值。
包括通用汽車、杜邦公司在內的商業巨擘在美國組建了制造業聯盟。制造業聯盟打響了一場大規模的公關戰爭,表面上推行“在公眾心目中建立自由企業、自由言論、自由出版和宗教自由都是民主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的印象”,而實際上,這場公關戰爭的核心是推動消費。一本免費分發給美國人的宣傳冊中寫道: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者才具有決策權。人們沒必要等到選舉日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每次消費者決定自己是否要購買一件產品,他就表現出自己的自由意志。”
制造業聯盟出了很多錢,保證像這樣的小冊子和其他宣傳品進入美國各地的圖書館和學校的必讀教材。商業大亨還讓報紙上刊登大量支持消費主義的文章,很多看似獨立的公共知識分子為消費主義撰文叫好,實際上卻從公關公司手上獲取報酬。
這場猛烈的宣傳為二戰后美國建立消費主義社會做了鋪墊,并最終引導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現代消費主義再次進入中國
在二戰之后,中國曾經有一段同世界隔絕的時期,根據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趙吉林的描述,那個時期中國生產的目的并不是消費,因此,中國在那段時間并沒有受到消費主義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年到現在,中國的消費習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消費主義終于進入了中國,”趙吉林說,但這絕不是中國人接受消費主義的開始。
趙吉林向《世界博覽》表示:“盡管中國小農經濟的核心是‘崇儉黜奢’,但對統治階級來說,奢侈的生活一直是展示階級特權的方式?!壁w吉林舉例說:“我們的歷史典籍中充滿了對統治階級奢侈生活的記載。消費生活的等級差別,是等級森嚴的皇權與官僚制度。”
同時,重視農業、重視生產,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限制消費,也是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的重要特點。不過整體上看,封建社會中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有崇尚節儉的傳統,韓非子說過“以儉得之,以奢失之”,亞里士多德說“正確的消費才是臺乎德性的”。
在被壓抑了幾千年以后,隨著鴉片戰爭國門大開,洋貨涌入,中國平民和商人的消費欲望被釋放了。上海無疑是中國現代消費文化的發源地,同生產者推動的消費主義不同,在趙吉林看來,中國現代消費主義是由商人推動的,特別是販賣“洋貨”的商人, “凡物之極貴重者,皆謂之洋。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1905年:上海買辦商人席正甫去世,報紙描述他出殯的場面是“行十里路,散萬金財”。
“留學歸國的學生也帶回了消費習慣,特別是留日留法的學生,”張夢霞認為五四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也讓中國人更加接受西方文化,其中就包括消費文化。
在《中國消費文化變遷研究》一書中,趙吉林還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消費觀念的變化。在長期受到壓抑之后,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人的消費熱情終于又一次得到了釋放?!爸袊擞?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外國人用幾百年走過的路,”張夢霞在《女性價值觀與購買行為》一書中寫道,中國人再次認識到追求消費、追求享樂本身并不是罪惡的。
此時,世界頂級生產商早已完成了全球化,他們通過廣告將消費主義輸入了中國。1978年,卡西歐公司免費將《鐵臂阿童木》動畫片贈送給中央電視臺播放,條件是捆綁播放卡西歐電子表廣告。這是中國電視中的第一個廣告。在之后的幾年中,西鐵城、雀巢和可口可樂的廣告紛紛進入,這些外國品牌的廣告同傳統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價值觀一起推動了中國人的消費。
消費欲望讓我們滿負荷工作
消費狂熱已經傷害了地球和全人類。衣服、家具、電子產品大多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拿著微薄工資的工人在血汗工廠里制造出來的。很多產品的原材料來源都可能造成產地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破壞環境的威脅。盡管已經有了無數的科技進步,但全世界依然普遍實行40小時工作制,人們并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變得更輕松。
1930年,全球最大的速食燕麥生產廠克羅格公司宣布將1500名員工的工作時間從每天8小時削減N6小時。公司擁有者克羅格想要證明給大家看: “商品、服務和勞動力在市場的自由交換并不意味著沒心沒肺的消費主義或無休止地對工人和自然資源進行榨取。工人應該通過工資增長和工作時間的縮短來獲得追求幸福的權利?!?/p>
這一愿景無疑是美好的,而且短期內確實成為了現實。工人愿意縮短工作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家庭。美國勞工部同期進行的調查發現: “工人并不在意工作時間縮短帶來的工資縮水?!备鶕舴蛩顾碌膬r值觀量表,美國屬于個人主義社會,其特點是人們作出選擇時更多地考慮個人和家庭,而中國則屬于集體主義社會。張夢霞說: “集體主義社會的消費特點就是考慮到個人同集體的關系,自己減少工作時間,收入比不上別人,這是中國人很難接受的?!币虼酥袊瞬⒉粫榱思彝ド疃艞壥杖牒拖M。
經濟學家和社會實踐家在自己繪制的藍圖中,一度為工人提供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而現在,全球化的腳步卻用消費主義的方式讓勞動者一直處于精神的“貧窮”狀態。在城市里,人們只能匆忙地過日子,無法像祖父母那樣過安詳的生活。杰弗里·開普蘭認為人類陷入了一種奇怪的詛咒,就像傳說中的米達斯國王,本來已經擁有享用不盡的財富,卻還向神祈求一雙點石成金的手,結果連自己的親人和食物都變成黃金。
如何平衡消費和生產?杰弗里,開普蘭的意見很理想化,他希望各國要在機器生產出足夠的產品后學會關掉機器。這樣才有機會重建“六小時工作制”時代曾出現過的溫馨而健康的社區,個人的福利與幸福才會真正成為值得關注的對象,而不再成為機器和機器擁有者的附屬品。我們需要給人們同樣享有安心工作和舒心休閑的時間,給人們爭取自己普遍政治利益的時間,才能創造出一個健康的社會。
而張夢霞認為消費本身并沒有錯:“人的欲望都是如此,都是胃口越來越大,不可能越來越小。應該避免惡性競爭,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有一個共贏的理念,才能夠以較低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她認為消費并不會讓地球的資源枯竭,也不是我們勞動時間不斷增加的罪魁禍首。企業缺乏協同發展的理念才是最大的問題,她舉例說各手機品牌充電器不兼容就是最大的資源浪費。
消費主義誕生伊始,阿瑟-達爾伯格的<(112作、機器和資本主義》就成為當時華盛頓政府高官的必讀書。達爾伯格宣稱:“不能縮短工作時間,我們就不能進行理性選擇,工業企業規模臃腫龐大,無序的內耗競爭大量存在,廣告開支巨大?!边@同張夢霞的觀點很接近。
消費狂熱何時才會終結?開普蘭對此很悲觀,張夢霞也認為:“中國目前的消費文化還處在一個發展期,距離理性消費還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感到害怕了,他說: “13億中國人不可能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那樣全世界都會吃不消的?!被蛟S他是對的,如果中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瘋狂地消費,地球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他希望美國、中國和印度這三個資源消耗最多的大國能共同尋找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可是,這一切并不是消費者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