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多樣性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出來之前,人們對于城鄉二元結構可以說是一面倒的負面提法。甚至有人把農村、農民都變成了貶義詞。 農村就代表落后嗎?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不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內涵性要求,長期來看也不符合中國發展的趨勢性要求。
人們應該根據生態文明提出的多樣性來考慮人類社會存在的多種不同方式。農村社會的這種存在在多樣性的理念之下不應該被視為愚昧、落后、保守,城鄉統籌也不應該簡單被認為是以城市制度覆蓋農村制度,以城市文化改造農村文化,以城市的所謂現代文明來摧毀農村所謂傳統文明。其實各有各存在的合理性,我認為人們該有新的指導思想去看城鄉統籌和城鄉二元結構。
從國際比較來看,在歐洲,在比較具有文化內涵并且發展相對平穩的萊茵模式中,很少出現紐約、芝加哥這種高度集聚資本和人口的超大城市。這種超大城市其實是一種反生態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但是這種反生態卻一直被很多人所推崇,特別是在東亞有很多超大城市,以東京為代表。上海也是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城市。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直白一點講就是殖民模式。今天制造金融危機的也是這種模式,他制造的危機波及到了其他地區,這是后殖民時代的殖民控制。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在西方也被認為是野蠻的、粗魯的、不文明的,表現著人類的貪婪、欲望、激進、非理性。
歐洲國家大多推崇萊茵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村、農業被刻意地保留。你看世博會的歐洲館,體現的都是對多種不同存在方式的尊重。不像我們,動不動就貶低農村文明。而他們刻意地把農村文明的一些形式保留在城市。
在很多已經沒有農村的地方,比如像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也要發展城市農業,也要在城市里種菜種水果。但我們的城市呢?總是要把菜,把雜草都拔了,搞反生態的綠化。都強制使用統一樹種。這些都是高耗水的,其結果一定是不可持續的,也一定是對人類自身造成病害的。自以為發達,其實正是無知落后的表現。
在歐洲沒有明顯的城鄉分界。大城市之外叫做人口高密度地區,也就是城鎮化的。只要制度上保證了財政公平性,人在哪兒生活都是一樣的。但中國至今沒有能夠建立起用于保證二次分配公平生的財政體系。
我們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實現財政分級承包,90年代實現分稅制,財政兩級分,應該帶來的是聯邦或者邦聯的政治體制,但我們的政治體制卻是最集中的。這種財政體制和政治體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不僅沒有解決城市與農村在財政和公共服務上的差異,反而使之愈演愈烈。這就給了資本集中的大城市超前擴張的機會,而這種超前擴張使我們比一般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更激進。
當今的中國正在發生重大的社會結構變化,根據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我們已經有了3.1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消費導向,以及他們一系列經濟行為的變化都會主導中國的社會經濟,乃至于政治表達等方方面面發生變化。我們希望中產階級中比較進步、比較覺悟的這部分,更多的傾向生態文明,更多傾向城市的生態化改造。
城市用鋼筋水泥把人類封閉在一個非物種種群的結構中,使人類脫離了自身的物種結構。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空間里是不健康的。所有這些90年代盎格魯撒克遜模式造成的反生態的城市發展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中產階級都造成了極大威脅,無論是食品的不安全還是疾病的大量增加,中產階級本身,起碼他們中的一部分,應該也認識到了這些的。
我的一個博士生在組織小毛驢居民農場。這個產學研基地有個基地象征意義——城鄉之間是可以融合的。我們在推動都市農業的時候鼓勵民眾參與,現在已經有很多中產階級家庭參與到我們的實踐中,周末的時候帶著一家老小來農村勞動。至少是某種形式的回饋生態。
當然有很多人對我們有所質疑,我從不爭論,從不宣傳,我們只做我們能做的。我們希望能夠在城鄉的結合部多多少少抱持生態文明的多樣性。